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福布斯》VC 榜单的领衔获奖者张璐是如何看待近年“风口”的?
2017-03-18 18:44

去年《福布斯》VC 榜单的领衔获奖者张璐是如何看待近年“风口”的?

在Xtecher硅谷组织的闭门分享会上,来自硅谷的天使投资人张璐对2016年的几大风口:VR/AR、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和内容创业进行了盘点,也复盘了2016风起云涌独角兽的死亡挣扎现状,并对当下风口人工智能做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难以否认,这篇耗费Xtecher硅谷团队极大精力整理的万字长文带来了庞大的干货,也希望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思考。


在硅谷,从创业者到投资人


我2010年到美国,在斯坦福读材料科学工程。我一直以来都是学工科,做技术的。当时虽然在材料系,但我是跟着EE的工程学院院长Professor James Plummer,做纳米薄膜材料、生物传感器及锂电池、电极材料方向的研究,属于偏材料系的科研方向。


斯坦福材料系的优势在于,不仅强调学术,还要在研究方向上进行探索,非常看重创新。如果学生有技术或者专利,可以和商业化应用很好的结合,学校愿意鼓励这方面的探索。当时我有一个生物传感器的专利技术,机缘巧合被学校项目选中,在学校和VC的支持下,创建了一个医疗器械公司。因为这个创业起步,我决定硕士毕业不再继续读博,也算是做一个小“逃兵”,毕业之后我卖掉了公司,这是我进入创投圈的第一段经历。

 

公司被收购之后,由于之前和投资人的互动比较多,基金公司邀请我做投资合伙人(Venture Partner)。我当时也在思考要不要探索一些新事物的阶段。而且我一直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要成为一个T形人才,T形就是它上面有广度,同时有深度,我觉得我可能之前做这么多年技术,算是一个深度的小小的探索,虽然没有多深,但是我希望,在我下一步往下探索之前,我可以把我的广度打开一点,所以就接受了这个机会,这也是我正式进入投资圈的时间节点。


在创业的时候我和我的合伙人都很讨厌VC,他的公司是2006年、2007年独角兽公司,他2004年PHD斯坦福毕业,当时公司很成功,但那个过程中,基本上他所有的一线基金头都投了他们的公司,他的“血泪史比”我当时经历的更加坎坷,很长一段都是在和基金公司博弈。

 

机缘巧合我进入这行之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同风格的投资方式,投资从中早期到增长期再到后期,每个阶段对于资本的要求,资本和公司合作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天然属性。我之前所在的基金参与那期是10亿美金的盘子,更多属于中后期。作为研究早期,我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发现,其实有机会我是可以做一个entrepreneur-friendly VC的,尤其是在我专注中早期投资的时候。这是最早的起始点,一直到2014年、2015年的时候很多资本开始找我,有美国资本,也有中国资本,询问合作基金的可能。我考虑将近半年,决定自己做一个基金公司。我心里觉得这是另外一个公司,并没有把它当成基金公司,只是把它当成在VC行业的创业公司。


从2015年初到现在,我专注中早期投资,算是一个微型VC。主要投的方向就是Emerging Technology,因为整个团队的技术背景,都是曾经的企业家,自己做技术出身,有很多operation experience,我们又对tech非常有热情。纯社交领域我们不怎么看,一来热情没有那么大,二来我觉得自己不是很懂,我也不是很能了解00后要用什么样的社交平台。我玩游戏,但是我不知道哪种游戏能赚钱。


所以我还是重点关注技术类投资,以上就是我整体的职业履历。


关于人生、职业与规划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要把每件事情想得很清楚。我说,我只是有一个很大很长远的目标,但是在短期,内我更希望好机会出现的时候抓住它,能有比较好的机会去拓展自己。


我觉得现阶段我还要学习和成长,所以我觉得,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要相信这个趋势和机缘。当机会来的时候,我希望我可以很慎重的做决定,因为我做出的决定,与我的名誉紧密相连,我不能太丢脸。


所以当时那半年我在考虑,一来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二来我是不是特别擅长。


我觉得喜欢和擅长都很重要。一件东西如果你很喜欢,但是不擅长,热情会被渐渐消磨掉,如果擅长则会给自己很多真实的反馈,哪怕很辛苦,也会觉得值得。那时有人问我要不要再做个公司,或者探索一些别的方向,所以我也在各种各样的角度都去做了适当的探索,然后再想一想,接下来人生10年想要什么,最后做了这个决定。


