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港交所“创新板”,香港科技创业找到了“G点”?
2017-06-22 10:51

粤港澳大湾区、港交所“创新板”,香港科技创业找到了“G点”?

香港,最近正在成为焦点。

 

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召开,这个论坛上不但出现了马化腾等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十分低调的王卫也出席。一个覆盖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对标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等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进入蓝图。

 

另一个是6月16日下午,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宣布将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主板及创业板之外推出“创新板”,目前已经发布了《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同时将在今年8月份左右完成征求市场建议,最早于2018年初采取开展相关活动。

 

这两个新闻发生在一起,说明香港希望能够更加融入到内地的经济大框架中,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科技创业的发展。这充分说明政府对于香港地位的看重,而深港粤大区的提议是由马化腾在两会议案中提出,也显示了内地企业家对于香港的重视。

 

不断下降的经济发展潜力和香港的缺陷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了《城市竞争力报告2015》蓝皮书中,深圳已取代此前的榜首香港称冠全国。深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根据伦敦金融城调查机构Z YEN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在2016年,新加坡首次超过香港,成为世界第三。2017年的最新排名中,新加坡继续位居第三,香港再难反超。

 

香港的经济发展结构已经多年没有变化,阶层固化现象越来越强,而取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阶层的厌弃。占中事件就是一个反映。

 

为何香港的科技创业无法发展?

 

风格保守,风投规模小

 

香港名校林立,大学创新能力很强,但是很多大学教授因在港找不到研发对象,缺乏研发动力,纷纷跑到深圳找寻课题。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教授承担科研项目近60项,总经费超过一亿元,十馀位香港教授在深圳建设了自己的研究中心。

 

据香港统计处及深圳统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的风投规模已远超香港。

 

缺乏创业精神可能会营造出自我实现的预言。根据Pitchbook Data提供的数据,香港科技初创公司在2015年只获得了2.66亿美元的融资,仅为新加坡科技初创公司的三分之一左右。


英国咨询公司Preqin在5月19日发布报告称,今年迄今为止,香港科技初创公司只获得的了10笔融资。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科技初创公司获得了503笔融资;韩国获得了51笔;新加坡和日本分别获得了37笔和36笔。

 

之所以会出现香港科技风投规模小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热衷于科技投资的LP偏少的原因,香港不缺资金,但是大部分资金都是流入到了地产投资当中,没有形成鼓励风险承担的风险投资文化。而环境是互相传染的,整个环境的影响使得香港本可能成为风险投资中心,却没有形成。而缺乏有效的科技风险投资案例也是重要原因。

 

资本市场对于创新非常谨慎

 

港交所上市公司行业高度集中,主要为金融以及地产行业,而新经济公司占比则远小于其他国际市场,香港新经济行业占比仅有3%,纳斯达克则高达60%,而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交所也达到了12%;


就全球增长最快的部分行业而言,港交所上市公司的占比也非常低,制药、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占1%,软件与服务占比9%。若抛开腾讯的因素,软件与服务同样仅占比1%。要发展新经济,企业上市也十分困难,因为香港上市对于新经济企业偏于保守。


阿里巴巴希望在香港上市就由于同股同权的规定而最终未能成功。内地的股票上市后,通常也是红筹股和大盘股受到欢迎,香港的投行团队研究团队有限,对于新经济缺乏研究,而且香港投资者对于创新股票也缺乏热情。

 

产业结构固化和文化

 

首先,是香港的产业结构和文化决定。任何一种产业结构有它的发展路径,香港迎合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大分工带来的制造业红利和随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市场开放的机遇,在制造业已经基本迁移到内地的背景下,香港在金融业和服务业创造了亚洲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香港金融业高度发展造成的情况是,产生了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阶层固化现象明显,资金都沉淀在了土地中而不是成为创业的资本。因此香港人的主流发展路径也是上名校成为投资银行家或者律师,而创业成为了一种不靠谱的行为。

 

而香港虽然深受欧美文化影响,但是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东亚家族意识重的特征,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都是升入大学进入公务员或者投行律师等行业,缺乏进入创业者队伍的人群。

 

政府因素

 

香港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法治精神毋庸置疑。但是长期在英国政府管理下形成的官僚队伍,行政能力很强,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香港可以在前金管局局长任志刚带领下挫败索罗斯,但是在科技创业方面支持力度不足,比如香港创科局在因政治争拗拖延三年后,在2016年11月正式成立。李泽楷大力推动的数码港最终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对内地经济发展概括为官员的GDP锦标赛,官员为了升迁而在经济发展政策上大力创新。而考虑到香港官员晋升路径的相对固化和可调动行政资源的相对不足,这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资本市场创新和深港粤大区能否形成改变?

 

不管是资本市场制度的改革还是深港粤大区,都是希望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香港和内地的融合。从香港的出路来看,也必须要更好地融入到经济圈当中,香港新任行政长官也会努力推动这件事情。那么这两个改变能否形成好的效果呢?

 

美国管理学家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从这些角度分析,香港的要素条件是具备的,也是有着发展契机的,比如一带一路,香港可以有效融入成为重要的资金枢纽和企业出海平台。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香港的经济有可能进一步外向化。

 

港交所总经理李小加自上任以来,作为有着内地背景的自身投行家也在大力推动香港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内地著名学家巴曙松也担任了港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这种人才流动可以促进内地和香港的相互融合。作为香港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香港本土风投的发展,推动风投向内地发展,加强香港高校科研资源和内地的对接。

 

香港的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学习内地的一些做法。香港政府在合法依规上十分优秀,但是在创新精神上还是有所不足。当前香港政府和内地政府主要是在政府招商的层面,但其实当前的形势下,这种效应正在下降。

 

香港的人才也需要加强和内地的融入,香港的创业者也十分优秀,大量名校都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香港这些年缺乏创业的偶像,无法形成标杆效应,更无法形成创新风味浓厚的圈层,缺乏多元化的互相影响。

 

加强产业链的对接也是一种做法,香港地少,生活节奏快和缺乏相对自由的空间都是对创业的压抑因素。香港和广东的产业链互补,而广东相对广阔的空间也完全有可能成为香港科技创业的试验田。

 

在电影《志明与春娇》当中,我们看到余文乐扮演的角色前往北方发展,这是香港和内地人才流动和经济互相融入的重要表现,香港的电影业已经体现出了很明显的向内地流入的趋势。如果人才和其他要素也能够自由在香港和其他地区自由流动,那么无疑香港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