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公交车的人
2023-11-19 08:22

等公交车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赵颖,编辑:秉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人们在等公交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情绪和心态,并分析了公交和地铁在现代城市交通中的发展和选择。作者提到了自己对等待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公交和地铁的态度和偏好。最后,文章呼吁我们要面对未知和接受发生,享受出行的过程。

• 分析了人们等公交车时的复杂情绪和思考过程

• 对公交和地铁在现代城市交通中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 引用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对公交和地铁的不同选择和看法

一、被割裂的自我


偶然的机会从外面回学校,用APP查了路线,发现最节省时间的是地铁,但是步行到地铁站要走10分钟的路程,又看了次一个的选项则是公交车,虽然总时间要比地铁长,但是步行的距离短,还不用转车,所以我选择了搭乘公交车。


走到车站后,却发现车在前两个站不动了,并且这种不动的状态持续了约15~20分钟,最后三辆车挤在同一个站台,期间我不断地刷新着地图,看着地图上的“车辆信号中断”,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到焦虑之中,虽然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等着我去做,但是在那一段将近半小时等公交车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反复的思索。刷新到地图页面显示剩余几分钟的时候,感觉看到了希望,心情很放松;但3分钟后再刷新一次发现倒计时的数字还没变的时候,又开始陷入焦躁和不安当中。也会倒回去想,要是去坐地铁,现在早都到了。


在整个等待过程中,我多次反复:看到希望、着急、烦躁等等情绪一直在循环,直到看到车头亮着的线路牌,右转向灯闪烁,心里才会平静下来。甚至夸张一点说,在那一刻,像是得到了救赎。但其实仅仅是公交车到站了而已,但好像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经历这种复杂的感受。也有朋友有过这种体验:


“今晚下班想着去远点的公交车站可以直达,不用转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廊二十几分钟好不容易到了,公交车迟迟不来估计是因为下雨天故障了,我在公交站吹了二十多分钟夹杂着雨的风,最后还是坐了该站唯一一辆可以去地铁站的车,还是要去转地铁。”


虽然我坐公交车的次数不多,但是好像每次都会出现点什么“状况”,仔细说来,好像也算不上是状况,关键是自己内心如何去看待乘坐公交这件事情。在出行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精细地计划时间,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的计划是天衣无缝,最完美的。拿坐公交来说,我非常信任地图上的时间,看到上面预计步行10分钟,我总会想:我肯定8分钟就能赶到,还比它预计的快嘞,最后的结果无非就两种:


第一种是在理想状态下刚刚好赶上车或者比预计提前几分钟到达,这时候我就会更加肯定自己——我就说吧,肯定会赶上的;另外一种则是由于途中等待一个红绿灯或者人流量大等导致刚好错过公交车,必须等待下一辆,我就会开始把焦虑转移给红绿灯——为什么我这么背,刚好遇上这么长的红绿灯,不然我肯定赶上了。


但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要提前预留多一点的时间来做出行计划。对我来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是我非常讨厌等待,或许是因为内心不够充盈,在等待的时候总是很虚无,几乎都是在车站里刷着手机,用碎片化的信息来填补碎片化的时间,时间久了之后整个人都开始变得失去秩序。


不管坐公交还是坐地铁我都不爱玩手机,总插着耳机观察车外的人或景,爱看乘车的人好像人与人之间见一面少一面,好像乘同一个车就有了相同的关联,也爱用空洞的眼神发呆注视着某个方位,整个世界都比手机有趣得多。


其次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等等,比如导航、电子地图的出现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已经连续两天,公交车和地铁都坐过站了,还是得开着导航走。”


看似是在精准地计算每一分钟的时间,这辆车还有几分钟到站,你可以有所规划,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或许也将我们带进了物质的世界里,我们完全失去了自己作为人的能动性,只会无穷尽地想要去依赖技术,整个人都被精细规划好的时间割裂了。


二、地铁还是公交?


事实上,从世界上第一辆公交车和地铁诞生之日到现在,我国的公共交通运输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初,上海、北京和广州地铁总里程数在全国位列前三。


  • 截至2022年末,全国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7.80万条,比上年末增加0.23万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66.45万公里、增加7.07万公里,其中公交专用车道1.99万公里、增加0.16万公里;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92条、增加17条,运营里程9554.6公里、增加819公里,其中地铁线路240条、8448.1公里,轻轨线路7条、263公里;


  • 年末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70.32万辆,比上年末减少0.63万辆,其中纯电动车45.55万辆、增加3.59万辆,占公共汽电车比重为64.8%、提高5.6个百分点。


  • 拥有城市轨道交通配属车辆6.26万辆,增加0.53万辆;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7个城市投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0566.55公里。


为了看看公共交通的发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我在网上搜罗了大家对公交和地铁的看法,因为搜索的平台受众群体大多是中青年人,所以结果会带有一定倾向性,但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现在青年人的出行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以及更进一步看这些因素背后反映着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青年人对于公交和地铁这两种公共交通的选择一般是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地铁的忠实拥护者,雷打不动地坐地铁。