因为做早期还是能和很多新兴的技术和创业公司有很深入接触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转折点,也有很多机会去看新东西。


2016年风口之一:VR/AR


我们一开始就不怎么看VR/AR,当然这个东西每个基金有它自己不同的判断。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不看VR/AR是因为我觉得作为早期投资人进去已经太晚了。

 

回看2016年,整个VR/AR市场就在起伏波动。有些媒体热的时候炒作说它都要成为下一代信息载体了,现在一冷下来大家都在说这个行业要死。其实它是中间态的行业,比如说AR现在我们看到商业化市场是在工业培训这个领域,它可能是变现和商业模式比较明确的。它还可以和消费相关进入娱乐产业。


我们当时做了自己的判断:市场是存在,机会也有很多,但是它的主要玩家可能会是大公司。而VR整个商业模式搭建起来需要的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比如说硬件、内容生产方、内容发送方以及各方面生态系统的搭建。谁有这个能力,或者已经做了这件事情呢?就是苹果、三星,微软,以及收购Oculus的facebook等大公司。

 

问题是,像这样的收购还会发生吗?我们在2015年就觉得很难,2016年也看到确实没有再发生。


作为一个同类公司,要不然就自己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和这些大公司竞争,这是非常困难的,不是说做不了,也可以做,但是非常困难。要不然你做一个小的部件,可以融进去人家的生态系统,期待被人家收购,这个现在也比较难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在这个方向做布局。

 

当很多资本在赌VR是下一个信息载体的时候,我们其实投了一家公司,它确实是能让我们看到下一代信息载体技术,是我们和NEA一块投资的,现在还在隐身的模式,但是整个团队的技术还有背景都非常强,创始人之前成功退出四个十亿级别的公司,非常可怕。这样的团队和技术,包括他做这么多公司,我们就愿意再往前走一点,往下一代信息载体的方向去布局。

 

VR/AR这个热潮有一部分是大公司故意在后推,因为它在为自己的市场造势,另外一部分媒体也在中间做了一些好坏参半的影响。


所以我观点是,它并不是像大家热炒的成为巨大的信息市场,但也不会真的冷下来,像现在大家觉得这个市场要死掉。它还是有一定市场空间的,只是说新玩家进场的机会比较小,小玩家做得会非常非常辛苦。


2016年风口之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当然是很热的方向,我们也在关注和投资人工智能,很多其它基金也在投。


人工智能我们看的还是重于偏工业和企业的方向,偏用户的看得比较少,因为我们觉得从实际应用模式上有一段距离。另外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人在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它的应用场景很多,民用的其实也有应用场景,但是它的应用场景是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但不是必须的产品。现在整个硬件生产的成本相对较高,而且从心理层面上,大众看科幻电影比较容易接受,但是真的在家里放一个机器人可能会不容易接受。


所以我觉得这还需要一段路,但是工业和企业型应用已是比较大的市场。

 

我觉得AI虽然是未来重要的方向之一,但还是比较谨慎的。AI这个概念其实很广泛,今天来的朋友也都是做技术的,下面有很多分支,可能在媒体或者真的创业者去理解的时候,会缩小到一个具体的方向。


但如果你真的看整体,AI其实有很多方向现在是不适合商用化的。我们可能聊机器学习、NLP、Computer Vision,这些商用化它也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比如machine learning,machine learning在将来,很多大公司在以一个ML API服务的形式往外提供,而且ML的算法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来优化,作为一个创业者去跟大公司拼数据,你是很难拼过的,但可以做更多的在顶层应用层面的创新。NLP和Computer Vision,可能还有很多基础型科技创新的机会,所以每个方向还是有很多不同特点的。

 

AI这个概念它可以很窄,也可以很宽。再过三五年,会发现每个公司,或者说哪个行业有一点应用都可以把它叫AI。AI核心是算法加数据,有跟data生物相关的,bio-informatics;也有health相关的,digital health;加一点工业物联网的东西叫做smart industry;如果是跟security相关的又会变成cyber security,network security。


你会发现AI会变成像Fundamental Tech一样存在于每个行业,所以重要的是去看投资机会在哪儿,还是要根据每个行业去分,它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太广义了。我们到底从创业者角度去做哪个,或者我要做一个AI company,这个是没有一个definition的,我们看来说好大啊,你要做什么公司?就是AI公司并不能定义你要做的方向,这是我们对AI的看法。


