虎嗅发布2015年报啦!这是年报里的致投资者信
2016-04-11 21:22

虎嗅发布2015年报啦!这是年报里的致投资者信

亲爱的投资者:


你好!对于迄今上线还不到四年的虎嗅网来说,2015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年份。我们挂牌新三板了。


挂牌新三板的公司如今已超过6000家,在这里面,从经营规模上来说,虎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不点儿”。但出乎团队意料的是,我们这么一个“小不点儿”的挂牌,在“申请挂牌”与“挂牌成功”的不同节点上,在互联网圈与新媒体圈里都一时“刷屏”,引发不少讨论——包括对虎嗅商业前景与模式的争议。这或许是虎嗅在科技新媒体界里影响力的一个侧面反映,而对团队来说,成就感与压力并存。


每一轮舆论中,都分布着针对虎嗅的各种不解与见解、困惑与指点,对此,虎嗅并没有、也不可能一一去回应。但借着这份年报(嘿,它可能又会招来新一轮议论)发布的机会,我们来跟(潜在)投资者们分享一些对公司发展的看法与思考。要点如下:


1、为什么要挂牌新三板?


融资并不是我们申请挂牌新三板的第一诉求。如报表显示,申请挂牌之时(即2015年5月底),虎嗅账上现金还有2771万元,对一个现金流正向、团队规模当时仅不到四十人的公司来说,融资需求并不迫切。何况,这两年私募市场这么火热,多家机构都对虎嗅表示过投资我们这家“科技新媒体”、而且是长期与战略投资的兴趣与意愿,如果要融资,从成本与便利性角度,我们没必要把公司放到新三板上去融。而我们既有的股东,也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哪一家机构在公司申请挂牌过程中表示要借着虎嗅登陆新三板退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申请挂牌新三板?


我们的认识与考虑是:新三板是新兴企业与资本市场接轨的、门槛较低的机会;众所周知,市场的风向与政策有不确定性,我们要尽快抓住这个机会;借着这次机会,虎嗅或能加快提升自己在资本能力、治理能力、战略能力方面的水平……所以我们于2015年年中启动申请挂牌新三板。我们期待着挂牌之后,在合适的时间点上,能够与市场上跟我们契合匹配的资本联结,共同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推动公司的进步。


2、虎嗅的收入规模太小,商业模式有点传统单一?


是的。我们目前的收入模式似乎与传统媒体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主要是来自于为企业提供营销推广服务及线下活动。2015年全年,我们的营业收入为1650万余元,较上年同比增长78.54%,由于申请挂牌等原因,在财务与管理开支上多了一些支出,导致我们的净利润只有80多万元!与虎嗅所谓的名头与影响力比起来,这个商业规模实在有些“可怜”呢!


首先来回应一下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是,我们的营销推广是基于数据、移动以及——有更强的创意性与服务性,这与传统媒体单纯卖广告位已有本质上的不同,而前述基于数据、移动、创意、服务的一揽子营销能力,是新媒体当下及未来在商业化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于虎嗅而言,坦率地说,它并不强大而成熟,它正在萌芽。


有人认为新媒体挣“营销费”是一种过时与传统的模式,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尽管未来每家公司都有“媒体化”的趋势,但它们永远不可能把这份工作与预算完全内化到企业内部,相反,它们需要寻找更“聪明”的渠道与媒体,从总体趋势上,商界的营销广告与传播预算,只会进一步向数字媒体、移动媒体转移。我们会继续基于数据、创意、移动、服务这几个维度,去打造我们的营销竞争力,去为客户带去更好的营销服务。


另外,在将To B的整合营销收入及广告发布收入做大做深的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开拓针对部份虎嗅特定用户的To C服务、以及围绕着初创公司的创业服务。这有待未来详解。


需要解释的是,虎嗅有限的收入规模、看上去单一传统的收入模式的前提是:在商业化方面,虎嗅只刚刚站在一个起点之上,在2016年之前,我们从未对收入有明确的规划与预期——这源于我们此前对未来产品与服务的思路并未明确,我们与客户都在努力寻找恰当的合作点——这是整个新媒体界都在进行的探索,是一个产业发育初期的必经阶段。所以在上一个阶段中,我们团队对商业化投入的精力与关注都是极其有限与有节制的。如今的变化在于:我们对2016年的商业化有了明确的预期与投入部署,希望这部份的努力在2016年的年报里有所体现。但仍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会片面追求经营数字短期的快速膨胀。事物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内容平台的发育、用户与品牌的积淀、模式与商业化的探索都需要时间,同时公司还需要针对长期目标做一些持续的投入,虎嗅团队将这家公司的成长视作一场长跑,我们希望它能保持健康成长节奏,做到“稳健而高速的增长”。


