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巨婴们请醒醒
2017-06-23 18:04

A股的巨婴们请醒醒

2000年4月,新浪赴美IPO,挂牌纳斯达克,发行价为17美元,当日收盘价为20美元。增幅接近17.6%。但好行情没有持续很久,不久之后,新浪跌破发行价。


在那场著名的科技股泡沫中,新浪股价有将近1年多的时间在1美元左右徘徊。但是现在,因为持有约46%的微博股份,近期新浪股价在85美元附近,最高时候突破过100美元。


再来看网易,基本上从去年开始,网易每一季度发财报都会引发关于”重新审视网易“的讨论,手游业务的高速发展带来营收及净利润的大增,令网易成为很多投资人想要持有的成长股。


但是在2001年,网易曾有过一次摘牌危机,因为提交的2000年财报存在误报现象,约有110万美元的广告合同营收和220万美元的实物交易收入被计入到全年营收之中,虚报营业额达50%。网易被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处罚,几乎面临摘牌、退市的结果。严格来说,网易是家在信息披露上曾有过“污点”的公司。


至于Facebook、腾讯上市后股价都曾跌破发行价,阿里巴巴在香港市场长期低迷,转战美股市场之后,因为营收及利润的增长以及业务模式的拓展而重新得到资本市场认同。


包括今年最牛股之一的亚马逊,在其云业务没有大放异彩之前,这家公司被华尔街判定为一家毫无前途的在线零售企业,即便贝佐斯反复强调亚马逊是一家科技公司,并嘲笑华尔街目光短浅。


这些曾经不被看好的互联网公司,现在是股票市场上的宠儿。谁能判断今天被称为”好“的公司明天会怎么样,今天被看衰的公司什么时候会抓到新的发展趋势?


让时间去判断企业的价值


今天,很多投资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BAT没有在A股上市,为什么一些看起来不错的中国科技企业不在A股,为什么这些企业高速成长所带来的红利没能让中国的普通投资者所享有?原因有很多,但是监管层设定的IPO审核条件,应该是其中一个。


近期,一场关于IPO扩容的争论正在撕裂A股市场的投资逻辑,究竟要不要扩容?每周近10家的过审速度能否接受?要不要暂停IPO……


支持IPO扩容的一方认为,要给予市场更多选择的权利,上市公司质量的好坏不应该由监管层审核来决定,应该交由股票市场去判断。


这一方的坚定代表之一,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说,(监管层)需要搞清楚要什么,是为了稳定市场不让指数下跌,还是让市场能够健康发展,让居民财富增长?


暂停新股发行并没有改变市场趋势,该涨的还是在涨。股市的涨跌不取决于新股发行多少,上市公司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如果腾讯在A股上市,很多投资者都能够享受到它成长的红利”。


同样坚定支持IPO扩容的雪球创始人方三文告诉虎嗅,纯粹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也是从投资的逻辑来看,买股票,肯定希望买到质量好、价格低的股票。而质量好最大的保证,是供应的股票越多越好,可挑选的余地增加。


市场到底应该有多少家上市公司,应该由市场供需双方来确定,有人愿意卖,有人愿意买,这个事情就成立,股票就发行的出去。


方三文说,一家公司有没有价值,让投资人去决定,不应该通过事先的审核去区分好或者是坏。A股一定不能寄希望于通过IPO审核来分辨好公司,谁会知道公司好坏?上市公司自己也不知道,只有时间能够证明。


谁说炒股一定会赚钱?


股指维稳思想长期主导中国的证券市场监管策略,上证指数下跌,市场就会出现暂停新股发行的呼声。


理由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新股发行太多,吸走二级市场资金,拖累股价,或者造假上市成本太低、大股东存在减持套现的情况、A股没有退市制度……


这种站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道德制高点”言论因迎合了一部分市场情绪,很受追捧。持这种观点的包括韩志国、李志林、吴晓求等学者。韩志国近期也一直在社交媒体上痛斥证监会IPO扩容的政策导向。


对于类似的观点,方三文称,不能退市的想法还是在说市场应该有多少家公司,事实上,不应该去设定市场应该有多少家公司。


再者股票的价格要用市场的供需来平衡,股票的价格低到让大股东觉得不想卖了,这个时候他自然就不会卖了。股票估值高,谁都会忍不住想要卖股票,投资者的利益不应该是通过限制大股东的利益来实现。


股票市场是公开的,谁都可以来玩,能不能赚钱要看投资人的本事,这是方三文的投资逻辑。谁能承诺买股票一定会赚钱,公司上市股价就一定得涨?


