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股价500倍:光伏公司的潮起潮落
2023-06-13 13:55

十年股价500倍:光伏公司的潮起潮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尼漫步(ID:daniwalk),作者:达尼,原文标题:《比英伟达10年股票回报率10519%更神奇的一个公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3年5月24日,SNEC上海光伏展会,那火爆程度令人震惊。


车辆抵达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附近,展馆就在眼前,却被迫绕了张江两大圈。好容易抢在保安关闭入口闸门前,一个油门冲了进去。以为很快就要和伙伴们会合时,我在场馆的停车道上足足堵了2个半小时。幸亏没有喝多少水……


作者拍摄


终于,抵达了展馆内,但我瞬间又被这50万浩瀚的参展人潮所震撼。疫情前,我参加过规模浩大的全球移动通信展MWC、中国游戏展Chinajoy、上海车展等顶尖展会也难遇如此盛况。


作者拍摄的现场盛况


交警不停疏散车流,主办方也启动限流,中央草坪的空地罕见地全部建成了临时展馆,还调来大量的通讯信号增强车来增援,但人实在太多,参展者们拼命寻找信号,生怕联系不上邀约来的客户。


作者拍摄


这架势堪比麦加圣地的哈吉节,全世界光伏能源的门徒们都集中在此朝圣。一面是经济和就业数据的不乐观,一面是盛况空前的光伏展会,冰火两重天的对比令人感叹——光伏实在是一枝独秀,太热了。大学现在都为毕业生就业发愁,金融遇到限薪令,互联网大厂裁员,但光伏却在迅猛招人。


2020年以来,光伏业迎来了大发展。全球经济衰退、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企业ESG、2030全球碳排放承诺,都令光伏能源的总需求暴增。而且如果拉开任何一个股票软件,去看全球光伏行业的股价,你会发现2020年呈现出一条陡然上升的曲线,出现了很多10倍股、20倍股。虽然当今最热的企业,已经不是暴涨过的特斯拉,而是因AI身价百倍的英伟达,但在光伏某个细分领域,我看到了一个500倍的企业(文中揭晓)



在美国加州,周围越来越多的百姓在独立屋上用太阳能,一般美国加州电费200美金/月,而用太阳能光伏并网后,可以省下80%的电费,投资一套约1~2万美金,8年可以回本,但厂商承诺使用寿命Warranty是25年(还能反向输入给大电网赚钱,如果再分期付款,真算是理财产品了)。外加美国承诺碳减排的计划,拜登前几日甚至否决了议会要求对东南亚出口的光伏加关税(主要是中国企业把工厂设在东南亚以避开欧美制裁,欧美也是很清楚这点的),继续允许东南亚生产的光伏免关税两年。


同样,欧盟德国原本对公寓阳台外观有一定外墙规范,现在都走快速简易手续,大笔一挥批准了“阳台光伏”。德国百姓更是因为北溪能源问题,被暴涨3倍的电价逼得不顾能源补贴的数字了,先装了再说。其实中国的农村乡镇也越来越多人安装(不是1998年的偏远地区“光明工程”和2009年“金太阳工程”那种政府投资主导,而是自下而上的)


市场爆发,而SNEC又因疫情屡屡延期,于是积压的参展热情到达了最顶点。但这也不免让人产生了一个忧虑——过于浩大的展会,光伏产业的产能是否会产生新一轮过剩呢?


确实,展会上又有很多新的企业和媒体,都是这两年才新加入的。而大部分普通人对光伏还存在着当年“骗补”“水深”“首富跌停”“巨头倒闭”的印象。曾经的巨头们,诸如中国首富榜的汉能、曾赞助世界杯的中国英利,和中国光伏第一巨子的尚德,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光伏是一个依靠规模的行业,也是一个容易乐极生悲的行业。


