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的二次创业,尖叫设计“陷入”一场家居品牌突围赛
2016-08-04 14:53

建筑设计师的二次创业,尖叫设计“陷入”一场家居品牌突围赛

宜家带来的北欧简约风是80、90后的心头好,无印良品给大伙普及了什么叫做日式极简,除了这两个,如果再叫你说出其他的家具品牌,或许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都只能摇摇头。


这个情况不止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尖叫设计”的创始人薄曦告诉我,他在一场建筑行业的年会中问了很多中国设计师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在IKEA、MUJI之外还能说上一个因为造假而得名的达芬奇,在中国还有什么比较普及的家居品牌?摊手。


品牌空间让薄曦看到了机会。尖叫设计有浓浓的北欧风,最初是做家居产品设计师平台,现在是平台+产品的策略,既做北欧家居品牌代理,也着手自有品牌的设计生产。


这是人称“薄院长”的薄曦第二次创业。


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不安分60后的二次创业


薄曦看起来就是一名艺术家,他放弃大学老师的职位投身建筑设计行业已经20年,1996年,薄曦创办的UDG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在美国费城注册,“20年前的建筑公司都希望自己是境外的”,那个时候,国内民营建筑公司刚刚起步。


为什么要创办尖叫设计,薄曦给了三个原因:


首先,他痴迷于北欧家具,6年时间里他一直在收藏近百年来北欧大师的作品,所以尖叫设计上只有北欧风的家居产品。


其次,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先科普一下,如果给整个设计行业画个金字塔,塔尖是建筑设计师,接着是室内设计师,最下面才是家居和产品设计。UDG涵盖了建筑和室内设计,但没有涉及到产品设计,中国房地产的不景气使得建筑设计师开始难养活自己,UDG的2500名设计师受经济状况影响很大,他们想把产业链拉长,逐步转型到产品设计,这也是西方国家一直以来的样子:建筑设计同产品设计一体化。


第三,一晃近20年,UDG在准备IPO,薄曦发现就算他出游两个月也丝毫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他每天只是在重复一件事情,签文件。不安分的薄曦向股东提出自己要创业,再体会一次从零到一的过程,UDG交给股东来管。


2015年1月,薄曦自己投资200万美元,创办了尖叫设计。


从家居设计平台到“平台+产品”两条线,调整是因为太贵了?


“家居设计比起建筑设计,在中国晚了至少10年的时间。”说起这个薄曦不无遗憾。尽管已经知晓消费升级的趋势,未来更应该用生活方式而不是价格来驱动用户购买,业内人士在落地时仍然比我想的要小心谨慎。“所以我说不要和传统行业里的人搅在一起,我就自己出资,用设计理念来驱动。”


于是上线初,尖叫设计聚合起国内外家居设计师,做起了平台。但回过头来评价,薄曦觉得在2015年8月之前,尖叫设计都是在自娱自乐。


一方面,投资人觉得,设计师平台发展较慢、需要烧钱、没有现金流,这显然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另一方面,高昂的购买费用让很多人止步:“我们去年在上海做了一个遇见·北欧家具展览,吸引了很多人,周边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来参观,但是销售不行,这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在此之后,尖叫设计开始做商业模式的调整,不再只做代理商卖北欧家居品牌、设计师品牌的平台,也开始自有品牌的开发,同时收购一些北欧品牌。


现在,尖叫设计上线了两个自有品牌:哇物和仅有,前者针对23-33岁的用户群体,会做一些基本款、性价比高的家居用品,他们希望把价格定在比宜家高15%左右,更加个性化;后者仅限高端用户,年龄层在35-45之间;而中端的用户,他们将通过收购北欧品牌来满足。


通过微信和PC端的流量,尖叫设计发现这两类人群是占绝大多数的。薄曦觉得,宜家对中国的用户进行了基础教育,当这批人想要个性化的时候,他们就争取过来。尖叫设计的推广其实是从设计师开始的,从设计师逐步延伸到设计爱好者,然后是普通用户,更倾向于愿意为设计买单的人。目前主要销售渠道是自有平台,包括官网、app和微店,公众号粉丝数量30W,其中90%以上的人是设计师。

仓储物流则是和海尔旗下的服务平台日日顺合作,来自海外的产品会通过日本、香港来引进中国大陆。


我在尖叫设计的官网上看了一圈,感觉家具商品依然是比较贵,不过北欧简约设计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家饰这些小物件上,产品价格尚能接受:


目前的尖叫设计,在家饰品上客单价在450-600元,家具客单价则在4000元左右。哇物和仅有的产品由平台上的设计师来做,尖叫设计有1000左右的设计师,有22位设计师的版权被他们买断,绝大多数来自北欧四国,不过买版权这件事耗费的周期会很长。


但依然不算低的客单价,不知能否吸引到足够的消费者。而且,家居用品的摆设其实很考究,需要有一种整体风格在其中,如果只是单件买入,绝大多数的人会把自己的家搭的乱七八糟。而真正有消费能力,动辄花费10万买一个衣架的用户,难道不该是有专业家装团队的打造整体装修风格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或许和软装团队合作是个出路?更何况,品牌自身的打响就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对手是made.com、造作、梵几、Solife,甚至是一条?


这样的小众家居品牌不在少数,本土原创家居品牌悄然流行着,虽然他们的风格或许来自世界各地。有从老祖宗那里汲取精华的梵几、Solife,还有设计总监是意大利人的造作等等。


在薄曦看来,最近风头正劲的造作最初也是在模仿一个叫做made.com的平台,它由英国设计师来设计,然后在中国生产。尖叫设计曾因为判断会有大量创业项目模仿made.com挤进赛道而放弃了做品牌,但造作进来的发展以及融资的高歌猛进又让他们看到了可行性。


而造作之所以能比其他品牌做的好一点儿,有三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1.它介入了家居行业的供应链,并重新整合了这个产业;2.意大利设计师Luca带来设计团队以及设计资源,这足以让造作扛起品牌的大旗;3.也是前两点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丰厚的资金的推动。


为什么说进行了重新整合?


家居行业,国内传统的模式就是制造商来做代工,但即便再大的家居制造商也没有设计能力,没有自己的品牌,也谈不上做品牌的推广,他们的销售渠道就是每年的家居展会。在展会上不仅卖东西,还要去看别人都怎么做的,拍照拷贝,以此来判断流行趋势是什么。也就是说,传统家居产业里只有供应端,核心仅仅是工厂自己。


而在国外,家居生产厂家和品牌是二合一的,有设计师,他们的展会既是营销渠道同时还是品牌推广的路径。国外家居产业的核心是品牌上,一头连着设计师,一头连着供应链,还有一端是获客渠道。

所以说,设计和品牌是传统产业十分薄弱的环节,只有生产能力还OK,造作通过资本推动带来的资源,将他们重新串在了一起。


其实尖叫设计更像是造作和良仓的结合体,品牌和平台双线发展。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资源,它也很难迈过品牌这个门槛,不过它在设计师资源上依然有很大的优势。


薄曦说:“我觉得未来会有两种情况走出来,一是独立设计师,有前端背景、深入到品牌,会重塑这个产业链;二是有媒体背景的机构,比如一条,我觉得他目前是在塑造渠道做平台,但它早晚会做自己的品牌。”


“最近有30多个团队找到我,都是创业的,要做类似造作的项目,但是这个门槛真的很高。”结果会是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们共同面对的,将是一场中国家居品牌从无到有的突围赛。


如果你是创业公司想求报道,(请猛戳这里)只要你们对产业正在产生影响、或未来可能有颠覆效应,就都是我们的关注对象——无论大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