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道争地盘角度切入,向你展示一部崭新的、原生态的、现实的、血淋淋的西游记。
2013-06-06 18:17

从佛道争地盘角度切入,向你展示一部崭新的、原生态的、现实的、血淋淋的西游记。

重新发现西游
文/豁然开郎 豆瓣网友

《西游记》在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直到长大在电视里依然上演着。孙悟空永远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猪八戒通常是对后进者的一种冠名。《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但为什么长大了反而不喜欢了呢?越是提不起兴趣越不愿去翻原著,直到吴闲云详解西游记的出现,才让我对《西游记》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他不是一部儿童科幻小说,可知道在明朝那个时候,有几个小孩子会去翻小说,而且社会更不会以小孩子的爱好把《西游记》抬高到名著的位置。它是一部揭露社会黑暗的小说,里面充满了阶级斗争,充满了丑陋的交易。

一次次的佛道人物斗法都证明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此消彼长的争夺中,太多的无辜无端卷进了是非窝。

人最可悲的就是一辈子都被别人牵着走,还幸福地奔跑着,当然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肯定有一部分人是愿意的。但一个人能在各种狂热的斗争中保持着清晰的头脑,在各种浮躁中不被各种偏激的思想洗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人生下来,就注定会长大,就注定要混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你要生存就需要获取生活来源,获取生活资料就不得不和人打交道。自然而然地你就会融入一个集体,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集体荣誉,一种共同认识,一种功力的立场。当然一般这种立场的判定取决于一个集体的领头羊。在这种规则的教导下,大家相安无事,各为自己。在规则的威慑下,道德成为一种约束人意识的产物。也许思考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完成的任务,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的素质。大多人都是在拼命获取生活来源的过程中走完一生,忙碌大大压缩了人的思考时间,在某种教义的熏陶下,直至了然此生。没有多少人会想着这就是洗脑的过程。

唐僧不再是那个细皮嫩肉遇见妖怪只知道叫悟空的小白脸了,他也有他的喜怒哀乐,他也有对女人的渴望,也有控制别人的欲望。只不过他始终都是别人安排的一枚棋子。

孙悟空不再是那个完美无缺的战斗偶像了。他的一生中,没有怕过几个人,并不是他有多厉害,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单纯的冲动。他很少想自己是为什么去干一件事,更少去想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正是这种直爽成就了他冲动好胜的性格,他一辈子都在被人拿着当枪使。西去取经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关打妖怪的游戏生活。而他也不是没有心机,只是更多时候是一种个人的小算盘,比如真假美猴王的一幕,他自导自演把唐僧给收拾了一顿。孙悟空更多让我想起了《水浒传》中的武松。金牌打手,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

猪八戒不再是那个好吃懒做的可爱呆子了,而是一个极有头脑的小市民,只要逮着机会就占便宜,而自己从来不干赔本的买卖。

只有沙和尚好像没多大变化,因为他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电视剧中,他好像只是一个挑着担子的随从,无足轻重。但在原著中,担子其实是猪八戒挑的多。沙和尚为什么不说话呢,有着一个很神秘的原因。要从他为什么被贬说起,他原是玉帝的卷帘大将,只因为打了一只玉盏,被玉帝罚到流沙河,每七日被飞剑穿心三百次。之所以打了一个杯子就被罚成这样,就是因为他和王母娘娘有染,玉帝很愤怒。当观世音菩萨给他指出一条明道——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就可以免受飞剑穿心之苦时,他欣然答应了。在整个取经路上,他很少说话,打妖精也很少使力,就是他只想完成取经任务,根本没想着回到天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总之只要能免受皮肉之苦就够了。

取经团队

事实上,这个取经队伍的观音促成的,但你要说他们是一个心在一起的团队就有点扯淡了。分析一下他们去西天取经的原因:

1、唐僧,为了报答他那个“称兄道弟”的哥哥(唐太宗)的厚爱。
2、孙悟空,观音抛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就可以获得自由的彩头,他心动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他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而且他也不敢反悔,观音的厉害他还是知道的。
3、猪八戒,自愿报名
4、沙僧,为了免受飞剑穿心之苦,当然观音还答应他可以在保护唐僧取经之后重回天庭。
5、白龙马,为了免受死刑。