当年的强者,倒在了过于激进的产能投资,过于依赖国内的产业政策补贴,误判国际环境变化,过高的资产再抵押债务链……


2008年经济危机,欧洲市场收缩,中国200家光伏企业仅有70家存活;2010起的欧债危机,市场进一步下滑;2012年~2013年的欧美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欧盟进行“双反调查”给出结论,裁定对中国极高的税务制裁。链主巨头衰落,而跟着巨头们的产业集群也分崩离析,2012年产业链超过350家企业倒闭,11家上市企业停转,负债超过1500亿。2013年~2015年中国光伏巨头倒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很多企业又站到了舞台上,迎来了光伏的下半场。每一次大热的背后,都有着产能泡沫的隐忧,唯有穿越周期的幸存者,才更令人感到敬佩。


我在回顾这段光伏历史的时候,忽然觉得中国光伏行业的出海,并没有出圈过。媒体在大谈出海时,一直谈的是跨境电商贸易、手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支付、DTC、网络游戏、互联网工具和广告、海外电商平台、社交平台。


毕竟工业圈还是比较沉默的,除了圈内人和券商投研外,很少人知道。


这次主要就谈一谈光伏逆变器系统的历史和中国企业的海外征程吧。


一、光伏逆变器界的旧神


“逆变器”(Inverter),是光伏产业在“太阳能面板组件”“储能系统”之外的第三个核心领域。(面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储能则是将直流电存储起来,需要时候将直流电输出出去。注意以上都是直流电。)


逆变器,它将太阳能面板获得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刚好和手机、电脑充电器反过来,因为家用电器用直流电。而电网用交流电是便于发电厂的远距离传输,损耗小),以便合并进入采用交流电的国家电网和家用电箱,这要求“逆变器”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电网兼容性。另外,光伏逆变器还负责功率控制、并网离网(并网是并入国家电网,离网就是自己家用)切换、数据采集、监控管理等,堪称光伏电站的“大脑”。


目前主流为“集中型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和“微型逆变器”。(这些工业品的进化,真的像极了当年通信领域的基站机柜,从“宏基站”,到“分布式基站”,再到“小基站”。)


如果把“逆变器”行业比作是“陆军军事思想”的话:


第一代的“集中式逆变器”犹如“陆战之王”的主力重型坦克;


第二代的“组串式逆变器”则是一堆轻型坦克的组合编队,加快了速度和灵活性,但依然是坦克思路的延伸;


第三代的“微型逆变器”是无人机群,灵活极了。但在坦克思想主导时,很少有人敢把第三代“无人机机群”当作攻击和情报一体的军事思路。是一种过于颠覆性思维。


(如果按照军队指挥改革来说,有一点像“师改旅”“团改营”,到了现代战争,又进一步缩小了一线作战单元,几个人就组成了“班长的战争”“少将连长”,不断缩小管理规模,化整为零、分布化、原子化,随着指挥智能化,细化了指挥的颗粒度。)


第一代“集中式”大机器,是1981年成立的德国SMA公司发明的,SMA公司在2010年以前,一直是逆变器行业的神。被国内诸多厂商顶礼膜拜。它越造越大,放在巨大的独立机房里,最后还有集装箱模式,能重达十几吨。一台机器管十几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光伏面板区域,大量光伏面板全部并行接入这台大机器。它用于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用于地广人稀的场地(城市地贵,也不能抢农村耕地)


第二代“组串式逆变器”大机器,也是德国SMA公司在1991年发明,SMA在1995年开创性地推出了至今仍然畅销的产品,型号叫SunnyBoy700(忽然有一种终结者T800的感觉),但在2010年以前,其实用得并不多。它开始把逆变器缩小,像是铁路警察分区各管一段铁路,将多个光伏面板组建“串联”(注意是串联),故曰组串式。既可以用于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也可用于分布式装机的光伏场景。


第三代的“微型逆变器”,是成立于2006年美国Enphase公司在2008年发明的。这对于波澜不惊的逆变器行业是一种颠覆性的设计。但过于颠覆的创新,往往要付出代价。这个行业的龙头Enphase一度股价跌到1美元以下,跌去90%。但它能更“原子化”地管理每一块光伏板,即一个微型逆变器管一个光伏板。听上去是不是管得太细了?


