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出租车商业化试点,离盈利还有多远?
2023-09-20 11:35

无人出租车商业化试点,离盈利还有多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科技 (ID:techsina),作者:周文猛,原文标题:《真“车内无人”可以收费了,无人出租车想盈利有多难?》,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百度和小马智行获得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首批乘用车“车内无人、车外远程”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通知书,允许在北京亦庄开展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收费。然而,自动驾驶商业化仍面临用户接受度和使用习惯改变的挑战,以及技术限制和成本问题。

• 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在北京市取得进展,百度和小马智行获得首批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牌照。

• 用户接受度和使用习惯改变是限制自动驾驶商业化发展的因素。

• 技术限制和成本问题仍然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挑战。

首批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牌照来了。


昨天,百度、小马智行先后宣布获得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首批乘用车“车内无人、车外远程”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通知书,获准在北京亦庄开启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收费,后续将在试点区域内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商用化试点收费。


那么,企业如果通过此种商业模式运营,还需跨过几道坎?


运营回本有多难?


事实上,近两年来,自动驾驶商用化的试点工作,已经陆续取得进步。早在2021年11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便对外发布《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并向部分企业颁发国内首批自动驾驶车辆收费通知书,首次开始了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化运营收费试点工作。


彼时,百度Apollo便获国内首个自动驾驶收费订单。在随后的几年中,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先后开启自动驾驶商业化收费试点尝试。


其中,北京一地便先后开展过数次不同试点区域、企业的自动驾驶试点收费运营授牌活动,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先后多次获得自动驾驶商用化授牌。今年7月7日,北京市自动驾驶办公室亦曾对外宣布,将在京开放智能网联乘用车“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正式迈入自动驾驶“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新阶段。


据此前公告,企业在达到相应要求后可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面向公众提供常态化的自动驾驶付费出行服务。如今,随着百度、小马智行宣布正式获得首批北京市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牌照,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路径再次向前迈了一步。


只不过,获批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试点收费,并不意味着全无人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时代的到来。


在一项由新浪科技发起的自动驾驶乘坐体验调查中,参与投票的用户中,短期内不会乘坐自动驾驶的票数达到了55%。即使是已乘坐过自动驾驶的用户中,也有超过36%的用户再乘坐自动驾驶的意愿薄弱,并不能完全接受这种出行方式。



足见,在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过程中,用户的接纳度和使用习惯改变,仍是限制着自动驾驶商用发展的一大因素。


此外,在技术层面,受制于场景局限,虽然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细分场景的成本下降至接近形成商业闭环,比如无人清扫车和矿区无人驾驶,以高速NOA功能为代表的L2+++场景、城区NOA等,也从去年年底开始落地,但由于城区自动驾驶落地面临着更高的复杂度、更多的偶发事件,目前全国核心城区的自动驾驶路测权限均未开放,想要在这些区域开展商业化落地,同样也将更加遥遥无期。


在与新浪科技沟通中,知乎自动驾驶优秀答主洪泽鑫评价指出,“政策进一步允许商业化对部分无人驾驶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是骡子是马,现在遛遛就知道了。”


洪泽鑫指出,在成本上,目前百度第六代无人车量产万台的成本是25万,这是一个能支撑大规模运营的节点,也就是说只有应用万台级别的无人出租车(密度),才有可能盈利。


但是,目前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在运营的自动驾驶车型,硬件成本都还在五六十万(不算牌照及保险)之间,短期想要通过运营实现回本很难。而且,在用户需求上,如果自动驾驶定位无人出租车,实际却又只能在区域内运行,那肯定是无法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毕竟,距离自动驾驶运营车辆达到万台规模,仍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制图:新浪科技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8月30日


扎堆上市的小算盘


不可否认,从2021年北京市自动驾驶示范区颁布政策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向公众提供出行服务,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了“主驾有人—主驾无人,副驾有人—前排无人—车内无人”三个阶段,如今在商业化探索层面也到了全无人自动驾驶阶段。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初步打通了全无人商业化的商业模式闭环,开始能够真正向社会展示自动驾驶的商业价值。这是一个自动驾驶商业模式闭环的打通。”只不过遗憾的是,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商用,远不止允许试点商用那么简单。


更为严峻的是,在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远未到来之时,目前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正陷入一个艰难求生的新阶段。


2022年以来,由于自动驾驶“长尾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商业落地困难。投资人失去兴趣,融资大幅缩水。据公开资料统计,披露的融资额度由2021年的1591.9亿元锐减至205亿元,直接缩减至原先的13%,行业进入寒冬。


全球范围内,估值一度达到73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Argo AI于去年10月宣布破产,特斯拉和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也先后启动多轮裁员。国内方面,据此前业内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自动驾驶相关的高层人员离职事件就高达16起,其中不乏华为、百度、小鹏汽车等知名企业自动驾驶业务高管。


寒冬之下,绝大部分自动驾驶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准了二级市场,开始筹备IPO上市工作。


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30日,国内已有12家自动驾驶及其相关产业链企业明确或计划启动上市计划。其中,8月有三家企业递交招股说明书或签署上市辅导协议,6月有两家企业递交招股说明书,3、4、5月各有一家企业明确递交招股说明书。此外,小马智行、Momenta和地平线三家自动驾驶领域独角兽企业,均在今年有上市消息流出,但未得到企业最终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启动或正在启动上市工作的自动驾驶企业中,亏损的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在新浪科技统计的12家企业中,有明确财报数据显示亏损的企业有7家,未对外披露财报亏损情况未知的企业有3家,实现盈利的企业仅海创光电和司南导航2家企业。而且盈利的这两家企业,主营业务并不完全只服务于自动驾驶领域。


全无人自动驾驶商用试点的工作已然开展,但对于更多的自动驾驶企业而言,试点区域商业营收的杯水车薪,真的能解得了行业融资困难、企业亏损严重的渴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科技 (ID:techsina),作者:周文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