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监级以下的投资人,我见都不见”
2023-09-13 14:53

“总监级以下的投资人,我见都不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饭桌(ID:xfzmedia),作者:王露、王满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当前一级市场投资经理面临的困境,包括技术和业务理解不足、晋升空间有限以及薪资待遇不高等问题。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投资经理的职业选择,如转行做FA或实业,以及一些投资经理选择继续卷行研并在社交平台建立个人IP的做法。

• 投资经理面临技术和业务理解不足的问题,导致项目选择困难。

• 投资经理的晋升空间有限,很难达到合伙人的级别。

• 投资经理的薪资待遇不高,且难以获得Carry收益。

“总监级以下的投资人,我见都不见。”


不止一家硬科技公司创始人曾公开吐槽,如今年轻的投资人不懂技术和业务,更有创始人直言,筛选投资机构从拒绝投资经理的约见开始。


每天不是在看项目就是卷行研的投资经理,作为一级市场的初级“打工人”,真的有如此“不堪大用”?


实际上VP以上投资人也要奔赴一线,每天会接触大量项目,可能并不会花费过多时间在不太关注的赛道上,junior级别的分析师和投资经理是机构推动项目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面对来自创始人的质疑时,多数接受采访的投资人反感之余,更多也表示无奈甚至“委屈”。


2023年,当募资难已成常态,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们,各个收紧口袋“过冬”。面对这场周期性的调整,奋斗在一线的投资经理们,无疑是受影响最深的那一群人。


一部分人作为机构降本增效的牺牲品已经被提前出清;幸运留下来的,为适应市场趋势,也纷纷向硬科技、新材料转型,不但要疯狂恶补专业,还要承受来自项目方的质疑;而对于初入职场的新手投资人来说,打击更是致命的,成长停滞,“高薪”待遇也成了空中楼阁。


当市场环境变化和个人成长受阻同时摆在面前,投资经理们也变得越发无力,更多人不得不以更现实的思考进行职业抉择:一些人选择了离开,去做FA、去做实业,也有一些人仍在原地蓄力,他们坚信“市场终会好起来的”。


一、焦虑的投资经理


张雷是北京一家人民币基金的高级投资经理,过去一年,他深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难度直线上升。


“老板(创始合伙人)要求我们全面尽调,而且要看的数据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现在投决报告的PPT都要一百多页。”张扬告诉小饭桌,即便如此,真正能过会的项目凤毛麟角。


“我过去一年看了几十个项目,光深度尽调的就有6、7家,但真正投出去的,一个都没有。”张扬苦笑道,“经验倒是积累了,但是毫无成果。”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张扬的处境,却是95后投资人魏坤所羡慕的,理由是至少他“有事可做”。


26岁的魏坤在两年前毕业时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战投部门,但入行没多久,就赶上互联网CVC退潮,以字节跳动裁撤投资业务为始,曾经活跃在投资一线的互联网大厂在那段时间几乎同时按下刹车键,魏坤所在的战投部更是直接沦为了“摆设”。


“现在我们就相当于集团的‘后台支持部门’,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帮业务部门做财务DD和一些案头工作,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假装工作’。”


虽然顶着“投资经理”的头衔两年有余,但魏坤心里清楚,自己几乎没有项目经验,也没有所谓的人脉积累,连入门都算不上,更何谈成长。为了不和业内脱节,他开始混迹在各种金融圈子、跑行业大会,“但一听说我是互联网战投的,对方明显态度就冷淡了。”


魏坤所经历的,正是当下新手投资人的缩影。


“这两年入行的小朋友太惨了,做不到什么好项目,很多项目半途而废,根本无法积累到完整的项目经验,风投又是一个自己不亲自出手投资就没有办法真正锻炼能力的行当,确实很影响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能力积累。”一位从业10年的投资人对小饭桌如是说道。