针对“收入规模小”的另一点小说明是:我们只会挣取符合公司价值观及操作流程与规则的收入,所以其实在现实中,我们放弃了不少我们认为不应该去挣的钱,以维护虎嗅品牌的长远价值。我们认为,这也符合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不妨对这一点做进一步的说明。既然虎嗅对读者与用户的基础性服务是优质的数字化内容,并且准备从读者与用户对这份服务的认可与信任中去获取商业利益,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维护内容与品牌的优质性,否则会危及这个商业循环——这是虎嗅团队的核心共识之一。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广告销售及商业策划部门与内容部门的操作独立。这两个部门的同事有各自直接服务的对象,但无一例外的,他们需要共同认可与维护上述价值观。事实上,不惟我们团队,我们几乎所有的客户也都能认同虎嗅这样的价值观与操作原则,并以能跟我们一同尊重内容的独立性为荣,与此同时,我们也与客户一块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原生广告内容。我们认为,针对特定用户群,基于数据与创意的数字营销,还有非常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3、虎嗅“黑公关”的商业操作属实吗?


对“黑公关”,这个被某些人士长期质问与攻讦的问题,似乎可以参照上面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答案当然是不。


同时,我们也在反思虎嗅作为一家公司,在公共关系上的一些失误失策之处,对此,我们会持续改进。但是,对于一些纯属造谣诽谤的言论及人士,我们会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4、关于虎嗅用投资人的钱来理财?


正如虎嗅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所言,公司在2015年确有一笔资金购买了理财产品。现行法律、相关监管规则以及虎嗅的投资协议都并没有禁止公司用闲置资金进行理财。虎嗅是一个媒体类的创业公司,在2016年以前的业务和产品形态都资金占用不大、对现金流动性要求也并不高,公司在留够日常所需的营运资金的基础上,在公司的对公账户内,用富余资金购买了较之活期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恰恰是对股东、也对公司更为负责的行为体现。虎嗅的现有股东对公司这一行为也完全知情,并无异议。而在2016年,如下文所言,虎嗅对新产品、新业务也有了新的思考与投入,所以我们的资金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具体业务的发展上。


顺便说一句,作为关注创业创新的科技媒体,我们其实留意到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合法合规的创业公司,其主营业务就是为国内创业公司理财。作为媒体,非常推荐创业同行们也关注这一领域,以实现公司和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


5、关于产品的探索


在过去一年多,我们在产品的探索上犯了一些错误。这错误概括起来就是:心思没有专注在一款产品的持续进化上;对事物的好奇心大过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用一句白话来说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错误的原因很多,有一个核心的原因是:定位与思路没有明确以至于想这也试下那也试下。


我个人是做内容出身,同时虎嗅也是以内容起家、闻名,但我此前对这种日复一日更新文章的内容模式能有多长久的竞争力、以及它能创造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表示怀疑;同时,精力没有合理地分配到对公司战略把握与团队搭建方面,以致于这家公司在经过它初创的爬升期后,我们没能为它配备上产品、技术、内容、市场等方面的高手……总之,2014、2015年,我们贻误了一些时机。


谁能肯定地说自己当下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呢?你或许能,我不能。所谓“正确”,一定是要跑过一段路、再跑过一段路,回头望,被验证的结果。我不能确认当下选择的正确。但是,到了今天,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这家公司与产品的定位,想得更清楚明白,对它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投入、可能产出什么样的商业价值也有更充足的信心。


虎嗅,立足于“聚合优质的创新信息与人群”。它的核心,一个在内容,一个在人群。内容的品质感会是它一直坚持的;内容的形态,将不局限于日常资讯更新,它可以是一段短视频、一份报告、一段高品质的UGC讨论;聚合的手段,也不应该局限于编辑或作者一篇篇写稿、投稿-审核-通过,还有其他手段跟形态的聚合(在此不予详述);此外,有品质的信息,还需要搭载以易用美观的产品跟设计……总之,我们不会惮于对内容的投入,但我们又不能只是把对“内容”的投入局限理解为对“原创内容”或“资讯类内容”的投入。通过丰富的优质内容供应吸引与粘住对创新敏感的人群,这会是虎嗅的本份。我们相信,持续做好这个本份,虎嗅未来的价值只会随着时日见长而越积累越大。


至于其他几个产品的尝试,我们已在2016年第一季度根据它们各自不同情况,予以要么继续投入要么转型要么关闭的措施。作为一家以“信息服务”为立足点的公司,我们并不认为“偏媒体、偏资讯”的信息提供就是全部的可能性。


以上,是我跟大家分享这一年从虎嗅工作而得到的一些思考,希望它们能有利于你更清楚了解这家公司与团队,了解它的价值与独特性。今年,我们将开启对核心团队的期权激励,希望能团结更多有能力有共识的年轻人为这份新兴的事业做出更长远的承诺与期许。


相信来年,我们会有一些更令人兴奋的消息告诉你们。


此致,


北京虎嗅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岷


2016年4月


虎嗅2015年年报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