确实,很长时间以来,逆变器领域技术变革一直很沉闷乏味,就在“轻型坦克编队”和“主力坦克”两大战术之间选择。德国SMA公司开发的“集中式逆变器”思路,一直统治了这个领域二十多年,无法撼动,中国企业也一直在跟随它的“坦克”策略。


其实“集中式逆变器”问题重重,最大的毛病就是管理太粗放了,主要是一个设备要管很大一片光伏区域,就像让一辆虎式坦克管一个城市的治安一样,虽然坦克强大,但管不过来啊。而且坦克也很难维修,一旦瘫痪,等人上来维修时,城市治安也就乱了。


主要缺点概括如下:


1. 安装条件高,需要大片土地,大型集装箱机柜,还需要起重机安装;


2. 中央式管理,使得风险高度集中,如果一台机器故障,整区域的光伏面板都不能发电,有时停电维修时间可能长达1个月,风险极大;


3. 集中式逆变器的电站效率不高,一块面板损坏或遮挡,由于没有MPPT跟踪能力造成失配,会有“短板效应”,拉低整网效率,一般电站能效仅为50%~60%;


4. 当一块太阳能面板损坏影响了发电,但十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电站,难以精确定位坏损位置,极度消耗人力成本做巡检,尤其是欧美人力那么贵。


在2010年前,由于各国政府一直大力补贴光伏电站,反正吃补贴,大家对精细度要求并不高。集中式逆变器因其装机量大、成本低,成为主流思想,其缺点也就被非市场因素给包容了下来。无人挑战其霸主地位。


2010次贷和欧债危机后,补贴减少,集中式逆变器被迫陷入价格战,难以为继,SMA集中式逆变器洗牌。另一波中国企业起来了,还发展了第二代“组串式逆变器”技术。一般来说,每次经济危机发生后,其实也是一些稳健型中国企业逆风翻盘的机会。


因为中国企业价格低,而欧美企业虽质量好,但成本实在降不下来。原先欧美市场对价格不敏感,就要质量好、可靠性高的欧美产品。所以欧美厂商能维持很高利润。但一遇到经济危机,大批欧美买主都得降成本,那中国又搞研发又可靠的厂商产品的机会就来了。


对于SMA公司来说,2010年也是一个转折点,开始被中国的阳光电源等企业一路追赶。我们说,欧美企业很有沉淀,产品有品质,然而他们确实迭代太慢了。同样的例子我们在汽车领域里能看到的,他们往往像挤牙膏一样,把产品利润吃透,甚至诺基亚手机一度改个外形的款,就能像卖包包一样卖出高价,而成本却没有大的变化。当然欧美企业也是有一个很好的特点——自家不太卖没有自己创新含量的东西。


而中国企业是什么呢?实用主义,谁都耐不住它够快速。中国企业凡是能出头的,多数还是技术强、迭代快、经营稳的公司,它们会逆周期成长,成为夜空中爆发的那颗超新星。


白垩纪物种大灭绝时,缓慢庞大的恐龙容易灭绝,而小动物容易活下来。有人说:欧美企业是站着挣钱的,一旦危机来临坐着赚钱它就难受;而中国企业真是趴着赚钱的,有一分钱盈利我就去做。而且这还是在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中国企业,是大逃杀中的幸存者,无论经营管理或是技术迭代都很强,欧美工业企业怎么斗呢?


当然其中不乏忽视技术迭代,通过连环抵押的债务扩张的企业,一旦市场萎缩,产品可靠性又出问题,债主上门,就会两头挤压,很快会垮。所以单纯的成本优势,并不能完全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技术和质量的欠缺,已经使当年国内巨头的海外市占率如流星划过,最终消失在夜空。


所以在2010年后,原先SMA的“集中式逆变器”,这种“重型坦克”曾靠着吃“各国政府补贴”(类比理解为某些高科技会由军工买单一样被养着),现在面临市场化了。一面要降本,价格战也会起来;一面增效,那技术就要变。而欧美老牌企业迭代太慢了,跟不上。


因此外部环境变化,2010年后的SMA逐步走下神坛。通信企业里很多西方巨头也是那一年开始衰落的。


二、新天时,风林火山,二代成就新神


2010年起,由于外部市场发生变化——西方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欧盟提出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和制裁。我印象还很深刻,当时达沃斯论坛反复讨论这话题。