当然,相较于“成长的烦恼”,对于这些年轻投资人而言, “兜里没钱”和“晋升无望”则来得更让人崩溃。


通常来说,VC/PE就职的投资经理薪资结构多以基本工资、Carry、其他奖励(项目投成奖、退出奖)等几部分构成。其中,Carry指的是机构投成并实现项目退出后,给予项目投资人员的退出收益分配。


在投资行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圈内的确不乏有关Carry的“神话”,例如九鼎投资,2017年时该机构67人分享1.76亿奖金的消息曾轰动一时。但对于如今的投资经理们而言,Carry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在大多数机构里,真正能拿到Carry的基本都是合伙人,或者是能做出大案子、在募资等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VP其实都分不到什么钱,更别说职级更低的投资经理了。就算有,大部分人也很难坚持到基金退出。”VC/PE 猎头Sally表示。


无缘Carry,基本薪资和年终奖就成了投资经理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sally告诉小饭桌,过去两年,由于市场化的机构都在“降本增效”,相关岗位的收入下滑非常严重。


“现在大多数投资经理的基础薪资在两万左右,一些新入职的小朋友只能拿到一万出头。”显然,这一水平与外界想象中的金融人才“年薪百万”,相去甚远。


与之相伴的,还有越来越窄的晋升空间。


在一级市场,投资经理的晋升路径通常为:投资经理-高级投资经理-投资副总裁(VP)-高级副总裁(SVP)-投资总监(D)-执行董事(ED)-董事总经理(MD)-合伙人。


肉眼可见的是,在出手都成问题的当下,能晋升到合伙人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少。


“你看看最近一些媒体发布的年轻投资人榜单,有几个是真正最近冒出来的新面孔?很多人的代表案例还是当初投的互联网项目。”Sally吐槽道。


当下,年轻投资人越来越难在VC/PE“熬”出头,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


二、一边裁员一边招不到人


尽管有入行超过十年的资深投资人在奉劝年轻人:现在不是入行的好时机,但一心死磕GP大门的人不在少数。


“头部公司不给offer,看不上小机构。”是林妮正在经历的求职窘境。


作为清华大学的材料学博士,有过华兴等美元基金的实习经历,林妮以为在新材料赛道火热的当下,能顺利接到VC/PE的橄榄枝。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实习期未能转正,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仅有的几次面试也没了后文,一些公司方给出的原因是他们更想招有产业经验的人。


985院校硕博学历,理工科背景,3年左右工作经验,产业+金融复合背景、人民币基金经验优先。这是腰部GP招聘投资经理的普遍画像。


“几年前大概就是这样的要求了,但今年不符合以上要求的候选人,根本过不了简历关,更不用提能拿到面试机会。”北京一家人民币基金人力资源总监许梦告诉小饭桌,产业和商管背景的人才比例为七比三,可能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组织架构。


而头部基金的筛选更为苛刻,几乎只选前1%的人,任何一个条件不匹配都会被筛掉。一名资深猎头告诉小饭桌,今年的行情就是很难招到人。“博士去实业拿百万年包不香吗?在这月入两三万卷啥呢。”


与以往清一色海外高校商管专业的投资经理相比,国内本科土著博士、产业经验的候选人更为吃香。


看得懂技术和上下游关联公司,产业背景候选人在行研和sourcing阶段更有优势,项目估值模型相对合理,甚至也省了外部专家顾问费用。


实际上,金融背景的优势并没有消亡,在于对整个交易流程的把控和财务能力。也有机构表示,一些理工科博士也并不能完全适应具体工作节奏,尤其硬科技的细分领域较多,不太可能找到对各个领域都精通的人。


对于想通过实习转正进入头部公司的毕业生来说,这条路几乎不可能再复制。不止一位华兴、红杉等机构的实习生表示转正概率可能是万分之一,成功的那位同事还有资源背景。


“对行业不甚了解,但能拉来五千万的大单,比斯坦福毕业的有用。”行业常见的潜规则是一部分Headcount留给了自带资源的VIP们。不过,许梦称,作为执行层,很难要求投资经理级别的人自带资源,一般来说并不会特别苛求。