一个团队的组成应该有一个核心人物,有一个共同理想。在这里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理想,完全是观音给唐僧请了几个保镖除趟差。按说唐僧应该付他们工资,但反过来唐僧的衣食住行还需要保镖解决,这叫他们听唐僧的话无疑就是痴人说梦了。要说报酬的事情,是观音买的单,所以这个团队其实是没有凝聚力的。猪八戒几次喊着散伙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各为自己,但只要能平安到达西天,最后一个彩头就是能够成为正果,搞到一个编制,这也是一个动力。

虽然整本书让我对《西游记》的认识大跌眼镜,但不失为一篇杰作。在拜读的过程中,轻松幽默而不失低俗,作者的才华和思想在里面淋漓尽致。

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读点:西游功与利


文/响指 互联网从业者

西游的原著逻辑上是破烂不堪的。但是想象力精彩,涉及佛与道,僧与俗。给后世诸人很大创作空间。阅读西游就好像给维基百科上这个西游词条不断加工创造。吴承恩就是这个词条最佳贡献者之一。他把流落民间的故事,拧成了一股绳子。但我认为有一些事情是他所处年代当局者也迷的事情。可是小说里诸多密码将那个年代的思考、风俗、价值观保留了下来。 
 
这就是看解读西游书的妙处所在。 

看过穆宏逸的妖眼看西游,转头再看这本是看完周星驰西游降魔之后产生的兴趣。因为周星驰那个故事太烂了。 
 
好故事,逻辑严密,能说服读者才能走入情景,与作者同步思考,跨时空对话才叫有趣。 
 
在煮酒探西游看完之后,心生感慨。这么一部以前觉得弘法修行有追求的书,原来是赤裸裸的功名利禄的成功学指南啊。 
 
首先,佛教要进入东土,碰撞的是中国人世俗的概念,信佛能有啥利益呢?因为皇上要安心要维持社会和谐。这个出发点就很合乎逻辑啊哈哈。其次,一个重要的问题,碰到原始道教的神话系统该咋办?很简单,训练一个破坏狂孙悟空啊哈哈。所以西游记的诞生记录的是佛教西渐后与东方思想文化碰撞出的幺蛾子故事。大家可以想想现在佛教在我们生活里大多时候是啥样子,善男信女每逢过节,去寺庙里上一柱和胳膊一样粗细的香火来保佑各种所需,还是拿佛当超市售货员那么看。西游是为经典,是文本里本来就蕴含了我国人民万世未变的劣根,看透了佛教传入我国必将成为帝王的统治工具和老百姓的功利教而已。 
 
所以说周星驰的故事烂就烂在,主人公的动机都不清晰,没说服力度,自然无法引人入胜。而他本人更是看不懂基本的文本,自然改编无力。 
 
我宁可相信这样的故事会比他的要壮阔精彩:佛与道两大集团要争地盘,互相都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面冲突又有悖爱与和平的宣传理念,各自使暗劲。 
 
佛祖派出恐怖分子孙悟空破坏天庭,开安天大会确立地位。期间在道教集团内收服一些叛将安插一些奸细。 
 
其次,针对道教集团的世俗力量下手,让唐国李世民派出取经力量。 
 
道教集团在西游路上不断阻挠防止方佛国势力扩张。 
 
以上是故事大背景,接下来是人物发展的故事。 
 
唐僧,这个金蝉子,为佛教集团贡献其可长生不老之肉,让佛国高级领导度过劫难,长生不老。十世转生后继续肩负取经重任,是佛国控制下的一具行尸走肉。 
 
孙悟空,之前被佛利用后又被佛肉体控制,最后引诱其佛界高级职称一路西行,也是囚徒一名,受困于自己的自卑自负中。 
 
这些人好像是走向解脱之路却无法自觉。有必要在这里安排新的人物。这个人物要唐僧和悟空明白他们是囚徒是受人控制的奴隶。这些妖魔都是两大宗教势力控制人类,逼迫信徒供奉的工具。所谓的六道轮回,森罗宝殿都是暴力机构,所谓的极乐世界都是莫须有的诱惑。 
 