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欧洲的补贴和需求萎缩,原先中国光伏80%的产能依靠欧洲消化,现在中国光伏巨头们因高负债扩张濒临崩溃,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链也牵连巨大。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四万亿中出现了一项叫“金太阳工程”——西方不亮东方亮,国内光伏电站迎来了建设热潮。


但当时“金太阳工程”中,诸多项目看似美,诱惑大,实则盈利很差,且因整个链条中出现了骗补贴、恶性竞争等情况,令许多设备公司受到上游EPC工程方的影响,数年也收不到回款,纷纷倒闭。


而中国企业的特色也出现了——卷。你死我活,零和博弈。SMA第一代“集中式逆变器”,在失去欧洲市场的指导价下,中国国内价格2年内就从盈利不错,跌到谁都难赚钱。


光伏逆变器选型是能影响电站投资效益的,失去欧洲补贴,中国价格血拼,“降本”做到头。这时,就得从技术上“增效”。于是,化整为零、分片管理的思想来了。2014年第二代“组串式逆变器”被华为从SMA故纸堆里挖了出来,强力推向了市场,它更有效率,也解决了些问题。而且华为从ICT领域进入光伏领域,带来了智能化、数字化先进技术。毕竟所有的创新都是从学科交叉点发展起来的。


行业里带来了一阵智能化“组串式逆变器”的飓风,等于把重型坦克换成了智能化的轻型坦克群。华为2012年进入数字能源领域,不过2~3年时间,到2015年一下子就超越了中国老牌企业,还超越20多年冠军的德国SMA,问鼎逆变器全球第一,并开启8年卫冕之路。


2014~2016年,华为率先推出智能“组串式逆变器”,阳光能源紧随其后,德国SMA跌落第三。到2017年时,全球组串式逆变器的份额首次超越了集中式逆变器。


(注释:美国调研机构GTM发布显示:全球2017年逆变器总规模100.9GW,其中组串式逆变器为54.87GW,占54.9%份额;集中式逆变器为42.38GW,占42.5%。其他逆变器为3.649GW,份额仅有3.7%)


华为能做起来,除了极强的技术外,其海外强大的销售网络也是一般中国企业短时间难以复制的。此外,它还有特殊的技能点——超长账期条款。光伏这一行在技术之外,拼到底是市场渠道的能力,还有背后的现金流。


但由于组串式方案是将光伏面板分段串联,串联会让电压叠加,猛增到600V~1500V,高压直流电会产生“火灾隐患”和“施救风险”,有以下问题:


1. 运行时处于高压,虽优化也无法彻底解决火灾风险;

2. 不具备数据采集能力;

3. 管理颗粒度依然很大,因为“短板效应”,一块太阳能面板失灵拉低效率,电网效率未达最高,尚未达到“原子化级别”。


三、安全标准再变天,三代有望复刻新神崛起之路


时钟走到了2018年,行业悄然变化,微型逆变器的声浪开始响了起来:


美国NEC(注释:美国国家电气规范)2017年提高了安全规范,鉴于组串式逆变器电压可达600V~1500V高压直流电(注释:直流电无法像交流电一样有继电保护),存在严重的火灾风险,故要求设备不仅在事故发生后电压必须在30秒内降低到80V以下,并要实现“组件级安全关断”(即单块光伏面板都要有一个关闭电路,module level rapid shutdown),而后澳洲、欧盟、中国等都立法设定最高电压和关断要求。


面对不断变高的安规,组串式逆变器已不能满足安全指标,必须在每块太阳能面板后加装一个“优化器”或一个“关断器”(当潜在火灾事故时,确保快速降电压)。而这不就是微型逆变器天然的场景吗?功能还更强大!于是市面上有了“组串式逆变器+优化器/关断器”与“微型逆变器”的技术路径分歧。


最重磅的是,2019年1月1日美国新的安规生效,严禁建筑物和屋顶上出现高于80V的工作电压,这等于把“直流高压电”的组串式逆变器彻底排除在外,直接把户用市场让给了微型逆变器。