我觉得会有更多的资本流进来,对公司有一个筛选性,从创业和投资的角度,我们可能还是更谨慎的态度去每个细分的分支都去做自己的研究,然后去决定,哪个方向去投入更多的资本。


2016年风口之三:精准医疗


医疗当然现在美国的情况是,至少目前在整个VC圈愿意投医疗相关的资本还是比较少的,哪怕说这个概念感觉起来了,还是有很多考量的,包括现在FDA。当然特朗普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找了一个完全不懂的人来改。我们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像我们投医疗器械更多还是投二类,可能技术门槛没有特别高,但是它的FDA审批12到18个月就可以做完。精准医疗是门槛比较高的一种医疗类应,如果深入研究,可能涉及到纳米机器人的应用,还有靶向定向,包括做DNA引擎这类精准医疗。


另外包括IBM做的Watson,它会有一个digital health的结合,根据个性化进行治疗方案的定制和个性化的诊断,所以我从digital health来讲其实还是有很多资本在关注,IBM Watson实际上也在推波助澜,让更多的创业者有机会用Watson把自己的应用做得更好。


但是整体上要到Nano-robot这个层面的精准医疗,现在市场还处在观望阶段。它最大的一个风险并不是技术本身,或regulation,当然我谈所有的东西都是在硅谷和美国这个环境的,中国国内我不太了解。在美国,包括我们也在观望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它的立法到底下一步要去怎么做?如果说这个行业可以放开,其实还是有很多发展机会的。

 

再进一步,纳米机器人也可以做到DNA引擎,或者说是靶向引擎,可以在内部推动靶向药物递送。我们投了一家公司做的是纳米机器人,叫Paradromics,做的就是脑功能的一个修复,它是小型医疗器械,也是纳米机器人的一种,比如说这个病人有帕金森,他其实是脑神经递质传递出现了问题,他可以进行损害修复。在future或者在和DARPA合作的项目中,做的是人脑和机器的互连,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实现的,在技术上并不太担心,担心的是regulation的风险,所以我得这个行业的不确定性比较大。


实际上前一段很多人来拿Theranos这件事说硅谷(虎嗅注:该公司曾估值 90 亿,去年被爆骗局),针对这件事大家会说你看,biotech是不是出问题或者怎么样。其实这个公司从侧面能反应出这个行业巨大的机会和巨大的风险。很多人会觉得是不是故意欺骗投资人和用户?那是不会的,像他这样的背景他不会用自己七年的青春去做这样的大骗局,这讲不通。问题是在于她(虎嗅注:伊丽莎白.霍姆斯)一开始做的时候太年轻,对这个行业没有完整深入地了解,甚至她做的那个方向,找一个很专业的人来都不确定七年能做出来,她胆子大,她去做了,做了五年发现不出来,那怎么办呢?骑虎难下,只好继续用其它的方式把这个公司维系下去。


这就是生物技术的巨大机会和巨大风险,如果不是特别了解这个行业,也不是这个行业特别专业的专家,投资就非常困难,必然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是一旦真的有一个非常好的技术突破,市场效应也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这就是这个行业现在为什么很多人既喜欢又犹豫的原因,包括我们可能更多就是看一看和bio-informatics信息数据相关的。像我们投资一家公司做单细胞癌症检测,说实话,它是特别disruptive tech吗?其实没有,但是至少它是行业里认定的,3到5年内技术发展的方向,我们觉得比较靠谱,比较稳定,可以去投,所以这个行业是具有天然的风险性。


2016年风口之四:内容创业


我还是不敢讲,因为我对国内不是特别了解。我上次出差到国内,有一个投资人,他说我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直播,打开有一个女孩,她也没有做什么,很多人给她送礼物,我从我的逻辑思维里不太能理解这个模式。


但是我觉得它一定是贴近于当下社会的需求,另外一个投资人朋友跟我聊说,他们在选定做这些内容投资的时候,可能看重于蓝领的消费需求,而不是白领。他说白领有需求,但是没有金钱去消费,但是蓝领有很多金钱去消费,但是没有人去给他创造这个内容和需求。所以我觉得这和中国本身现在社会阶层,包括每个群落分化的特点是相关的。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和美国在内容生成方面很多不同之处,国内最火爆的内容视频很多是跟美女帅哥相关的。但像facebook之前在做live之后,它top one的那个video是什么呢,是一帮男孩把他一个朋友用胶布粘到墙上,用视频拍摄多长时间这些胶布会和那个男孩一起掉下来,就是这样直播这个过程。另外一个很有名是一个老太太戴面具,放浪形骸地笑,这是美国人的笑点,和国内人对内容需求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值得研究。


