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娴巅峰时退圈,刘德华滴水不漏,他们为何都是对的?
2023-11-22 22:22

陈慧娴巅峰时退圈,刘德华滴水不漏,他们为何都是对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陈慧娴和刘德华两位艺人选择退圈的原因。陈慧娴被认为是港乐黄金时代最经典的女声之一,她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选择了退圈,前往海外留学。刘德华则是一位勤奋自律的完美艺人,一直在努力奋斗并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文章指出,两位艺人的选择都是对的,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底气,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 陈慧娴和刘德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艺人,他们在事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陈慧娴选择退圈去留学,但她的音乐作品依然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 刘德华以勤奋自律和高情商著称,他的成功来自于不断努力和努力奋斗的态度。

前几天TVB台庆,有两位老前辈亮相:作为第十期无线艺员训练班毕业生的刘德华隔空祝贺,特别嘉宾陈慧娴则领唱经典之作《跳舞街》。


这真是两位太具代表性的艺人。不管你是否喜欢刘德华,都不能否认他的努力。他被许多人视为完美艺人,勤奋自律,面对工作兢兢业业十分听话,向以高情商著称,待人处世八面玲珑,无论面对老板、同行还是粉丝,都能做到和和气气滴水不漏。陈慧娴则是港乐黄金时代最经典的女声之一,真正的天籁之声。但她在许多人眼中又是一个任性的歌手,在最辉煌的时期固执选择退圈,前往海外留学,因此有了“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之说。


可是,陈慧娴真的把牌打烂了吗?


当年的陈慧娴,一出道就拿下1984年十大中文金曲最佳新人奖,起点超越了大多数同行。1986年加入宝丽金后,《跳舞街》红极一时。此后,便是《傻女》和《人生何处不相逢》。


1989年,陈慧娴推出巅峰的《永远是你的朋友》专辑,主打歌《千千阙歌》传唱至今,《夜机》等也是名作。这张专辑大卖38万张,是当年港乐销量之冠。


此时的陈慧娴,不但有着清亮歌声,隐然可以与梅艳芳分庭抗礼。加上高颜值,让她在唱片公司眼中的商业价值更高,这位宝丽金一姐能够获得的巨大资源,是所有其他女歌手都会艳羡的。但就在这时,陈慧娴选择告别歌坛,前往国外留学。


无论是唱片公司的挽留、媒体的惋惜、粉丝的哀求,都没能让陈慧娴回心转意,而是毅然退圈。


陈慧娴的魔力有多大?即使离开两年后,她利用暑假时间玩票般录制的专辑《归来吧》仍然引发轰动,贡献了《飘雪》《红茶馆》这样的经典之作。但娱乐圈确实不等人,当她在1995年正式重返歌坛时,已经变了一个世界。


许多人都说,陈慧娴吃亏在大小姐脾气,而且太宅太自我太不喜欢圈子文化太不爱应酬。还有许多人又搬出“吃苦大法”,认为她不像那些底层出身的明星能吃苦,毕竟她出身香港中产家庭,从小衣食无忧备受宠爱,完全是个小公主。如果她能像刘德华那样努力勤奋、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会有更高的成就


但这些说法都是典型的马后炮,而且忽视了人与人的差异。在歌唱事业上,陈慧娴仅用几年时间就攀上顶峰,速度之快、全程之顺利堪称前所未有,成就超越了绝大多数同行的一辈子。


总有人认为她抛下事业去留学是错误选择,可却忽视了一点:有几个人有能力有底气说退就退?


前几年,TVB也有一位类似退圈的女星——朱千雪。从竞选港姐开始,笑容极具亲和力的她就备受香港观众宠爱,拍剧也直接跳过跑龙套阶段,一上来就是女二女三。观众对她的宠爱,已经到了即使开始时演技不行仍然不会被反感的程度。到了《EU超时任务》时,她已经是未来一线花旦的绝对人选。形象好、亲和力强、无绯闻、演技一直在进步,TVB肯定会把资源给她。但就在这时候,朱千雪选择离开,决定回学校读书,毕业后做起了律师。即使粉丝千呼万唤,她也没有再回来。


从陈慧娴到朱千雪,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都是中产家庭出身、自己有主见、不愿意被摆布的现代女性。她们有这种成长环境和底气,留在圈内继续红下去,或是退圈选择自己生活,对于她们来说其实没有对错,因为怎么选择都是对的,怎么做都有退路,她们有选择权。


刘德华确实是完美艺人,八面玲珑情商高,听话懂事又努力,这当然是他的长处,但他不这样能行吗?底层出身,没读过什么书,小小年纪就做学徒做店员,进了娱乐圈终于看到人生希望。可以说,除了听话和努力,他没有任何倚仗。


所以,刘德华永远不会走陈慧娴的人生道路,陈慧娴也不可能走刘德华的人生路。刘德华的八面玲珑、高情商、会做人,可能是陈慧娴一辈子都不可能学会的,但陈慧娴的果断、主见、洒脱和底气,同样是刘德华在奋斗期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拥有的。


人和人存在着巨大差异,忽视各自成长环境、知识结构和底气,去将人生模式与性格定义为一个标准,是一种极端思维。但在中国社会,你会发现极端化和标签化思维无处不在,光一个“能吃苦”的评价标准,就被许多人当成标杆,甚至到了极度偏执的地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这种抹杀个体差异的极端思维。比如许多中国家庭都特别重视孩子的“精明”,视之为成熟的一部分,而且这种“精明”往往被他们歪曲为“会不会钻空子”“有没有心眼”,本质上其实是匮乏时代的底层式精明。


或者在这个社会环境下,这是一种“正确”的要求,但拿来套用在正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强人所难。因为一个不缺吃穿也不缺爱的孩子,他更可能相信的是文明的力量,而不是偷鸡摸狗钻空子的便利。很多人嘲笑法国德国有很多傻白甜,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从小习惯了爱,物质上不匮乏,人自然就会傻白甜,不可能要求他们有那种底层式的“精明”。但反过来说,要求一个底层出身的孩子必须要“单纯”,他很可能无法经受周边环境带来的风雨。


很多人因为逻辑缺失,动不动就把“独生子女自私,要是多个兄弟姐妹就不会这样”挂在嘴边,但见到孩子吃饭慢,就会来一句“如果多一个孩子跟他抢,看他还会不会这样”。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两种说法其实是自相矛盾的。


其实在现实中恰恰相反,从小生活无忧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自私,因为从小没人跟他争,反而会有豁达的一面,西欧的傻白甜就是典型例子。相反,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人,反而常常会有极度自私的一面,因为他如果处处礼让,自己可能早已饿死。


所以,巅峰时退圈的陈慧娴,看似不珍惜,实则是因为她有太大的选择空间。而兢兢业业的刘德华,唯有这一条路改变命运。在他们各自的人生中,这样的选择都是对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