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最好的特稿作者蔡崇达要做服装品牌孵化器,你怎么看?反正韩寒们投了一千万
2016-05-18 11:12

曾经最好的特稿作者蔡崇达要做服装品牌孵化器,你怎么看?反正韩寒们投了一千万

本文头图来自MAGMODE名堂,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蔡崇达微信收到来自老家母亲的小视频,老人家做了满满一桌他喜欢的菜——这一天是蔡崇达的农历生日,他兴奋地回语音说着“谢谢”,但他必须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一起加班来度过这个日子。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记者之一,这种忙碌他并不陌生,如今“创业者”的身份更让他多了些兴奋。朋友圈里他的更新总是出现在后半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或是对睡眠不足的同事们的歉意。他新创办的这家公司叫做“MAGMODE名堂”,他通宵达旦打磨的,从前是文章,现在变成了服装。


对,蔡崇达,那位用3万字素描药家鑫案的特稿作者


2011年9月,时任《GQ智族》中国版报道总监的蔡崇达用3万字的特稿《审判》记录下药家鑫案,并发布在定位为时尚杂志的《GQ智族》上,成为当时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这篇报道随后被南方周末评为2011年度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从此之后,当人们谈论起国内的非虚构写作,没人能绕得过这一篇。


直到4年之后,在一个蔡崇达为宣传新书《皮囊》举办的小型分享会上,现场几十位年轻记者们依然对他采写《审判》经历的两个半月怀着极大的好奇,有人拿着《审判》的打印稿,在休息期间追问他词句打磨背后的考量。


非虚构写作在国内逐渐被重视也流行起来,蔡崇达面前的年轻记者们正以写出深刻的特稿为目标,而此时的蔡崇达已转战《中国新闻周刊》,并酝酿着下一次告别和新的航向。


分享会结束后的几个月,蔡崇达和他的一众传媒圈朋友——包括《智族GQ》原时尚副总监梁春敏、《一条》原美学总监冯鹏、《外滩画报》前时尚版主编许佳、《安邸AD》原资深编辑简君舫等,从他们如鱼得水的媒体跳了出来,合上熟悉的平面杂志,他们要将“MAGMODE名堂”做一个“立体出版社”,孵化设计师品牌和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多媒体内容。


消费升级,不是“风口”,是一次不可避免的“地壳运动”


“我一直在思考杂志的能力到底是怎样的?其实杂志的本质是我们坚定认为的一套理念,这套理念之下,我们会再报道符合这个理念的人、事、物。但是做杂志做了这么些年,特别是后来当新媒体突然间冒起,我就越发怀疑,一个纸本杂志它所能达到的影响力。”


蔡崇达说,如今我们早已告别单媒体时代,即某个媒体可以在一个领域有盖棺定论影响力的时代,而在多媒体时代,杂志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


“你真的很热爱一个人,你真的觉得他的艺术很好,他的作品很好,你在杂志推了半天发现最后其实也就那样,我觉得不够,你没有真的看到你最喜欢的那个人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当下找到生根发芽的办法。”


也是在同时,蔡崇达注意到一个趋势在快速到来,人们称之为“消费升级”,投资机构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风口”。在蔡崇达的眼中,这是一次关乎精神内容的“生活升级”,是一次70年代发生在美国、80年代发生在日本、如今来到了中国并不可避免的“地壳运动”。


“这轮消费升级的关键是生活升级,生活升级的关键不是说你买的东西多好多贵,而是你对物件开始有了精神内容的需求,”蔡崇达说。


生活所关乎的衣食住行在蔡崇达看来都是这轮生活升级中的好生意,食住行都已经成为了红海,但蔡崇达认为,目前在中国、在奢侈品牌和网购服装中间,还有着一大段空白,这段空白需要能体现个人审美和精神特质的设计师品牌服装来填补。


在一篇讲述另一个中国设计师品牌“例外”面临的商业挑战的文章中提到:


最近两年无疑是国内服装行业漫长的寒潮期,关店、打折、清库存持续上演,许多服装企业遭遇现金流紧张、利润下滑、经销商矛盾日益突出等困境,连曾经喧嚣一时的互联网大众服装品牌也开始遭遇困境。


而设计师品牌更是普遍在供应链、成本控制和销售渠道上遭遇更大的困境,小众品牌必须有垂直、明确的理念,并在面料选择和设计上建立“护城河”,与此同时还必须拿出精力做市场、做渠道,对于工作室模式的设计师品牌来说,压力很大,常常无法兼顾。于是,希望买到设计师品牌的消费者只能前往买手店,而买手店往往触及面有限,服装的艺术性和可销售性往往处于一种“拧巴”的状态。


