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福特车展预展,想卖小众皮卡的同时能把出行服务做好吗?
2017-04-09 03:36

全面解读福特车展预展,想卖小众皮卡的同时能把出行服务做好吗?

4 月份的上海,是和车相关的。04 年开始的 F1 上海站会在 4 月 10 日迎来 2017 年的正赛比赛日,即将在一周后正式召开的上海车展也逐渐拉开序幕,有不少大厂选择在正式展会前一周召开预展,公开自己在今年上海车展上的重点展示对象。


车展的第一目的还是要展示新车型,所以在福特的预展中,即将在中国上市的新车还是整场发布会的绝对主角。在所有新车型之中,旗舰皮卡 F-150 猛禽版本正式以官方引进身份在中国的上市,成为了发布会亮点。


中规 F-150 售价良心,但法规限制让这辆大车只能做个玩物


还是简单说下新车型吧,福特把自家的“Built Ford Tough”皮卡系列引入中国,首先上市的是官方引入版的 F-150 猛禽。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 F-150 都是猛禽,猛禽只是 F-150 皮卡车型中的高性能版本,定位也不仅仅是用来拉货的皮卡那么简单。


官方引进的 F-150 猛禽共有两款,分别是售价为 49.98 万和 54.88 万,分别是性能版和性能强化版。福特官方进口的 F-150 猛禽远近光灯改为了氙气灯,并且头顶增加了示宽灯以满足国内政策限制。同样是政策原因,福特会在中归版本 F-150 的车门上直接标明总质量和栏板高度数据,货厢侧面与后面也需要贴有反光条。



政策限制让中规的 F-150 到手就有些丑,但从官方定价而言,这样的价格还是比较实在的,甚至足够让平行进口车商没法再从进口 F-150 中获得利润。


虽然价格良心,但在很多一线大城市,对于皮卡车型路权的限制让这款车只能成为车主的玩物。根据交通法规,很多城市皮卡只能在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制内才能进城,甚至根本无权进城只能在限制区范围内使用。然而毕竟作为 F-150 的高性能车型,F-150 猛禽真当运货皮卡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玩的痛快,还是得把大皮卡开到郊区甚至更远的野外。



国内对于皮卡当做卡车进行管理,这也就给了 F-150 猛禽这类高端性能车比较小的生存空间,不过好在买这种车型的人大多也不会想把这辆庞然大物开到城市,即使再有钱,城市里堵车、停车难的问题还是让人非常无力的。


而且,车作为一个消耗品,到手就开始掉价这件事是每个车主都清楚的,如果你买辆 F-150 猛禽,我建议你入手前真的考虑清入手后的养车维修成本和算上整车售价平摊的单次出游成本,考虑好了再买。


野马还是中国卖得最好的跑车,但新外观成功与否还要等市场反馈看


全新的 Mustang 也在预展上正式亮相。人们普遍把 Mustang 称作野马。外观酷炫,售价不高是不少车主对于野马的第一印象,全新一代的 Mustang 加入了更多的科技配置,纯显示屏仪表盘、全系标配的 10AT 变速箱、Mustang GT 车型上加入的主动声浪排气系统,以及新 Mustang 首次搭载的行人检测功能的防撞辅助系统、车距警示系统、车道偏移警示系统、车道保持辅助和驾驶员警示系统等功能,都让 Mustang 成为了一款科技配置先进的畅销跑车。


性能和配置升级确实挑不出太多毛病,但作为“看脸”的车型,新改款 Mustang 的外观可能会让一些人略有纠结。



关于外观我就不多做评价,简单描述就是 Mustang 新的前包围两侧采用了三角形的进风口,并在进风口两侧装有 LED 雾灯,而前大灯的造型也由原来的梯形改为了现在的不规则形状,前进气口的造型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位置整体下移,似的从侧面看上去车头更低。整车颜色也新增了橙色的配色。



究竟好不好看,看图自己判断。


在南京投资建整车测试厂,未来国产特供新能源车会更多


其实野马还算是福特产品线中的小众消费品,皮卡更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全新的国产车型其实更值得关注。长安福特的锐界EcoBoost® 245 两驱运动型和 EcoBoost® 245 四驱运动车型会在车展上市,两款车型预售价格分别为 30.98 万和 32.98 万。小改款的翼博也随之发布。



与国产新车发布一起公布的,是福特在中国的投资建厂计划,总投资人民币 6.8 亿元的福特南京测试中心将于2017年投入使用,南京测试中心也将成为福特汽车在中国第一个用于整车测试与验证的设施。


更为关键的是福特汽车还将新投资人民币 2.5 亿元用于新建第二座动力总成实验室,预计 2019 年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升其动力总成开发能力。


全新的动力总成实验室将会专注于新能源车型,中国团队将承担针对在中国推出的新能源车型的特定部件如充电设施的开发工作。负责电动车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国产化工作,如电池、电池封装,动力控制系统的验证和标定,以及针对中国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合规性认证工作。


