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联想转型,杨元庆的考验来了
2013-08-12 12:08

倪光南:联想转型,杨元庆的考验来了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原文发表自《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本文有删节。

目前,联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C供应商,这当然是一个成就,也充分显示了杨元庆管理跨国大公司的能力。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有清醒的头脑。作为销售PC的企业,量的提高并不能掩盖质的欠缺。PC是昨天的产业,它不是今天的产业,更不是明天的产业。销售PC作为主业不能长久,必须转型。

当然,PC在中国市场上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2005年联想以12.5亿美元的高价从IBM手中买下了PC业务,不过接收IBM转型放弃的业务,不能代替联想自己的转型。因此,联想提出了PC+的转型战略,但联想转型的时间太晚。

现在联想面对的不是它熟悉的PC领域,而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在这里将遇到许多新问题,其中重要的一个是缺乏转型所需的技术。转型意味着企业要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意味着企业的业务要有质的提升。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至关重要,而这不能简单地用钱买到。如果联想的PC+战略没有相应技术的支撑,只是量的提高,只是将联想从现在销售PC,扩展到销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顶盒等,这种做法未必能带来更多利润。

对比PC和移动互联网两个领域产品的成本构成,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只有Wintel一种架构,而后者可有多种架构。客观上,这给了厂商更多的选择。厂商要想实现个性化,取得更多增值空间,还得依靠自己的创新能力。中国公司目前没有自己的OS操作系统。像华为这种具有强大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可以采用自己的芯片设计主板,避免同质化,取得较高的增值。但对于联想来说,目前还缺乏这种能力。

联想在1994年中止筹建ASIC设计中心是一个损失。该项目本可使联想很早就拥有芯片设计的能力,可惜没有坚持下去。联想的终端目前只能大量采用高通、MTK等提供的Turn-key(交钥匙)解决方案,不能实现个性化和增值。实际上,这使联想PC+变成只是量的扩展,缺乏质的提升,难以带来利润。

联想PC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两个:一是规模,由于联想占据PC市场的最大份额,所以联想的部件价格比其他厂商低。二是品牌,联想品牌在国内价值很高,尤其是政府采购、央企等大用户市场往往只认联想,或者接受联想PC的高报价。由于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联想的市场份额不是最大,品牌也不如在PC市场上值钱,因此其两大优势在新市场中打了很大的折扣。

在国内市场,联想品牌做什么都行,因为它是民族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上就不同了。联想出高价请NBA明星代言,但那位明星下了飞机,手里拿的却是iPhone。

出资金做广告,远不如产品有特色、有创新、用户体验好等更能讨用户欢心。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