从内容的收费,包括整个过程形成生态链,我觉得美国也还是是比较完整的,因为我个人和美国娱乐圈有些人还是有一些接触,像国内讲的“网红”等等,在美国,YouTube celebrity是很成形的机构化的网络,有专门的公司去做,本身背后创造经济价值,不同人的配合度都非常的完整。比如说,我可能看到也是非常有局限的,国内很多“网红”会自己去卖东西,这是他赚钱的一个方式。但美国“网红”不愿意自己卖东西,因为已经有很成熟的体制,你有一定的attraction你就有很多的user follow,你在这上面穿一条ZARA的裙子,ZARA自然过来说我赞助你,帮你转发一下,我转你的这个信息我要给你多少钱,这个过程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链,所以他们也非常明确,在这个过程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赚多少现金的收入,但是能像国内有些网红一下做那么大吗?


可能这个市场也没有给他那么多空间,所以我觉得国内还是很有机会的,虽然我们不投,也不是很懂,但如果这个东西真能吸引大量用户,是可以创造了太大现金流的。


2016年的独角兽们


我想起来前一段有一个投资人特别好玩,他创造了一个新的term叫Soonicorn,就是soon to become Unicorn(即将成为独角兽)。


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转变,2015年有一个数据我们当时也觉得很惊人,市场上马上开始融资的独角兽有85家。我的合伙人的公司在零几年是独角兽的时候市场上只有12家,不到10年突然变成了85家,非常可怕。所以导致当时VC行业会很担心一点,整个VC行业资本加起来连这些独角兽公司的一半都投不完,剩下的怎么办?所以从2016年开始很多公司开始下调估值。


其实2017年,像Beepi这样的独角兽忽然死掉了。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市场调整过程。今年可能还会有一些余波,尤其是大的基金现在不得已,很多公司是是too big to fail,必须要很多的capital在下一轮去支持它,所以对整个投资市场来说,资金活跃度不是不会特别高,但是我觉得,到今年为止整个市场调整周期就会过去,这之后会有很好的资本进来,开始更加往中早期去投资一些公司,到几年之后会有正常数量的独角兽。

 

我觉得独角兽的概念,让人觉得有讽刺意味,独角兽最早寓意是“难得一见”,现在感觉是“到处蹦跶”,觉得这个词已经丧失了本意,但现在整个private market和public market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公司宁愿呆在private market,不去go public,所以导致说估值不停地往上涨,但不敢去public,因为它知道到了一个事实,公众市场无法去验证自己的价值,所以这也是两个市场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其实挣扎中的独角兽也都知道, 它走进的这个市场,最终市场规模有可能是10 billion,但它现在的公司估值是20 billion。这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意? 


硅谷的好处是说毕竟市场上有这样的推动力,资本会有一个选择性,所以一些公司确实有问题,会快速结束,他所侵占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可以快速的回笼到一些优质公司上,这是我们觉得比较健康的一个模式。

 

我觉得,这种热潮的起伏大家不用太害怕,至少我对硅谷的理解,硅谷就是一个泡沫经济,很多人问我,硅谷的泡沫破了吗?什么时候破?它永远都是一个泡沫经济,它如果没有泡沫经济的话我们做VC也没办法赚钱,作为创业者,没有机会去颠覆大公司的垄断。这个过程中我们资本是低点进,高点出,获得资本的一个回报,这就是游戏规则。


只是泡沫如何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是创业者和投资人相互合作的默契,同时也需要在合适的节点去拉一下,让市场有一个调整的周期,我觉得热潮不用害怕,只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争取让自己不是高点进场的那个人就可以了,包括创业者选择方向时也不是说哪热往哪钻,通常一个方向每个人都说好的时候,无论从投资还是创业可角度,可能都已经不是最好的方向了。


创业者,在AI恒业的突破口


吴恩达演讲的时候说,未来10年人工智能会影响到所有行业。这个我是认同的,我刚开始讲过类似的一个说法,将来AI在每个行业都有,平台下data切入不同的东西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那个。


