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上影节:于冬吐槽有些资本坏了规矩,叶宁讥讽某些公司是个笑话
2016-06-13 07:36

直击上影节:于冬吐槽有些资本坏了规矩,叶宁讥讽某些公司是个笑话

“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大家就都在忙着分钱了,电影连责任人都没有了;一些资本通过电影的证券化去圈子外圈一些不应该圈的钱,一些演员的片酬也虚高,现在有的资本坏了电影圈的规矩。”昨日(12日)上午,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场论坛“电影与资本,相爱不相杀”上,博纳影业集团CEO于冬又一次成为了“炮手”。


此前在美国上市的博纳刚刚完成私有化交易,正谋求在国内上市。于冬一面正在谋求国内资本的“拥抱“,一面又担心着资本的“绑架”,这似乎正是众多当下中国电影人的焦灼。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增速达到了夸张的50%,这背后是挟裹着汹涌资本的在线选座电商做了巨大的贡献。对于中国的电影产业与资本来说,不到二十年时间,已经发生了“电影人抱着剧本去找钱”和现如今“钱来找电影”的逆转。


阿里影业CEO张强、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华谊影业CEO叶宁、金牌监制黄建新及于冬,相聚于阿里影业主办的“电影与资本,相爱不相杀”论坛上,共话资本的大量涌入对于电影产业的利弊。除去肯定资本对电影产业的促进作用之外,多位业界大佬同时也对包括壹娱观察在内的众多媒体表示,面对资本,电影产业与企业仍需保持警惕,企业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自己的“内功”来发展,否则容易在资本催生的泡沫中死得更快。


2.jpg


张强:十多年前拍电影找不到钱,如今是有钱找不到导演和演员


回望近30年的中国电影年度票房走势,会发现这是一个对勾形状的反转。


在1993年前后,中国的电影票房还在20~30亿元之间徘徊。到了1994年,电影市场则严重恶化,此后的10年间里,年度总票房始终在10亿元左右徘徊,其中1999年的最低点全年总票房只有8.1亿元。


直到2001年中国电影终于迈出了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那一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也终结了计划经济产供销的生产关系。随后的2002年,中国开始实行院线制,电影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速;再之后,才是我们熟知的电影产业的神奇发展的故事。


“在2000年前后中国电影最低点的时候,没有任何资本瞧得起电影行业。那个时候的民营电影公司手里如果有30万现金,都已经算大钱了。”于冬在论坛现场说道,“王中军当年投资《甲方乙方》的时候,借了30万才占到了10%。《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道曙光,当年电影拿到3600万的票房,使这个电影的投资回报率有3倍以上,片方拿回900多万。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电影产业才跟资本开始越来越近,资本也才开始关注这个产业。”


对于资本近年来在电影产业的变化,张强亦有深刻的感受。“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很多年,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觉得资本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十多年以前我们拍电影是找不到钱的,那个时候是抱着剧本找钱,僧多粥少;但是今天是翻地覆的变化,粥多僧少,今天我们拿着钱抱着剧本找不到导演和演员,还得到处去求人。”


叶宁:有些公司手握大量IP就妄想成为最大的电影公司,笑话!


从2000年前后全国总票房少于10亿,到去年的440亿元,在黄建新看来,十余年间国内电影票房数十倍的增长,资本对现在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一直在电影产业的一线,从不足10亿一直到今天,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雏形开始形成了。现在一些资本也开始扶持新的导演与编剧,尽管有观点认为资本现在也会对电影的内容产生干涉,但是总的来说资本对推动电影产业的建立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资本进入产业的同时,产业及公司也在积极寻求着资本,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国内排名前列的电影公司已经纷纷在国内上市,而众多成立不久的电影公司在这两年也在寻求新三板上市或者借壳进入主板。“万达院线上市一年以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百亿级的并购,资本的介入可以让我们快速地去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完成生态圈的布局,这都是资本带给企业的好处。”曾茂军对包括壹娱观察在内的媒体表示。


于冬认为,对于中国的电影产业来说,现在发展需要资本的推力来做强做大,也需要在资本面前保持一定的警惕。“我是觉得中国电影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候’,但是‘最好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坏的时候’,中国的电影产业不能仅仅依赖资本,还要跟它博弈,需要资本和产业进行有效地配合。


黄建新同样担心资本对于产业可能的伤害。“现在电影圈里做得比较职业的人是拒绝跟非职业的资本来谈的,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资本跟创作的关系,一定要找到一个限定,就是要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前提。如果资本的介入导致电影质量的下降,只要你开了这一个戒就会有十个一百个的模仿,它会对电影产业带来很多的伤害。


去年以来资本催生的“IP热”同样被一些业内人士担忧产生泡沫。一些小说、动漫的版权费用水涨船高,两年内上涨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甚至催生了倒卖IP的现象。


叶宁则认为,国内称得上IP的资源并不多,而拥有IP之后还需要有变现的能力。“如果说电影IP,我现在说不出来国内有哪几个成熟的电影IP。所谓电影IP一定是成功电影,第二个是能有一个产品反复的拍摄与制作衍生品。还有很多公司握了大量的IP说我就会变成最大的电影公司了,这就是一个笑话。


于冬:保底发行成了溢价,电影还没上映就坐地分钱,坏了规矩!


在曾茂军看来,进入电影产业的资本在近几年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前几年的资本介入电影产业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最近有一种趋势,我们会发现一些挣快钱的资本进入以后,尤其一些资本介入电影不是希望通过电影本身而挣钱,而是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品去挣金融背后的钱,这有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到电影院里去不能看到更多好的内容,可能会造成中国电影产业的倒退。”


对于资本和电影产业爱恨交错的关系,于冬的感触或许更深。在他看来,博纳在美国上市的五年,错过了中国资本进入产业的黄金时期。


“虽然这五年博纳的行业地位、电影的业绩稳坐前三甲,这五年没有掉过第四,但是从来没有分析师,没有资本来找过博纳。所以这是我认为博纳错失五年的资本的助力。直到我们宣布了私有化,经过这一年我们才又重新得到了资本的关注、注意力”。


在于冬表现出对国内资本渴求的同时,在谈到资本进入产业之时,于冬又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


“拿保底发行来说。以前投资了钱,投资人就更有责任有压力了,但现在的保底发行变成了溢价。从投资开始,本来这个片子是一个亿拍,拍着拍着就变成三个亿了,卖的时候就是六个亿了。所以现在导演、制作人总觉得赚少了,导演也要分红,也要投资、参股,现在就变成一种股份制的项目合作。这样的股份制项目合作导致一部电影反而没有责任人了,电影还没上映就忙着坐地分钱。这种方式对影片是不利的。现在资本助推下,一些电影的证券化去圈外圈钱,一些演员的片酬不合理的上涨。这都破坏了行业的规矩。”于冬说道。


黄建新对于演员身价的飞涨同样深有体会。“我曾经有一部戏用到的一个演员,在我们用完两个月以后被另外一个组签走的时候价格翻了三倍半。电影产业这两年有一些系统是无序状态。”


众多大佬表示,借助资本之外,企业还需多练内功,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不能靠内在赢利,这个企业最后反而很容易被资本抛弃。


面对产业,我们除了要发现新闻,我们还想探索那些深藏在冰山一角之下的新知。欢迎关注微信公号:壹娱观察(yiyuguanch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