要冲破这控制人类的进化后的人类:神魔妖鬼,只有自我的觉醒。人类本身的理性,合作。 
 
这个新的人物不妨叫他:驱魔人,做的就是驱魔反佛不迷道,认清世俗,关爱人类,暴力反抗一切干涉人间自由的宗教团体政府力量,最后将神也驱赶出世俗之外只管心灵慰籍之事。 
 
这样写不就刚好和宗教在生活中不断被限制的发展历史么? 
 
这样写和思考可以彻底颠覆西游,解放取经四人,不去西天也不回东土。立地成人。


【第1回】 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 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 比如:
1.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
2. 孙悟空的师父那么厉害,怎么就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3.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取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真的是为了普度众生?
4.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把经取来,为什么还要那么麻烦,慢慢走过去?
5. 神仙们既然可以长生不死,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的蟠桃?
6. 玉皇大帝真的是昏庸无能吗?那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万神的主宰?  
7. 唐僧是有道高僧转世,为什么却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老是被吓的屁滚尿流?
8. 妖怪们又是怎么知道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难道就没一个妖怪产生怀疑吗?
9. 妖精抓到唐僧后,总是不急着吃掉,他们在等什么?难道就没有一个急性子抢了就吃的?
等等。这么多的矛盾、硬伤,当然, 还远远不止这些,作者解释得了吗?于是, 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 说话象放屁。”
可是, 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那么,《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是在传“道”? 或是在宏“佛”? 我们从《西游记》中看不到道家的清净无为, 同样, 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恶相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斗法, 反抗, 奋力, 挣扎, 充满了向目标前进的张力。
 因此, 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 《西游记》既没有宣传道家, 也没有宏扬佛法。而是另有其事。究竟是什么故事,我们把全书中所有矛盾的地方联系起来看,这些矛盾都是有解的,都可以根据原著所给出的依据,而将其中的玄机一一破译开来----竟然是三百多年来, 未有任何一位读者参透的真相!!!
   
 下面,我将采用逻辑推理的手法, 重新解读《西游记》。

【第 2 回】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
那么,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取的是什么经? 取来经干什么用? 这个经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些曾是儿时看《西游记》时留下的种种疑问。
到如来佛那儿, 当然取的是佛经,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 有何目的, 有何动机, 这就值得研究一番了。
俗话说:“人无利, 不早起。” 人, 一个正常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 都是要经过考虑, 抉择的。凡考虑, 抉择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
唐僧去西天取经, 既然他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我们就可以认定: 这是他的最佳选择!
可是, 他的这个最佳选择却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知道各位看出来没有。
话说唐朝开国不久,皇帝唐太宗举办了一次旷世规模的宗教活动,叫作“水陆法会”。举办这场“水陆法会”,需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来作坛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云集京师,众人从中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更牛, 是开国原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 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 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根源又好”, 这是真的。
“德行又高”, 这从哪儿说起呢? 看不出来, 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可以看出来的是: 陈玄奘这个人很单纯, 很单纯。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了。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 锡杖卖二千两, 我们看有钱的愚僧是怎么说的: 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穿上身就是长生不老,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
就是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
可见挺贵的, 合人民币约700000元了。
尽管贵, 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 文武人人喝采。
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这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最后, 菩萨对太宗皇帝说, 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 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马上叫法会暂停, 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重做法事。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这下好了!
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软, 拿了人家的手软, 推也推不掉的, 躲也躲不脱了,只得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说的是 “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
可见, 玄奘法师压根都没有取经的愿望与念头。谈不上什么修行, 也谈不上什么觉悟,更谈不上什么普度众生,仅仅只是因为我贪了你的小便宜, 不得已要还你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你卖一回命了!
唐王大喜:“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 “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唐王果真是十分贤德, 把个玄奘师傅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
玄奘回到寺里。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
玄奘道:“是实。”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不得不啊。我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拿了人家的手软, 不得不为人家卖命啊!
结论: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唐太宗派遣唐僧去帮他取回这个经。 