在没有来到广州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四五线小城市,之前的出行一直都是坐公交车,或者时间紧了就去打车。因为那个地方还没通地铁,所以我也对地铁没什么概念和期待。来广州之后,我感受到了地铁的便捷性。


一来最明显的就是地铁的速度非常快,并且由于在地下,所有的线路都是被合理规划好的,一般不会出现地上的堵车情况,且因为无需礼让行人,所以只需要在站点停靠即可,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确定性,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在早晚高峰的“明星线路”,会出现人流量巨大而需要等待2~3趟的情况,但这种等待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所以即便人们在等着,不确定感也不会那么强。


二来在广州这个一年有3/4是夏天的地方,站在地面上等公交对人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真的太热了!地铁的话,只要快速奔跑到站口,就能感受到凉风,缓解笼罩着的炎热。虽然有时候车厢里由于人很多或者空调温度不合适,也会出现骤冷骤热的情况,但整体来看,感受到舒适的温度时间还是要比等公交时间长。


很多年轻人也同样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来表现对地铁这一出行方式便利性和确定性的青睐。选择地铁的原因自然也是多种多样,出于自己当下最真实的感受和最迫切的需求:


“我真心态崩了呀!做家教迟到三次我真服了!都怪公交时间不准,今天提前到了20分钟还是要迟到,连续两次都半路打车过去的也迟到……地铁真是伟大的发明了!”


“我眼睛是瞎了吗,又坐错公交!就是说还是得坐地铁。”


“还是要搬到地铁站附近住,大周五早上,室友占着厕所不出来,走了快一公里都没找到小单车,前一趟公交车刚走等了快10分钟,裂开了,上个班太难了……”


“对自己以后想定居的城市已经有了大致的雏形:希望是有地铁的城市或者能骑电动车和自行车,减少乘公交车的次数,首选地铁!”


“今天想尝试新的交通方式去打工,结果蹬自行车蹬了好久才到公交站,又整整等了九分钟才坐上车!算了,下次还是乖乖坐地铁吧。”


第二种是在一段路程中地铁+公交两种方式兼有。


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和成本较高,房租、水电等等都是头上的大山。住在上班地点附近就注定会房租很贵,消耗自己大部分的工资,所以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距离公司较远的地方居住,房租便宜了,但通勤时间变长了。与距离远相伴随的,是年轻人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在通勤上,无非要么是经济成本,选择打车上下班、要么是时间成本、情绪成本和身体成本,选择公共交通拖着疲惫的身躯上下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种。距离远的地方就需要公交换地铁或地铁换公交,甚至时间来不及的时候还需要一辆共享单车的辅助加持。


“我一个武昌的天天坐地铁转公交车去汉口上班,每天通勤坐车坐到我晕车。”


“昨儿坐了整整一百站公交地铁从日照回学校,经历了日照公交—青岛真情巴士—青岛地铁—青岛公交集团的洗礼。”


“在济南这地方,开车是真的累死个人,还是地铁+公交车吧。”


第三种是可以灵活切换,根据自己的状态来调节,但更偏向于坐公交。


目前在大城市普遍看到的情况就是,地铁站里几乎都是年轻人,公交车站几乎都是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很多老年人对公交的线路了解得非常清楚——哪条线路的哪号车坐到哪里。而且由于年龄及社会分工的不同,很多老年人无需再面临“赶时间”的问题和困扰,经常是自在悠闲地去走到公交车站,在站台边的凳子上坐着聊聊天,车来了之后再缓缓地上去,实施自己的出行计划。


公交车对于老年人来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便利就是线路比较顺畅,不像地铁里那么多的指示标,那么多条线路扭在一起,老年人找到站牌更加方便,且公交车站在地面,避免了部分行动不变的老年人去乘坐地铁时需要上下步梯的烦恼,因为并不是每个地铁站的每一段都有电梯。


“因为高中三年早高峰和晚高峰的地铁,让我坐到有PDST之后,初中三年让我讨厌的公交车都变得可爱了,虽然地铁比较快,我还是不喜欢(大声尖叫!)


“还是公交车上的位置睡觉舒服,地铁座位上睡觉钩子要打滑。”


“相比于地铁还是很喜欢坐公交,可以看看繁华的城市,忙碌的车流,匆匆路过的人。”


“其实是想去公交车站,结果公交没找着,还是坐地铁了。”


“平时习惯坐地铁或者打车,今天宁愿吹冷风等公交车,感受一下这个城市的喧嚣,在珠江路准备回去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公交站,后来来了一对爷爷奶奶离我还很远的时候,我就往旁边挪了挪位置,示意他们坐,刚坐下奶奶对我说了句:‘年轻人还是很辛苦的’,我点点头,后来奶奶又说到‘吃过晚饭了吗?’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就酸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乘坐公交一般是出于两个方面的选择,在公交和地铁的时间成本相差不大且无需赶时间、不晕车、线路畅通不堵车等的情况下,会选择坐公交;或者是在下班后的晚上,搭乘公交车,通过看看着窗外的夜景,晃晃悠悠地到家,去感受与白天打仗一般快节奏相反的生活,洗净自己的疲惫的心灵和身体。