随着安规和市场理念的微观化、精细化,微型逆变器的行业飓风彻底刮了起来。当年“无人机群”的蜂群战术终于得到了重视。


微型逆变器能够即插即用,易部署、易安装、快速建设,尤其采用“并联”,因此低电压更安全,还能原子化管理,使电网效率最高,还带有数据采集能力。2020年起暴涨的光伏产业,诸多细分赛道上,资金最热捧的、PE估值给得最高的便是脱颖而出的“微型逆变器”。


“微型逆变器”领域的领头羊和开创者,美国Enphase从2008年的全球首款“微型逆变器”,苦尽甘来,到2022年一度飙升到340美元/股,它一夜之间在产业和资本市场中崛起,被光伏逆变器大厂视为行业标杆,可它也曾经历过至暗时刻——一直岌岌无名,股价长期在10美元,甚至曾跌到0.7美元,甚至以为它的方向要被光伏逆变器行业所彻底抛弃。然而Enphase坚持下来,500倍逆袭式成长,成了资本宠儿。


整个光伏行业因为全球安规的提高,开始有了个新名词——MLPE(组件级电力电子,可以理解对单块光伏面板级微操作)。MLPE级别的安规,逆变器行业出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竞争,即华为和阳光能源称霸的第二代“智能化组串式逆变器+关断器”(智能化轻型坦克编队加入无攻击力的传感器蜂群) vs Enphase的“第三代微型逆变器”(有攻击能力无人机群的蜂群战术)


微型逆变器是小型化逆变器,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型场景其实更精细复杂。正如5nm芯片要比28nm芯片难造很多,超极本比台式机更难。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把安全标准、散热、EMC电磁谐波、可靠性、数据采集、防护等级,高集成度地放在一个微小空间内,难。


其实微逆是逆变器里技术壁垒最高的,而其设计和算法是核心。它和组串式技术路线完全不一样,产品差异很大,需要长时间去研发迭代,市场里有人认为组串式企业华为、阳光电源会切入微逆市场,但其实阳光电源前两年都在研发,至今没有出货。所以即使有了技术,推出产品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即使推出第一代产品,要想达到目前市场上龙头企业的最新一代产品,也将需要很多年的不断迭代升级。


组串式和微逆的研发思路是不同的,目前华为和阳光是走组串式+关断器的方案。大厂往往船大难掉头,也不会自己左右互搏,而以组串式和微逆的相互竞争关系(就像大型基站、分布式基站、小基站就是一种选型竞争关系;通信界新的OPEN RAN体系和传统3GPP的厂商不会同时两头都做),所以这成为了两个不同的路径,阳光和华为也很难迅速赶上。华为还多一个痛点——目前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微型逆变器市场就在美国。


(多说两句美国现状:美国太阳能户用的人很多,跑去Costco里去买一套1~2万光伏设备,申请上门安装,就像我们中国装空调、铺地暖一样。此外,现在加州很多的学校大停车场里,白天上面顶棚就用太阳能,旁边还有特斯拉的PowerWall储能柜。很多医院也用太阳能替代油机备电。美国有光伏退税的政策,对于贫困家庭买光伏无税可退,政府就直接贴你钱。外加自家发电做“第三方卖电”,政策驱动了美国太阳能安装的申请。不过,如今的光伏科技已到不补贴都合算了。)


第三代的微型逆变器领域以美国市场最大,欧洲和拉美巴西紧随其后。美国的Enphase暂时占据第一名,但中国很多企业,如昱能、恩易浦,开始从第三代逆变器切入,正复制着华为与阳光能源在第二代组串式逆变器的超越德国SMA之路。


中国微逆企业毛利率还很高,可以凭借性价比优势不断出口替代。其实昱能和恩易浦早在十几年前就发力于微型逆变器,已扎稳欧洲和美国市场根基,表现优异。这些储备极为充分的公司(分销和安装商渠道、商用积累、入网认证等),完全有望抓住行业爆发红利,成为弯道超车的破局者。现在资本市场也非常看好这一领域,大量资金正追逐着微型逆变器领域。