【第4回】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第3回】唐太宗地府还魂 

上回说了,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唐太宗要取这个经。
唐太宗要这个“经”究竟想干什么用?还得从“唐太宗地府还魂”说起。
我们知道,普通人死了,都是由钩魂使者,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之类的角色拿脚燎手铐把你强拉硬扯去的。
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则不同,是阎罗殿的大管家崔判官亲自跑来接的!只见他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二人正说间,只见一对青衣童子,执幢幡宝盖,高叫道:“阎王有请,有请。”
看样子,是阎王有请在先,崔判官是在得到消息后抢了先。
到了阴曹地府,首先遇到的是他的老头子李渊,哥李建成,弟李元吉,叫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上来就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阎王,共计有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这十殿阎王全部都出了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
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十殿阎王对杀人如麻的唐太宗,真是客气啊!
秦广王道:“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逐一检阅,只见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将簿子呈上。十王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
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
崔判官顺便做了一次导游,带着唐太宗参观了一次地府。
到了十八层地狱,处处俱是悲声振耳,恶怪惊心。一个个被紧绑牢栓,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
太宗心中惊惨。
过了奈河桥,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才能救你。
太宗空身到此,那里有钱?便立一约,借得金银一库,着太尉尽行给散。
判官复吩咐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
判官送唐王直到超生贵道门,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唐王一一准奏,辞了判官,脱了阴司,回到阳间。开始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
由此可见,崔判官叫唐太宗办的这个水陆法会,有两大好处:
1.凡以前的种种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
不善,就是恶,以前所行的种种恶,弑父,杀兄,害弟,荡平六十四处烟尘,剿灭七十二处草寇,南征北伐,杀人无数,以至无数枉死冤魂叫冤报怨,这些都是可以改的,只要办了这个水陆法会,也就改了,这些无数枉死的孤魂野鬼便可得到超度,不再追究你的责任了。
2.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办了这个水陆法会,还可以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不要作恶。这样,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既然能有这两大好处(最揪心的),唐太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一回到阳间,就着手大办这个水陆法会。

【第4回】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从本意上讲,并不是要宏扬佛法,而是要达到他个人的两个目的:
1.超度以前枉死在他手上的无数孤魂野鬼,通过办这个水陆法会,以前所行的种种恶,就改了,就没有了。

2.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不要作恶。办了这个水陆法会,就能保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这场水陆法会,从全国各地海选出一千二百名高僧,聚集到长安化生寺,打造禅榻,装修功德,整理音乐,分派上中下三堂。诸所佛前,物件皆齐,头头有次。选定本年九月初三,黄道良辰,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由陈玄奘大阐法师,开演诸品妙经。太宗及文武皇亲国戚,俱至期赴会,拈香听讲。

我见过大场面的佛事活动,可从没见过有国家领导人参与的一千二百个和尚连做七七四十九天的法!相信各位也没有见到过。

这么大的场面,能不能超度以前枉死的孤魂野鬼?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信佛行善不作恶不危害大唐,这个目的,是百分之百的可以达到嘀!

这一点,唐太宗的心里是有数的,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支配这场水陆法会在民间的影响力!

可第一点,唐太宗的心里就没有数了,你们这些和尚到底有多少道行?你们念的经究竟有多大的法力?能不能超度孤魂野鬼?唐太宗绝对是半信半疑的。

此时,他最关心的就是:枉死的孤魂野鬼能不能被超度。
超度,指诵经等佛事活动使鬼魂脱离苦难,重新超生,投胎转世。
那么,什么样的人死后不能超生呢?在我们这一群善良的人的印象中,都是坏事做绝的人永世不得超生。

我今天讲西游记,可不是大话、戏说之类,而是十分尊重原作者的意思来讲解的。
原作者可没有说是坏事做绝的人不得超生。

而是这样说的:
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分明说:“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
注意:是枉死的不得超生。

这些人,按生死簿,死期到都没到,就被唐太宗杀了,(比孙悟空还直接,还厉害)所以是枉死。
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他不超生,他就守这儿,他天天蹲点,他赖在这个鬼地方不走了专等你来,嘿嘿,总有一天,你李世民是要从这走的,叫你也莫想投胎享荣华。

你说李世民他想了怕不怕?

