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首推刷掌支付,便捷之外如何保障安全
2023-05-23 10:46

微信首推刷掌支付,便捷之外如何保障安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五月花 (ID:Caijing-MayFlower),作者:唐郡,编辑:张威、袁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没带公交卡、手机没电,也能坐地铁了。


近日,微信支付联合北京轨道交通推出了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服务。乘客注册开通刷掌乘车服务后,即可在该条地铁线路刷掌过闸乘车。这也标志着微信支付正式发布“微信刷掌”产品。


乘车前,乘客需在大兴机场线各站自动售票处的刷掌注册机录入掌纹,并在微信小程序“北京地铁刷掌乘车”完成授权后,可开通刷掌乘车功能。乘坐地铁时,用户在带有圆环标志的刷掌闸机上扫描手掌,即可进出站。


据微信方面透露,“微信刷掌”采用了“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针对“无介质”“非接触”“高便捷”“高安全”等用户需求提供了补充支付方式。除交通场景外,该产品正逐步应用于办公、校园、健身、零售、餐饮等领域。


“相对于刷脸支付,刷掌支付更容易在便捷性和安全隐私方面找到一定的平衡。”多位分析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刷掌”不受口罩影响,相对人脸信息来说掌纹信息的敏感度也相对较低。


不过,对于刷掌支付的前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不太乐观。“近几年大众对隐私保护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大家是否愿意继续将自身生物识别特征与支付绑定需要打个问号。”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财经》记者表示,从此前各支付公司推广“刷脸支付”的情况来看,线下机具改造、渠道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争议,在“刷掌支付”的推广中可能依然存在。


刷掌支付采集的生物识别数据安全也颇受关注。华东政法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对《财经》记者表示,作为一种生物识别信息,掌纹与指纹、人脸等信息一样,都有可能被用于跟踪用户个人轨迹。在他看来,支付机构使用个人生物识别数据进行身份验证无可厚非,但应该严格限制除身份验证之外的二次开发应用。“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强规制。”高富平表示。


此外,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此前有诈骗人员骗过银行“人脸识别”系统盗取储户资金,刷掌技术作为一种验证手段的安全性亦需要进一步验证。


Wind(万得)数据显示,5月22日午后刷掌概念走高,熵基科技拉升涨超10%,汉王科技、远方信息、百胜智能等盘中纷纷冲高。截至当日收盘,汉王科技涨停,熵基科技、远方信息、百胜智能均涨超7%。


刷掌支付酝酿多年终出炉



刷掌支付并非新事物。


早在2020年,亚马逊就已经在其线下门店推出类似刷掌支付的产品“Amazon One”。该产品可通过扫描手掌特征(包括皱纹和静脉)来识别购物者身份,顾客只需扫描手掌就可链接至自己的信用卡或借记卡,0.3秒内即可完成所有交易。


微信支付在刷掌支付领域亦酝酿已久。


早在2021年8月,微信支付已开始内测“刷掌支付”,这是国内首个支持刷脸支付设备上同时进行刷掌支付的应用。彼时,微信在公开回应中表示,“刷掌支付”仅为微信内部技术预研,未开启测试,也无应用计划。


2022年8月以来,腾讯已申请注册“微信刷掌”“微信刷掌服务”“微信刷掌支付”“WePalm”等多枚商标。2023年3月,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再次申请注册多个“微信刷掌”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金融物管、通讯服务、教育娱乐等。



5月21日,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宣布,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服务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微信支付正式发布“微信刷掌”产品。


支付宝亦在酝酿相关产品。



早在2014年,支付宝就曾展示过其正在研发的以生物识别为核心的前沿安全科技,其中包括人脸、声纹、掌纹、指纹、笔迹和击键识别。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期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掌纹识别装置”外观专利获授权。专利信息显示,该产品用于采集人体的掌纹、掌脉特征信息,以实现线下支付、门禁识别、安检过闸等功能。


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当前国内与掌纹识别相关的专利数量约170项,近三年来(2021年~2023年5月),申请量分别有25项、28项以及15项;从类别上看,发明专利占总数的70%。


对于微信支付、支付宝布局刷掌支付的原因。王蓬博认为,生物识别技术从介质层面看有不易遗忘、随身携带、不易伪造等特征,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过生物识别介质便捷支付是新的发展趋势。


“微信支付会担心在新型生物识别技术的作用下,支付用户会摆脱手机特别是微信的支付习惯。”王蓬博表示,随着支付介质的改变,部分线下用户可能会尝试新的支付介质,对这部分用户的争夺亦是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公司积极布局刷掌支付的动力。


生物识别风险引关注


刷掌支付会否成为线下支付新风口?


王蓬博坦言并不看好刷掌支付推广前景。“刷掌支付实际上是对现有支付介质的一种补充,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巨头更多是出于完善生态的目的进行布局,避免出现‘人有我无’的情况。


与刷脸支付类似,刷掌支付在推广过程中将面临用户支付习惯固化、推广成本高企、个人隐私保护趋严等问题。此外,王蓬博认为,刷掌支付并未真正提升支付的便捷性,相对手机近场通信技术(NFC)支付而言,刷掌支付有识别过程,响应效率可能不及前者。


安全问题是最受关注的一点。


王蓬博表示,与刷脸支付相同,刷掌支付也面临安全性的拷问,包括误操作如何追回,如何保证用户隐私的安全性,特别是涉及到个人生物特征的数据安全以及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大规模盗刷等等。


董希淼亦对《财经》记者表示,此前有诈骗人员盗取银行储户信息,冒充储户多次通过银行人脸识别验证,转走储户卡内资金,“人脸识别”安全性由此受到质疑。“‘刷掌’技术在提升支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同样可能存在一些已知或未知的风险,技术的安全性和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董希淼说。


事实上,消费者本身对于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与支付行为关联已经心生警惕。在此前刷脸支付推广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在扫描刷脸设备时,会选择用手机二维码代替。尽管掌纹数据敏感性相对较低,多位消费者明确对《财经》记者表示,不会考虑使用刷掌支付。


消费者的担忧之一,来自个人掌纹数据被采集后的安全性。在高富平看来,作为生物识别特征之一,掌纹数据与指纹、人脸等数据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均具有唯一性,如果被用于跟踪个人轨迹,“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应该允许生物识别信息在个人身份验证方面使用,但运营方如果要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做二次的开发应用,比如将个人掌纹信息与行程等数据关联起来做深度分析,必须征得个人同意。”高富平表示,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用于身份验证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国家出台相关监管规则,监管或限制运营方对相关数据的二次识别分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五月花 (ID:Caijing-MayFlower),作者:唐郡,编辑:张威、袁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