所以AI会深刻的影响每个行业,而且,它这种趋势改变和我们过去理解的不一样,几百年前电产生了,突然间整个世界都亮了,这种事情,在现在社会不太可能发生。


过去10年,人们的生活被智能手机大规模的改变了?但是我们当下马上意识到了吗?没有。我观察到很有意思的一点,现在出生的很小的小孩,他看到任何的屏幕,他第一反应是上去点,我们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小的时候谁会有这样的动作,这就是说,一个东西已经从根本上,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和世界交互的方式,这就是非常厉害的信息载体趋势的发展。


AI在接下来几年可能会对各方面产生影响,这是非常相似的感觉。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的被影响着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渐渐可以有轻应用,可以有重应用。再过三五年,可能会有一个非常具像形态的重应用,机器人呈现也可能就是潜移默化的,你的车里面、家里面、信息交互、医疗、出行这些都不能例外。


现在我们经常在讲:智能交通网络核心也是AI,只不过这种AI更偏数据层面。


关于比尔·盖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收税理论


第一,AI会取代很多工作,现在很多人说人工智能出来可以帮忙炒股,可以帮忙写代码,也可以帮投资人做投资,两三年前,Chris Farner就要用人工智能判断下一个投资热点。


技术发展核心就是:怎么样把离散的数据通过平台进行技术高效的整合和应用。这个过程会提高单个人的生产效率,但是当个人生产效率提高,整个社会物质的需求又没有大规模增加时,会有一些人因不能够做这方面的贡献被淘汰。

 

刚才提到一点,现在技术演化和以前不一样,以前蒸汽机突然发明了,有声电影突然间出现了,一批人就突然就没有工作了,但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了。过度周期还是有的,好的地方是它有过度周期,不好的地方是很多人没意识到。


现在很多舆论导向也希望推进人们增加不同技能,当有一天工作被机器取代的时候,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可以继续去做。创造性的东西有没有可能被取代现在不好说,我个人会觉得未来几年,机器和人的关系还是友好的。我相信一个概念叫超人类,它不是超人,但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类新物种。从软件和还有硬件层面上突破,比如说人体外骨骼,包括纳米机器人,会让人脑力体力有大规模的提升,但人还是人,所以这个时候机器基础上给人进行这样的推动和服务。

 

再过很多年具体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是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是非常独立的,充满bug的个体,这是我们最核心的一个不同点和价值体现,可能也是和机器永远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人是可以在有很多bug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事情做完,还可以让这个社会运转,但机器的要求是它必须要非常的完善和完整,它可能会有一些替代,但是不会真的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


至于盖茨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征税的理论,他可能考量到底如何平衡政府和科技公司发展的关系。政府趋向技术发展的时候,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和个人受益了,那政府的受利点在哪里?至于到时候怎么样去平衡,不好说,那个时候政府形态也不好说,也许那个时候政府形态完全是小政府,也不需要这么多资本,如果还是现在这种大政府的的形态,可能也会往这个方向去推动。

 

盖茨这样的人已经在站在社会金字塔的顶尖,可能我们还是处在很小的格局,思考怎样推动产品和公司的发展,他站的格局是非常大的,因为技术的发展比大家想象得要快,很多技术没有被应用,是因为政府的限制。所以,他可能也能感受到,政府对于很多新技术在伦理、社会等方面潜在风险的担忧,他是站在更大的格局去考虑。


AI关联的道德层面


前面提到一点,就是“超人类”这个概念。那个时候一定是机器对人有一个加强,脑力体力可能会出现提升。


我们人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意识,取决于这个意识放在什么样的载体上。我看过一个小短片叫《世界奇妙物语》,其中有一集是讲人死了之后,可以选择下辈子要的载体,可以在蚕的身上,可以在大熊猫的身上也可以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在将来会不会你也可以选择在肉体上面,还是在机器上面。


我还看过另外一部影视剧,我推荐大家可以看一看,它是在深刻讨论技术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包括后面我们对自我意识的认可度,真的AI出现,人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不管有没有存在造物主,当我们创造了AI赋予它自己思考的能力时,它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新物种,我们是它的上帝,怎样平衡这个关系?这个系列叫做《黑镜》。


我印象中《黑镜》有一集就是提供一个服务,收集个人信息来为他服务。那个技术就是用一个小的胶囊,从你的脑海里把你的意识提取出来,谁能最好的服务你,谁最了解你,当然是你自己,把这个意识困在这个小小的胶囊里,让它每天控制你家里,灯几点开,什么时候给你准备什么面包,放什么样的音乐,当然这个过程中用一些手段迫使这个意识先崩溃,然后只好接受这样生命的设定。