预计2025年全球微逆市场规模超500亿元,CAGR=44%(保守)、50%(中性)、55%(乐观)。看到这么高的CAGR,可以理解为什么众多机构众星捧月般地追逐微逆品牌公司,援引雪球华泰海滨路测算假设:


(1)假设全球装机从2020年的130GW提升至2025年的550GW,5年CAGR=33%。


(2)分布式装机占比从2020年的33%提升至2025年的47%。


(3)考虑在全球装机中,约20%为20kW以下项目,这部分换用微逆的概率较高,预计微逆渗透率有望从8%提升至2025年的24%(保守)、30%(中性)、35%(乐观)


结论:三种预期下2025年微逆的需求量为63、78、91GW,若微逆均价降至0.7元/W,则分别对应452、555、647亿元的市场空间,CAGR=44、50、55%。



四、利益-规范,选择纳什均衡,而非修昔底德陷阱


三代逆变器都讲完了。除了第一代德国SMA在海外称霸,而后中国工业都实现了替代,光伏这个行业用了十几年,中国利用规模优势,就追上了欧美,中间在面板、储能、逆变器都做出创新,内外双杀下,能活下来的企业都很不容易。


其实在看SNEC展会时你会发现,大部分中企早已全球布局,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市场,海外需求量大于中国,海外利润率也更高。


而且考虑到欧美的双反制裁和关税制裁是一波又一波,很多公司已在美国设立总公司、在新加坡设立控股公司或资金中心、在荷兰鹿特丹免税港区设立仓储分拨中心、在法德设立销售服务中心、在东南亚建生产中心。毕竟,中国可以和亚非拉有产业互补,却和欧美处于产业的直接竞争中,布局必须考虑逆全球化的制裁等问题。而今年这一届SNEC上,我感觉外国面孔似乎有些少。


其实我们是要想一想——如果这一行全是中国企业,那会是怎么样的?


中国乒乓球连续世界第一之后,就不断遭遇国际乒联改规则,《中国乒乓》也讲述过这样一段故事。回到2011年起,中国光伏不断遭遇欧盟和美国的制裁和调查,贸易战后更是不断,即便2022年欧盟美国也还有动作。


回到2010年和2011年,当华为成为了世界通信业排名第二时,它就选择“纳什均衡”,在“利益-规范”中,按下了刹车,必须与世界共存,而非进入“修昔底德陷阱”。


有句话: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欧美企业就很擅长制定标准,标准则是有利于整体行业的。光伏业虽是科技业。但它并没有像电信业的2G/3G/4G/5G这样的行业钟摆,没有半导体业的“摩尔定律”来指导产业节奏,也没有3GPP这样的行业组织引导全球各厂商坐下来协同。这让所有参与光伏业的人,尤其中国厂商都感觉像在一个模糊的、无人引领的无人区里,进行一场“大逃杀”式的游戏,随时要直面惨烈竞争。唯有猛烈的制裁和失控的政策红利,令企业经营剧烈波动。


中国企业0-1思维比较重,其实我们能和全球企业一起坐下来,共同商量产业的进化,达成产业共识和技术标准。毕竟光伏作为全球能源业,如果有西方的参与,会对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更有利。


绿色能源替代是一个大周期的过程,成为了人类新思潮,已被确认为成一条既定道路。但大周期上是会有短暂的小波动。太多的潮起潮落,太多贪婪冒进,太多选错技术路径而失败,穿越周期回头看,当年辉煌的企业已经不在,而这条布满荆棘的赛道上,永远挤满了很多新的选手。今天,春天再度复苏时,只可惜曾经的巨头们像一棵棵倒下的大树,在它们旁边又长出一朵朵新的花,然后昙花一现。


穿越行业三十年周期,西方科技企业开创了这个行业,而中国也做出了很多行业贡献(比如单晶硅效益的提升,比如组串式的智能化),西方基础科学强大,中国善于快速应用且有规模经济。其实最好的方式,是两者结合。


总体来说,风光发电是大势所趋,也是全球任何政治家都无法阻拦的,因为谁阻拦,从道义上、从经济上,甚至从选票上都不容易站得住。中国光伏走向世界,实际会比信息业受到的中长期阻碍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尼漫步(ID:daniwalk),作者:达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