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物流、门店、中央工场,什么都要自己来的多洗,能成为洗衣领域的京东吗?
2016-05-17 17:14

自建物流、门店、中央工场,什么都要自己来的多洗,能成为洗衣领域的京东吗?

互联网洗衣项目“多洗”,被媒体推到大众眼前的多是融资消息:2014年12月纽信创投数百万天使轮投资,2015年盛景嘉成近千万元Pre-A,以及2016年2月启赋资本领投、纽信创投跟投的4500万人民币A轮。


已经低调获得了三轮融资,但比起e袋洗、泰笛洗衣等企业,多洗的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


2014年8月在北京上线后,多洗又陆续将业务开展至上海、天津等地,目前北京地区日接单量最高在4500单,累积付费用户超过40万。


多种下单渠道,不刻意改变用户习惯


同e袋洗一样,多洗也提供按袋和计件两种方式,标准袋79元,可以装4件羽绒服+2条牛仔裤,计件按不同类型收取9元、19元、29元洗衣费;客单价在50元左右。


多洗给用户提供了线上线下两种下单模式,从自有和合作两种渠道入手。


(注:百度糯米将于7月正式上线多洗的服务)


线上方式很好理解,无外乎通过app+微信或者合作平台来下单,后台会把单派给离用户最近的门店,由门店安排人上门取件,目前65%的用户选择此种方式。


线下主要是用户到多洗门店中自寄,或者从合作的社区便利店购买服务(多洗提前把袋子批发给嘿客、好邻居,包装成标准商品,用户直接买走,之后通过微信或者电话下单)。多洗介绍说,北京的嘿客、好邻居都是多洗的合作对象,然而我随机去了东四附近的两个好邻居,都说目前没有这项服务,这或许和好邻居有直营和加盟店有关。


同时提供线上线下两类下单方式的多洗有自己的考虑,创始人郭增光解释说,用户多年来的习惯就是去楼下的洗衣店,这种情况在年龄比较大的用户身上尤为明显,没有必要一定去改变用户的习惯。


做重:线下门店+中央工厂+自建物流


多洗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把每个环节都做的很重,从线下门店到中央洗衣工厂再到物流环节全部自建,这和e袋洗等平台的外包洗衣有明显区别。


1.从不足10个扩展到300个,线下开店成本何时能回?


除了收发衣物,多洗的线下直营门店也用来做品牌下沉,并同中转站一起承担物流过程中的中转作用。以北京为例,现有门店2个,在建3个,而不能下单的7、8个中转站也将慢慢升级为门店。为了辐射到更多的小区,多洗将开放一些加盟门店,建成后和直营店起到同样的作用。


多洗计划在今年底将门店数量扩充到300个,这和目前的不足10个还有很大差距。线下店多起来,从租金到人员配备的成本将会有很大上升,虽然一个店只需要配备一个前台来收发衣服,但发展到300家门店时,300个前台可是个不小的数量,人力成本不容忽视。郭增光向记者表示,按照多洗目前的单量,一个店的装修和房租成本在8-10个月内能够收回,而在这个并不算短的时间周期里,大量成本投入的压力还是存在的。


大批量的复制门店,为的是有足够的密度来覆盖足够多的小区,从而满足用户到店下单的需求。在计划建成的300家门店中,多洗的直营店会占到30%,其余为加盟店。


2.千万资金砸向洗衣工厂,产能浪费?