募资、挖掘项目、系统性认知和判断,这是投资人能力的几块核心拼图。对于junior级别的投资经理来说,前两者拼的是资源和人脉,后者需要时间和周期的积累沉淀。然而一部分人可能等不到成长,先等来了寒冬。


清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募集基金总规模为7341.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3.5%;投资端共发生投资案例数3638起,同比下降37.5%;披露投资金额2929.6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2%。其中,国有资本表现较为活跃。


募资难、挖不到好项目是行业常见现象,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们,纷纷放缓了步伐。对很多腰部以下GP来说,募投管退就剩“管”了,再往后可能连“管”都没有了。


“之前重点布局互联网和消费的头部机构几乎都在裁员。”许梦称,大家都在降本增效,不是追求人效,就是衡量产出。多位采访对象对小饭桌吐槽,今天领导盯请假,明天公司卡差旅费,但没有更好的机会,肯定还是要“苟着”。


对于原本专注于互联网、消费赛道的投资经理来说,这边刚放下半导体的教材,又要拿起新材料的报告,从专业知识、项目积累到人脉资源等各方面重新开始都面临着挑战。


三、是另寻他路还是等风来?


访谈中,不少业内人士提到了Solo GP的形式。几个有募资、source项目能力的投资合伙人组建团队,基础执行工作交给几个实习生或分析师,能外包的工作尽量外包,并不设置投资经理的职位。


精简的组织机构带来明显的好处是小而挣钱,决策速度足够快、体量轻盈之下成本也较少。但一个基本前提是成熟的行业内精细分工,围绕VCPE的高质量人才和各项服务足够完善。


在VCPE的黄金时代,投中互联网风口的明星项目,进而光环加身并获得超额回报,实际上传统意义上投资经理的这条成长路径越来越难复制了。


当预期收益途径变窄,有些人开始寻找其他出路。


除了投身实业和互联网大厂,在普遍追求确定性和稳定的当下,从美元基金跳到了国资背景机构的职业选择不再令人诧异。许梦的一位候选人离开了北京,入职了浙江老家的地产政府基金。“薪资待遇综合起来看差不多,还离家更近,待得足够久就能拿到Carry。”


从某种角度来看,没有决策权的投资经理做的事情跟FA差不多。都是根据合伙人和机构的投资倾向去寻找项目、筛选项目、资料整理、行业研究……最终项目能否通过投委会,可能是合伙人朋友的一句话,也可能是有了新风口,几乎不太可能是自己起到的作用。


相比机构内交易频次低、反馈周期长,一些投资经理选择转去做FA,至少成一单有一单的收入,也有了更为正向且快速的反馈。


留下来的那些人,心思各异。


刚入行两年的Jessica选择继续卷,做多赛道储备。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调研项目,拜访大佬,并积极争取参加投决会的权利。“起码知道项目没过的原因,比自己瞎琢磨强得多。”


在社交平台树立个人IP比成为机构明星更为简单直接、经济适用。“不要抱有对任何投资大佬产生复制路径的想法,他们当时的资源和时代禀赋不可同日而语。”小红书博主@小锅赚赚子对小饭桌表示,投资经理的工作可替代性太强,想构建长期壁垒本质上很难,但大多数投资人不愿承认这一点。


互联网上的自嘲、玩梗、祛魅,投资经理们看上去接受了这只是份普通工作。但进入VC行业依旧是许多传统名校MBA学生的终极选择,只不过每个人似乎都在相同的风口赛道里卷,个体差异化从何而来、如何在长周期内调整姿势,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雷、魏坤、Sally、徐梦、林妮、Jessica等皆为化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饭桌(ID:xfzmedia),作者:王露、王满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