这个逻辑建立在”有效市场“的理论之上,认为只要一切与上市公司有关的重大信息得到充分、及时和准确的披露,市场自身就可以吸纳和处理这些信息,并反映在股票价格上,从而使投资者得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


所以这种投资逻辑的要求就是,证券市场监管者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市场去对证券发行者的能力,经营状况、发行价格等条件进行实质性的审核,只需要求和督促上市公司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


监管层要为股市买单吗?


知道很多投资逻辑,却依然不会挑选能够赚钱的股票,这或许是A股很多小散投资者的现状。投资有风险、入市要谨慎,盈亏需自负的道理都懂,但是每当投资赔钱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会去”骂“证监会。


被誉为坐在火山口的监管机构,证监会是中国股市下跌的“背锅侠”。但其实买股票赚钱与否,同证监会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什么时候个人的投资行为需要政府用行政权力去进行背书?


刘士余上任以来,监管政策一直在调整和完善。先不谈论”轻仓式减持、忽悠式重组、高送转割韭菜、对长期不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进行严厉管理等等这些言论背后。


处罚方面这届证监会也是做了很多。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曾说,2017年1至5月证监会已作出罚没款61.44亿元,市场禁入29人的行政处罚。


今年2月,证监会对慧球科技(原匹凸匹)做出行政处罚,慧球科技实际控制人鲜言被罚没34.7亿元,终身禁入证券市场。这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开出的最大罚单。


司法机关对兴风作浪的股市妖精也加大处罚力度。曾经的私募一哥徐翔,被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半,罚金110亿元。


2016年7月,欣泰电气因财务造假,从2011年到2014年,持续四年,六期财务报告,每期虚构收回应收账款从7000多万元到近2亿元不等。被证件会认定为欺诈发行,以及启动退市程序,成为创业板退市第一股。


在政策方面,今年以来证监会相继出台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对上市公司定增及大股东减持行为进行限定。


在第六次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大会,刘士余又说(证券公司)要从源头上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不能“只荐不保”、一上了之。


中国一些主流券商比如中信、国泰君安、海通基本上都有国家信用背书,由证监会统一管理,这是刘士余讲这句话的一些原因,或许也是一些投资人习惯于国家去用行政权力为市场兜底的原因。


但是,中国的证券市场想要走向成熟,那些以监管层政策导向的A股巨婴们需要长大。方三文说,上市公司的好和坏,不可能通过监管来解决,上市多少家公司,投资者要怎么去投资,涨或者跌这些要由市场去判决。监管层管不好,也管不了。


其实不只是投资者,上市公司在选择IPO的时候,也应该想清楚自己的公司是否具有成长性。


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刘晓丹说,最近我劝IPO客户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想清楚了,你能支撑未来的成长吗?”如果不能支撑,单凭一年三五千万的利润,上市之后会“生不如死”。


因为如果A股IPO坚持常态化的话,一定会逐步走到类似美股市场的情况,一支股票如果没有流动性,没有业绩的支持,就会沦为市场上没有人关注的“僵尸股”。既不能融资,也没法并购,没有标的愿意被你并购。


IPO常态化之后,上市公司仅凭壳资源的稀缺性得到爆炒的机会将大大降低,业绩将会是支撑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标准。


不仅仅是炒股需谨慎,公司选择上市也需要谨慎。


再来看下刘士余出任证监会主席后的公开表态“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融资,股指稳定与融资力度不能对立”。


也就是说,监管层已经表态不再对IPO节奏与股指涨跌进行捆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