自建工厂的成本很高,郭增光也坦言几轮融资大多用在这上面,但他也强调工厂建起来后的洗衣成本,同传统洗衣店相比会有很大优势。


多洗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


  • 工厂是自己的,我每天要洗多少衣服都行,场地、机器和水就在那里,我洗的越多,每件衣服分摊下来的成本就越少。


  • 还有,如果干洗机的标准是7公斤,那就一定要放进来7公斤的衣服(专业知识),不能少。对于一些店来说,需要干洗的衣服很可能无法严丝合缝分配到干洗机中,塞不满的情况下就要等第二天的一起,这样就浪费了时间。但是多洗自己的工厂, 各种型号的机器(7公斤、8公斤还有更小的)都有,总能合理分配好。


多洗在燕郊建了占地5000平的洗衣工厂,配有60多个工人,工厂有30多台干洗机,10多台烘干机,每台的价格都在十几、二十几万。据多洗介绍,中央工厂的日最大洗涤能力在10万件,而从目前洗衣峰值1万件左右(日最高4500单,按照每单平均3件衣服算)来看,中央工厂存在不小的浪费。


剩余资源要怎么解决?多洗介绍说他们现在还会提供一些公益组织项目和B端的衣物洗涤服务,比如餐饮企业的工作服,量比较大,可以拿到工厂去洗。只要保证和个人用户的衣服分开洗涤并且不在时间上有所冲突,这的确是利用起了暂时闲置的机器。后期,随着多洗线下门店的陆续开启,工厂的利用率应该会逐步提高,当然前提是保证多洗在洗衣市场量的增速。


3.自建物流,从人到车都是自己的


物流环节,想要用户获得最好的体验,众包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多洗的物流可以分为两支:支线的上门取件员全部来自80人的自建物流团队,配备三轮车,每日穿梭在各个小区之间收件派件;干线物流指货车和司机在中转站、门店和工厂之间交接,目前有6条,覆盖北京六环以内的区域,北京地区有4辆车,从车辆到司机都是多洗自有的。像京东一样,重物流模式不见得就是发展的阻力,自建物流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时效性上有所保证。


80人的支线物流团队每天在各个小区内来来回回,郭增光介绍说他们平均每人每天收发的衣服可以达到150件,这是一个非常饱和的状态;而干线物流,只需要每天在工厂和门店之间跑1-2个来回,会不会有闲置情况?郭增光解释货车也承担一些远郊区域的取送。


但是讲真,这么重的模式跑起来的确很费劲,前期肯定不如轻模式的企业发展迅速,通过轻资产平台来撬动传统洗衣市场,听起来轻松很多。“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现实是单纯的平台模式无法改变洗衣服务品质,更很难梳理起标准化流程,只能做重了。”


没参与补贴,以后也不会有


O2O最热的那段时间,各种上门服务几乎一夜间爆发出来,洗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以懒人经济为噱头的商家进行各种补贴,最热衷的就是在烧钱大战中培育出上门洗衣的市场和用户习惯。


但补贴来的用户往往很难成为真正的用户,所以多洗的策略是直接将单价定的低一点,而不参与补贴,他们想把习惯“薅羊毛”的用户拒之门外。而这种情况下,显而易见用户会一股脑跑向愿意做补贴的友商。郭增光说面对这样的局面,自己心里也急,但工厂、物流、门店需要太多投入,何况总有一天补贴会结束。


真正的竞争对手是线下洗衣店?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人口红利流量红利都已经过去,多洗认为真正有发展和有所作为的一定是产业升级带来的供应链升级,不再是流量分发。


在介绍线下门店如何选址时,郭增光会把店开在比较红火的洗衣店旁边,而过不了过久这种小店就会关门大吉,他说这是行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清理市区内个体排放污染的小店(一些线下洗衣店有自己的机器),另一方面是个体洗衣店承受着机器设备更新、原材料更新的压力,动力不足就会造成行业落后。所以这件事情如果不是多洗来做,也会有其他人。


“我们现在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在线下,而且我们的目标用户其实也在线下,并不在线上。基于这两点判断,我们把线下所有传统洗衣店列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先被多洗干掉的是夫妻老婆店了,单店抗风险能力比较小的,接下来可能受影响的是一些连锁加盟店。”


立足于现在的互联网洗衣市场,郭增光表示不会向平台型企业发展,只垂直于洗衣服务。


同为创业公司也想求报道?(请猛戳这里)只要你们对产业正在产生影响、或未来可能有颠覆效应,就都是我们的关注对象——无论大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