三、面对未知,接受发生


从整体上来看,公交和地铁有各自的优劣势。在价格、优惠机制、时长、速度、确定性、风险因素、舒适度、站台标识等等都有着差别。而在不同的人群做选择时,则会根据这些客观的标准来结合自己的本体反应,去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当下的选择。虽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选了公交之后发现刚好错过前一班,又要等很久;选了地铁之后车厢内挤到爆炸,呼吸不到新鲜空气;选了公交之后遇上了堵车;选了地铁之后挤不进去……


“今天拎挺多东西回家,想着不坐公交去地铁站了,斥巨资打的,结果遇到了正在重建的地铁口,最后还是拎着大包小包绕了好一段路进站,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放过我?”


“还是不要生病,上次是地铁下不来,这回是公交上不去。”


“在刚刚回家的时候陷入了‘坐公交回家可以顺路吃牛舌饼和坐地铁回家可以顺路吃泡芙小蛋糕的纠结中’。”


其实,无论怎么选,我们都会遇到自己未曾想到过的状况,不论是选择一种出行方式或是一种生活状态,都是一样的,总是有着未知要我们去面对,也总是有着意外要我们去接着,与其骂骂咧咧气鼓鼓,不如嘻嘻哈哈乐盈盈地去接受,好的坏的咱都接着。


“塞翁失马记心间,永远不会长结节!”


“今天提前十分钟下班,刚好错过了直达的公交车,又不想坐地铁,于是等了二十分钟公交,有点不开心,想着当时要是直接坐地铁是不是现在就到家了,又想到我本来就是为了能吹到公交车上的风才选择坐公交,一开始我要是为了能早点到家的话,就应该选择地铁,为什么要不开心呢,因为公交没有按时到站吗,还是因为自己没能掌控所有事情。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能坐上这班公交就应该开心了,因为坐公交这件事本来就是开心的,不应该被其他因素干扰。”


“坏消息:又一次火急火燎地用跑八百米的速度赶公交,但还是没赶上;好消息:准备去坐地铁的时候再看了一眼,发现后面还有一辆公交,顺利赶上,且因为前面一辆刚走我仿佛包车了。”


“今天真正体验了一把‘决战西二旗’,快到西二旗地铁站的时候遇上晚高峰,路上开始堵车,大家纷纷从公交车上下来,步行去地铁站,话说这场景还是头一次见呢,一路乐呵的跟着人群吹着风看着夜景,真有意思。”


我又想起坐在站台边等公交车的时候,坐在车上的爷爷奶奶大声地说着自己坐几号线,在哪个站上的车,出去旅游行李带多了,下次要少带一点的时候……我则坐在窗边,静静地听着人讲话,慢慢地看着城微笑。


原来路边的汤粉店依然热闹着……


(注:文章的公交指公交汽电车,为了方便简称为公交。)


四、附:公交车和地铁的发展历程


1. 公交


世界上的第一辆公交车于1827年出现在巴黎,一家浴室的老板用一种马拉的长长箱子,来接送顾客。


1831年,英国人沃尔特·汉考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装有蒸汽发动机的可载客10人的公交车,在伦敦到特拉福之间试运营;之后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制造出汽油发动机的公交车。


1910年后美国开辟多条长途公交车路线来连接没有铁路的比较偏远的地区。


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于1908年3月5日行驶6.04公里,从静安寺开到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1922年8月1日,上海租界市内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通车,由公利汽车公司经营。


1950年6月,上海市公共交通修造厂首次自行设计的1000型无轨电车试制成功。


1990年04月30日,国内第一条隧道无轨电车线路隧道五线(淡水路-梅园新村)通车。全市无轨电车线路达到22条。


1996年07月23日,上海第一辆空调公交车出现在46路公交线上。


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同时建成通车,这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2. 地铁


1863年,世界上首条地铁在伦敦开通,名字叫“伦敦大都会铁路”,为解决马车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地铁车厢和现在不同,没有顶棚,照明只能用煤油灯,条件非常简陋,但地铁还是以其便利性受到了伦敦市民欢迎,开通第一天就有4万人次乘坐。


1890年,世界上第一条电力驱动的地下铁路也在伦敦首开。


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来。”


1965年7月1日上午9时,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京西玉泉路西侧的两棵白果树下举行。


1969年10月1日,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401线建成通车,实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史零的突破。


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始试运营,运营区段为立新站(现名公主坟站)至北京站,共10座车站,全长10.7千米,接待参观群众,单程票价为1毛钱。


1981年9月1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经国家批准正式验收,全长27.6千米,共19座车站,试运营10年之后,北京地铁正式对外开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赵颖(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编辑:秉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