服装——“文学青年”蔡崇达血液里的另一条线


蔡崇达想要做的,就是挖掘一些具备某种精神内涵、并被可能消费者认可的设计师品牌进行孵化,不止像买手店或电商平台只提供一个销售渠道,而是从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材料选择、供应链、销售渠道和市场宣传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链条的协助和支持,以填补这段空白。


老家福建晋江服装制造业传统的耳濡目染,加上后来在《智族GQ》的工作经历,使得大众印象里完全是个“文学青年”的蔡崇达一直对于服装有着特殊的情结,他说这是他“埋在血液里的另外一条线”。《Vogue》主编安娜·温图尔曾经带着团队磕出一系列设计师品牌的故事令蔡崇达相信,他能做的还有很多。


2013年他就创立过一个男装品牌,并成功使得这个年轻的国内品牌落到购物中心国际二线品牌,即轻奢品牌的位置,用1000万的投资做到了5亿多的流水。那时候,他从批发市场发掘了设计师,从面料、供应链到购物中心全部死磕了一遍。


媒体人转战互联网创业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内容如何变现?或许正是此前做男装品牌的成功,让蔡崇达选择了与其它媒体人创业不同的方向,没有从某种互联网垂直社区或平台切入,而是直接去触及实业,没有把内容互联网化,而是把做内容的方法贯彻到了服装:


“我没有跨界,我还在做编辑,只不过以前我是跟作者磨,我知道作者有什么特质,会跟他进行规划,然后用一些选题跟他碰,碰出来之后我再做编辑陪他磨,磨出既可以体现他的特质,又可以跟大众产生共鸣的作品。只不过这次我磨的对象变成了服装设计师,我们不断地碰,帮他们厘清一条明确的设计思路,陪他们一起成长。”


蔡崇达说,在名堂孵化一个品牌的意义就在于,让这些品牌在精神内涵和可销售性中达到平衡,最终陪设计师学会讲述商业品牌的语言。


懂得使用链条和产业能力,这就是文化人的好时代


被蔡崇达比喻为“设计师品牌出版社”的MAGMODE名堂,也确实计划以出版社为作者出书的流程工作:


像出版社甄选作者——他和团队亲自拜访了70多位设计师,精选出一些设计师并分批孵化;


像出版社挑选纸张、油墨和印厂——他们走访了位于广东、江浙和东北三地的工厂,比较三地各自的优劣势,共挑选了8家工厂集合他们的长板;


像出版社培养作者并使他们有更好的作品——名堂随后在线下店铺推出设计师品牌服装,一个品牌的SKU会根据店内销售情况改变,从3-4个SKU的小系列到70-80个SKU的“胶囊系列”,再到120个左右SKU的独立开店逐渐递进,首批孵化的三位设计师是毕业于圣马丁艺术学院的Masha Ma、曾就职于爱马仕的徐嘉政以及Sean Suen。


在盈利模式上,名堂也采取与西方作家经纪人制度类似的模式,与旗下设计师合资成立公司。


团队方面,目前MAGMODE名堂整个团队有近70人,不仅有上文提到的从杂志出来的媒体人,还有在服装行业、购物中心从业多年的老手,他们都是蔡崇达在做媒体和上一个品牌时结识的老朋友。用服装的形式去表达内容,这个团队让蔡崇达信心十足:


“我很有信心,因为其实我们算是进入服装这个行业一批文化人吧。这样讲可能会被别人骂,但我认为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对我们来说,我们只要去动用供应链,供应渠道和marketing和商品本身特质的能力。对其他人来说,他们要去突破对内容能力的训练却不是一朝一夕的,我是老编辑了。”


蔡崇达说,品牌就是某套价值观和某套审美体系,工作满三年以上的消费者将会是他们的目标受众,因为工作前三年大家都是在看周边怎么穿,三年之后你开始会越来越想去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找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着装,开始在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审美体系。


目前,MAGMODE名堂已经获得天使轮和Pre-A轮投资,1千万天使轮投资来自蔡崇达的几位好友,其中就包括韩寒;Pre-A轮融资规模3千万,来自IDG和华创。


“不知道多少次,我说这是文化人的好时代,其实我说了前半句,没有说后半句——生活升级,人们开始对物件有了精神需求,文化人要懂得使用链条和产业能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