所以,究竟能不能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就成了他内心深处最大的隐痛!
你们这些和尚到底行不行啊?!究竟能不能把这些孤魂野鬼都弄走啊?!
就在唐太宗半信半疑的时候,菩萨跳出来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

你办这的个水陆法会,根本就不能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仅仅只能做做样子,给天下的老百姓看看而已。
你说,菩萨这句话是不是说到唐太宗的心坎里去了?

菩萨又说:“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
此言一出,唐太宗心里的疑虑尽释,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连忙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菩萨便现出真身(进一步取信唐太宗),点化道: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注意:这真经只有一个功能作用,很简单,就是“能超鬼出群”。怎样“超”呢?能解能消,能和解的和解,不能和解的消灭。

太宗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好了!水陆法会也不做了,取真经要紧,待取来真经,再重做这场法会。

唐太宗办这个水陆法会,如果仅仅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劝化全天下人都来行善这一个目的,那么他的目的就已经圆满的达到了,也就不会稀罕什么西天的真经了,可事实是他非常的、迫切的想要得到这个真经,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他要彻底地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唐太宗之所以要到西天求取大乘真经的真正目的,
1.不是为了宏扬佛法佛教。
2.不是为了普度天下众生。
3.是为了消除自己以前所行的恶,做的孽,犯的罪,扫清心中的鬼。


【第6回】观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5回】取经难,传经更难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云: 

一日,如来佛祖唤聚诸佛、众弟子,对大众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谁肯去走一遭来? 观音菩萨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凡作一部大书,必有提纲挈领之处,然后线索在手,丝丝不乱。此一回为取经故事千头万绪之总纲,不明此,则极易被后面取经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所迷惑。 

从这个总纲可以看出:取经的最初缘由,是如来佛祖要传经,而不是唐僧师徒要取经,甚至没有任何人想要取他的经。这段提纲挈领的文字,数百年来竟无人读破,误把传经作取经。 

如来佛祖要把他的经永传东土,难度其实是挺大的。怎见得?是万水千山,路途遥远吗?不是,是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旨要,怠慢正宗。这是从正面描述的“传经难”。

我们来看《西游记》是怎么讲的:

1.福陵山云栈洞的猪八戒同志,此时扮演的角色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匪类”。猪八戒同志因为没有个赡身的勾当,只是依本等吃人度日。 猪八戒在为匪的时候,是靠“吃人”来过生活的,而且还是“依本等吃人”的。可见猪八戒同志为匪是有“几不杀”,“几不抢”原则的,说明他仅仅只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菩萨点化他道:“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 猪八戒同志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 猪八戒同志非常的直率,他根本不信佛,他只相信填饱肚子比犯多少罪都强。 

2.菩萨将袈裟、锡杖拿到长安城里卖。遇到几个水陆法会主持人落选的愚僧,倒有几贯村钞。愚僧问道:“你的袈裟要卖多少价钱?”菩萨道:“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那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 愚僧,倒有几贯村钞。这是小富小康这一阶层的代表,手上有几个钱的人。更是佛教内部会员的代表,而且还是级别很高的会员,因为是水陆法会主持人落选的。他们虽然披着佛教的外衣,其实心里压根都不信佛,他们非常的现实,就是对长生不老,成佛作祖都明确的表了态:没有兴趣。 

3.我们再看皇宫贵族这一阶层,太史丞傅奕大胆的上疏皇帝“谤”佛: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言礼本应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若遵无父无君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太史丞傅奕,不仅不信佛,还“谤”佛,专拣佛的坏处说,直接了当的提出“佛教有害”论。 

无量无边的佛法在我中华大唐社会最底层的尚未解决最基本生存问题的人员中,没有市场。在小富小康,手上有几个钱的人员中,也没有市场。在上层贵族官僚中,更没有市场。 要到一个没有市场的地方去推广自己的产品,真是难啊!