对于福特来说,中国区的新能源战略至关重要,现在国内一线大城市为了在治理拥堵的同时降低污染,重点对燃油车进行限制,电动车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还非常大。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纯电动车在使用体验上还不够优秀,充电速度和电池续航一直是个让人焦虑的问题。所以在短期内,推出全混动的增程式电动车或者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是个更好的选择。



福特也在上周公布了自己在中国的电气化战略,简单来说就是先会发布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蒙迪欧,然后将在 2018 年将这款车国产化。并且计划到 2025 年将 70% 的在华销售车辆转变为电动车版本,而重点做日常使用车型的长安福特所有车型都将电气化。2020 年开始在中国生产电动车动力总成。


计划的时间线定的很明确,这也就意味着福特需要在未来两年内解决国内电气化车型生产的难题,并逐渐将车型全部转换为新能源动力。


不过现在来看国内对于新能源车的政策限制还比较复杂,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不够高,在两年内就开始逐步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型是不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还要看看政策的走向和市场对福特新出混动车型的整体反馈。


自动驾驶太前沿,出行服务待检验,服务还得先靠 app 落地


福特在自动驾驶领域一直走在比较前沿的行列中,也算是少有的传统车厂对外表态自己要转型成为一家出行服务公司而非汽车厂商的。可以说,在未来生活场景上,福特想的还算多。


然而想要实现自动驾驶绝不是单一车型或者车厂能够做到的事情,技术仍需要挺长一段时间积累,并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要实现自动驾驶,那么整个交通系统都应该向着适宜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的方式转化,而非现在这种完全适配人类驾驶员的交通系统。



在福特预展发布会前,我也刚好有机会采访福特亚太区智能移动战略总监 John B.Larsen。在谈及自动驾驶时,他也十分清楚的回答说:自动驾驶的问题现在其实已经不是能不能实现,而是什么时候实现。


这句话态度很微妙,一方面是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肯定(不仅仅是福特一家),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了现在人们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担忧。


有这样一句话:人们总是低估未来十年的技术发展,但总是会高估未来三到五年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过程往往类似于指数的增长爆炸,在前期积累时候增长缓慢,自动驾驶技术就是这样。



但既然作为出行服务,那么在智能出行领域,福特其实还有其他更为接地气的做法,一个是类似于“滴滴小巴”的模式,往返于地铁站和特定地点之间,解决一定的出行压力。另一种方式在海外就是和 mobike、ofo 一样的共享单车。


然而对于福特来说,这样模式的出行服务其实很多时候更适合海外市场。有不少先例可以证明,在海外十分成功的好点子,在中国真的不一定能活下来。但是对于提供交通效率的智能出行服务来说,也许正好相反,中国的高交通压力对于出行服务的需求更大。所以对于福特来说是个机会。


如果出行服务做的好,对于福特会有两点积极影响,一方面是大量出行服务用车直接拉高了福特的出货量,另一方面更普遍的出行服务会提升福特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也能够直接影响到车辆的销售。毕竟车厂还是车厂,做服务的根本,还是要落到卖车这个最为实际的赢利点。


所以所谓的出行服务这么看也没有那么高大上。这确实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毕竟比起美好的让人心醉的概念,真的不如接地气能实时的解决方案来得让人解渴。



但在智能移动战略上,福特落地最快的,还是通过手机 app 为自家车主提供服务。


我所理解的智能并非是有个 app 能通过手机控制硬件,而是真正能解决日常使用中的问题,提升使用便捷程度的功能。福特推出的 Ford pass “福特派”这个 app 的定位是一个虚拟私人助理。


这个概念还是太虚,所以直接来看看 app 能做什么。目前公开的功能有这么几点:


• 新增及现有福特车主均可使用“福特派”。配备“福特派互联”嵌入式调制解调器的福特车辆还搭载了远程启动、上锁和油量查询等远程控制功能



• 驾驶者通过使用“福特派”可轻松查找加油站、停车位和经销商信息。他们还可以与专业的“福特大使”进行一对一交流



• “福特派”用户可通过“代驾养车”功能使用车辆送修及取回服务,更高效地安排自己的行程。福特车主还可以通过“福特钱包”功能支付经销商和e代驾提供的相关服务费用


三点功能有几点真正有用,正在看文章的你可以心里掂量一下。总得来说这是一个把用车所需的功能集中在一起的 app,即使手机中有不少 app 都能实现其中单一或者多个功能,但真能够针对车辆行车方方面面进行覆盖的还真的不多。



作为福特车主,我也给自己手机装了一个福特派。现在能实现的功能还不多,主要就是能对车辆进行控制,并且能够通过 app 内置地图寻找停车场。app 大色块按钮的设计很符合汽车驾驶中尽量减低驾驶员操作复杂性的需求,但是现在能用的功能确实还是太少。如果能在之后实现昨晚预展时公开的与本地服务合作的功能,体验会好很多。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谈智能的时代,但是想要让智能落地还是个比较缓慢的工作。尤其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一款车辆的设计到真正发布的时间间隔普遍都有三五年左右,这个发展速度是要落后于消费电子领域的。所以将更多新功能依托于 app 上也有弥补汽车研发周期长,电子元件落后的考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