 

这个剧集里很多的描绘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能到某个阶段,我们和技术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从投资的角度我们可能现在重点投资和商用联系紧密的,没有那么遥远的。比如说再过几年,我们做到后面几期的基金,可能也不会排斥投资这种有社会风险的技术。因为我是好奇心很强的人,很多事情如果不推一下,不知道结果怎么样。


技术到了一个奇点,整个社会架构也会有一个变革。我觉得这个社会的变革也是对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个挑战,如果我们能够扛过去的话说不定也就过去了,如果我们不能扛过去那说明我们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物种,那个时候什么样的新物种出来,再去承担。这当然是脑洞大开遐想的一个过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科技从业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是无神论,但是我觉得有些自然规律的发展是要去尊重和敬畏的,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想去强制的停止技术的变革,去取代一些工作它就不会去发生,这些事情会发生,我们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所准备就可以了。


AI投资的行业走向

 

AI角度在整个硅谷的VC圈其实是很理性的。包括对一些公司的投资、支持、把控,现在这个市场上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比较对等。我们也提到一些AI将来是什么形态,在不同行业怎样细分应用,创业者怎么样寻找到方向,这也是双方学习的过程。

 

观察趋势发展的时候,我个人的方法论就是我刚才提到一点,如果这个行业每个人都说好,对于早期投资人和早期创业者来说,都不是最好的时机去进入了。另外我们经常会研究创业者,我觉得是时势造英雄,我不相信英雄造时势,大的趋势起来,总有一些人被选中,然后成功。


另外我从来也不觉得某个公司的成功是因为某个投资人投了它。我一直觉得,如果我遇到很好的一个公司我投资了,它将来变得很成功,我会很感谢有机会碰到这个创业者,因为即使我没投他,总会有人投他,他也总会成功的。只是正好在那个需要资本的时候,我很幸运的投进去。


从这个角度看,更多会觉得研究创业者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自己内部有一个数据库,也经常关注创业者的动向,如果一个方向媒体上很热,很多人在往里跳,但是我发现是越来越少人往里跳,可能最初是一万个人,后来是八千个,现在是几百个,这个方向可能就不会太关注了,如果一个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往里跳,不管媒体有没有关注到,我们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方向。因为创业者本身是在某个方向上很有insight,尤其优秀的创业者,他是研究了很长的时间才决定去做的。


这是为什么2015年我觉得有点奇怪,很多创业者没想清楚就来做,其实模糊的是我们通过创业者来判断趋势的界限。


我们觉得通过创业者自己对行业很有insight的一个见解和判断,有一批人的migration就可以指导我们,到底是不是在某一时刻跟随这批最优秀的创业者去把资本投入进去,这是我们对于一些趋势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无论从创业还是做投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独立的判断,而且要把自己的判断和信息来源和媒体去分离。


我们在这个行业内有我们自己的信息来源,而不是单纯地说这些信息是不是都是从媒体上在讲什么,这两边还是完全分离开的,至少在硅谷是这样。


预判:2017年“独角兽的下半年


2017年,会有一些公司继续衰落。市场在继续调整,当然有一些“独角兽”会成长得越来越好,包括现在资本也在做抉择,我的钱要来放在哪个公司身上。


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机会,特朗普一直努力让很多大型公司把海外资产迁回美国来,这些资金放到美国来之后这些大公司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个是给股东发红利,另外一个就是收并购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独角兽”还是增长期的公司,在接下来半年也会有很好的收并购市场的涌现,这个市场的涌现,给他们提供了另一个退出途径。当一个公司要做收并购的时候,可能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根据真正实在的市场价值调整公司的估值。一些“独角兽”公司,如果在之前几年是被估值过高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被打回原形,以它真实的价格进行一个销售。


我觉得接下来几年会是consolidate的过程,不好的公司不容易融到钱,估值再低也没有人投。好公司不仅可以融到好的资本,而且会更加容易集中优质资本。


不同的VC会把优质资本集中在几个好公司里面;再过三五年,这些公司会变成正常数量的“独角兽”;再过几年,“独角兽”就会进入公众市场。


分享人|张璐

整理|闫小姐的大独家、硅谷加先生、鸡排 编辑|陈光

原标题|【万字长文】闭门分享:2017,独角兽与人工智能

微信公众号ID|Xtecher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