【第6回】观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在我中华大唐社会的各个阶层,均不信佛,并没有对佛法产生需求关系,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而供给却十分巨大!出货量为:《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这三藏经书合计为三十五部,共有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之多!

吾观天下,各行各业,万般皆不难,唯“出货”为最难!卖不出去等于零。即使身为如来佛祖者,也不能例外,要想把到自己的产品,三藏经书,推广到一个没有市场的地方去,这真的是个难难难!

所以如来寻思着,要想办成这件事,“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才行。观音菩萨当即表态:愿意去。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那么,观音菩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是何德何能?有何种法力?何等神通?唯她能完成如此大任?

如果能用民间的传说来评价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话,那么,也一定有人会引用封神榜,说他是专施毒计的慈航道人,手里拿个清净琉璃瓶,将人畜吸入瓶中,身皮肉化成脓,后来又欺师悖祖,叛经离道,割了雀雀,变了性,改了名,投到西天如来佛门下。” 

观音菩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从《西游记》原著中找答案比较客观公正。 

观音菩萨最初的出场是在孙悟空偷蟠桃反天宫后的第六回。这个时候,是她向玉皇大帝举荐的二郎神,导致孙悟空第一次被捉。

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

又说:“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

而事实却是:菩萨自己仅仅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动手,又问老君道:“你有什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取下个金钢圈,自天门上往下一掼,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

由此可见,菩萨对自己的“用人之道”颇为自得。而后面说的那句话,躲在背后使阴招,唆使他人下暗手,就绝对不是光明之举。

菩萨第一次出场,未见行一善,也未见行一恶,未施展任何法术,也未使用任何法器,只是如如不动,空口说了几句白话而已。足见:高深莫测!

现在,传经业务中,如来佛对看她的看法是:有法力,神通广大。

如来座下的四菩萨、八金刚、五百罗汉、三千揭谛、众比丘僧尼、优婆塞夷、大小尊者圣僧,除她之外,没有一个人能办得成这件事。

菩萨此时的表现是:那菩萨闻言,踊跃作礼而退。即唤惠岸行者随行。那惠岸使一条浑铁棍,重有千斤,只在菩萨左右,作一个降魔的大力士。

看样子,菩萨接到这笔大单,对筹建新的分公司,显得非常兴奋。她身边的惠岸行者大概是个狠人,不好惹的。

这是菩萨在《西游记》中的第二次出场。至此,仍未见菩萨做一事,还是如如不动。不过,她两次出场的环境却是交代的清清楚楚,前一次是天宫大变之际,这一次是如来大愁之时,她总在关键时候出场,真可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菩萨在前往长安的路上,遇到沙僧八戒悟空,可以看出菩萨惯用的三招:1.数落对方的罪孽,2.入我门下可脱罪,3.劝人行善。

看完《西游记》全书,菩萨也仅只是“理论”学的好,劝别人行善而已,她自己勉强行了一善,即救了小白龙一命,可她的目的却是要弄一匹马。

菩萨到了长安大唐国。行至大市街旁,见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径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战,知是菩萨,叩头接入。那土地又急跑报与城隍、社令,及满长安各庙神祗,都知是菩萨,参见告道:“菩萨,恕众神接迟之罪。”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我奉佛旨,特来此处寻访取经人。借你庙宇,权住几日,待访着真僧即回。”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

土地佬儿,是仙界天庭玉皇大帝设在人间最基层的干部。他怕菩萨作什么?菩萨会来检查他的工作么?不会,菩萨既不是上司,更不是干部,一出家人而已。据我所知,基层干部对付在大街上乱摆摊设点卖衣服卖拐棍的人,唉...还是不说了。怎么这位基层干部怕她就怕成了这个样子呢?怕的蹊跷,怕的离谱,而且,把办公室都让出来了。

可见,在土地佬儿这位基层干部眼里,观音菩萨是个极厉害、极恐怖的角色!

《西游记》中的恶人可多啦,观音菩萨未见行一恶,却叫人如此惧怕,由此可知,恶人并不可怕,比恶人还恶人的善人才叫可怕。

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这么神秘!她想干什么?到底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怕走漏了?

书中没有直接交代。这是《西游记》第八回的事,但后面紧接着的五回,自从观音菩萨到了长安之后,长安城里就发生了三大怪事!


【第8回】唐僧的父母亲是谁?



【第7回】皇帝是最佳的传经人选

自从观音菩萨到了长安,长安城里就发生了三大怪事!

先是状元陈光蕊赴任逢灾留下一子,接着是唐太宗死而复生要办水陆法会,最后是陈玄奘当选法会主持菩萨当众显象点化。这三大怪事难道仅仅只是巧合吗?不是,这三大怪事都与取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任缺一件,则取经不能成立!

观音菩萨来到这块没有市场的地方,底层不信佛,中产不信佛,贵族不信佛,那究竟从哪儿开展业务呢?前面有交代:观音菩萨深谙“用人之道”,又善“背后使阴招”。既然你们都不信佛,那就干脆直接找皇帝!只要皇帝一人信奉受行,则全国信奉受行,市场大着呢!

于是,就有了唐太宗地府还魂这一幕。观音菩萨为总导演,证据非常充分。

我们来看孙悟空是怎么到阴司里的:两个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那两个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进去。

而唐太宗死的时候,是阎王有请,判官来接,自上而下,完全不符合阴司的程序,很明显,是受人指使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阴司阎罗殿本属仙界天庭玉皇大帝管辖,经猴子大闹一场后,启表上天奏闻玉帝,可是玉皇大帝也拿猴子没有办法,还是如来佛收拾了猴子,这阎王自然会掂量着倒向哪边,所以本属仙界天庭管辖的阴司被西方极乐世界收编了!收编的时候,经过整顿,重新挂牌开张。这阴司,在猴王去的时候,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而唐太宗去的时候,招牌都换了!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三换七,道变佛。

所以,观音菩萨在这阴司里要指使安排几个人,简直太容易了。

唐太宗在遍游地府之后,点头叹曰:
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
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唐太宗大概是想明白了。善哉真善哉,这一切都是神鬼有安排。
唐太宗还阳的时候,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贵道门出的地府,何为贵道门?
地府里有“六道轮回”之所,魑魅魍魉,滔滔奔走那轮回之下: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唐太宗杀人如麻不为善,叛国自立不为忠,逼父造反不为孝,射兄害弟算恶毒。但是,地府阴司里对他的评价是“忠”!因为是从贵道门送他出来的,只有尽忠的才走贵道。

唐太宗忠于谁?不是朝廷,不是君父,而是佛祖。

是因为唐太宗信仰佛教,才被阴司评定为“忠”的吗?很显然,也不是,因为唐太宗是在出了阴司还阳复生之后才信佛的。

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逼父造反,射兄害弟,为“忠”,好杀,善杀,为“忠”,以恶,大恶为“忠”,因为“忠”,才得到认可,得到嘉奖:再添阳寿20年。

各位看官,莫要以为我在胡说,如来佛祖原本就是喜欢大恶之人的,看看如来佛祖手下的四菩萨、八金刚、五百罗汉,哪一个不是大恶人?你不恶,他还不要呢。

《我佛造经传极乐》一回:如来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从这可以看出三个问题:1.如来佛需要恶人,2.如来佛的法宝很恶,3.用很恶的法宝逼很恶的恶人入他的门下。

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到长安寻找“善信”,为了打开局面,以唐太宗为突破口,让他死,让他活,让他大办水陆法会,促成传经大业,这一切都做的不动声色。《西游记》有诗为证:
万里相寻自不言,却云谁得意难全。
求人忽若浑如此,是我平生岂偶然?

各位: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身不住于法不住于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8回】唐僧的父母亲 

《陈光蕊赴任逢灾》这一回,疑点多多,迷雾重重,可不太好读噢。然此篇正是作者立意高远之处,读懂了,方能明白何为“造化”,读不懂,《西游记》就只能是儿童故事。

陈光蕊(唐僧的父亲)考上状元,遇小姐殷温娇(唐僧的母亲)抛打绣球招亲,得以与丞相之女成亲。

陈光蕊赴任江州,从丞相府出发,竟无人伴随,仅带一家僮,到洪江渡口,艄公刘洪、李彪见色起意,杀了陈光蕊和家僮,逼小姐顺从。小姐寻思无计,只得顺了刘洪,更离谱的是刘洪穿了光蕊衣冠,带了官凭文书,同小姐往江州上任去了。

刘洪一水贼,居然敢冒充朝廷命官,还带着个活证人,小姐不揭穿杀夫凶手还在等什么?她可能担心怀着的孩子有危险,孩子(即后来的唐僧)生下后,顺水放走,由老和尚收养,她完全可以报案,却为何仍不作声?

更离奇的是,刘洪竟冒充了十八年没被发觉!女儿出嫁后没回过娘家,也无书信来往!这十八年中,小姐和杀夫凶手夜夜同床共眠,简直叫人无法想像!

后来儿子陈玄奘年满十八岁后到京城报信,丞相居然发六万御林军来捉!

陈光蕊复活后,一家团圆,小姐竟然又从容自尽了!

着实叫人费解啊!

于是,就有人说,这一篇是《西游记》最大的一处败笔。最不合理,甚为荒诞!犯了写小说不可犯的错误,这些漏洞作者能回答得了吗?作者吴承恩在处理这段故事时的拙劣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臭!

恰恰说错了,吴老先生绝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写很荒诞吗!还留下把柄给你来说!既然他这样写了,就是另有深意的,这正是吴老先生的高明之处!

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菩萨安排好了的。
这个答案,你满意不?先莫要笑我,真相就是这样的!
什么?你觉得这个答案很无聊?那好,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推论:

首先,这段故事里的疑点很多,可你知不知道,疑点越多,线索就越多,所以,任何一个疑点都不能放过,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象背后,一定有着一个统一的载体。

故事的结局是:玄奘十八岁后到京城报信,捉了杀父仇人,拿到江边渡口祭奠,活剜了刘洪心肝。龙王送光蕊还魂复活,一家团圆,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了。

凡是结果,就具有确定性,唯一性。故事既然是以这种结局来结束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故事发展中的任何过程都是为了导致出这样一种结局而设计的。

这个结果中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等到十八年后,玄奘到京城报了信,才能复仇?难道小姐就不能复仇吗?

如果小姐可以自己复仇,那么,小姐可以采取至少以下4种办法:
1.写信给父母。
2.找一个与凶手不和的官吏说。
凶手并未时时不离她身边,也未将她禁锢,她完全有行动自由,而且凶手还是经常外出办公。这两条她完全做的到。
3.夜里睡着了下手。
4.饭菜里投毒。

这两条更容易做到,但温娇小姐一条也没有采用。

温娇小姐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自行复仇,但是她没有复仇。那么,很明显,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设计的是:这个“血海深仇”,就是专门留给儿子玄奘长大了来报的,而不是给她来报的。

那么,又有新的问题:

这个“血海深仇”,不让温娇小姐自己报,这可能吗?这个思想工作做的通吗?温娇小姐每天面对着这个杀夫仇人她会怎么想?白天的要伺候他吃,天黑了还要陪他睡,她就这么眼睛一闭,天天忍着紧他折腾啊?还要忍一十八年,我们的温娇小姐她受的了么?!

如果她无法忍受,那么,她绝对会采取以下两种措施:1.干掉凶手。或是2.干掉自己。

可是,无论是干掉凶手还是干掉自己,都会导致玄奘长大了不能报仇。因此,要使玄奘长大了能亲自报仇,我们的温娇小姐她既不能干掉凶手也不能干掉自己。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温娇小姐既不干掉凶手也不干掉自己,并且心甘情愿地陪着杀夫仇人睡上六千五百七十个夜晚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