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平安财报解读: “科技”含量增长, 内力提升效率,外力渗透场景
推广2018-03-22 17:12

2017年平安财报解读: “科技”含量增长, 内力提升效率,外力渗透场景

已达“而立之年”的中国平安(SH:601318),早已从保险、证券、银行衍生为集结科技、健康、车、房等多元化业务集团。但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对平安的认知标签依旧是“金融”。

 

直至2012年,“三马”(马明哲、马化腾、马云)联手成立“众安保险”时,才让人察觉到平安开始扑入科技圈的势头。事实上,早在7年前,平安陆金所就已上线,此后伴随FinTech(金融科技)风口刮来、又陆续上线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平安壹钱包等,作为传统金融企业,平安集团以一种现有服务提供商及新兴金融科技开拓者的双重身份主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而在互联网企业当道的金融科技领域,这套“金融+科技”双轨战略的打法究竟打造得如何,平安刚刚公布的2017年业绩报告即是最为直观的反馈:

 

  • 实现净利润999.78亿元,同比增长38.2%;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 890.88亿元,同比增长42.8%;

  • 新业务价值673.57亿,同比增长32.6%;

  • 全年净资产收益率(ROE)达20.7%;

  •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全年内含价值营运回报率(ROEV)为35.5%;

  • 全年每股派息1.5元,同比增长100%。


“金融+科技”双轨战略,已露尖尖角


2017年,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确定了“金融+科技“驱动平安未来10年发展的战略,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五大核心技术,在金融、健康医疗、房产、汽车等多场景中深度运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理财有陆金所、支付有壹钱包、医疗入口有平安好医生等,这些新兴业务很好地构成了外围的攻防战线,进可攻城略地,退则保护核心业务。

 

本文不以保险、银行、信托、证券等平安的主营金融业务来解读其财报,而是从“科技”的视角来窥视平安的未来价值——平安2017年财报里披露的“科技成果”:

 

1)孵化出的四家“独角兽”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陆金所,2017年财富管理交易规模2.1万亿,同比增长37.9%;注册用户3383万,同比增长19.2%。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1.9亿,Per-IPO完成4亿美金融资,投后估值54亿美金,比上年30亿美金估值上涨了近一倍。

 

另两家"独角兽"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均完成首次融资,分别成功集资11.5亿美元和6.5亿美元,两家公司的投后估值分别达到88亿美元和74亿美元。

 

2)平安的科技含金量提升


可以通过两张表里的指标看出:



金融+科技给母公司平安创造了146.21亿的净利润,占比达到了16.4%,超过了银行业务,同比增幅达到了136.3%。



金融+科技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41.2%,差不多是财产险与信托业务的两倍、银行的四倍。


3)技术专利数量成果在增加



2017年平安的专利累计申请数高达3,030项,较年初增长262%,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多个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团队规模已有22000多人。


科技对平安的“内力”价值与“外力”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改革开放的时的至理名言如何在平安多元化业务发展中体现?我把它归纳在两个方向:其一向内使力,即辅助、提升平安的保险、银行、信托、证券等主营金融业务发展;其二向外使力,即垂直平台业务,依托互联网放大边界,与健康医疗、房、车等业务延展。


“内力”三功效

 

结合2017年平安业绩报告,我又将其归纳在三个方面——

 

1)互联网的渠道互通,多边效应

 

从2011年开始,平安发力陆金所、平安好医生、平安好房、壹钱包、金融壹账通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并在规模与用户数方面显著增长。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平安互联网用户规模达4.36亿(含收购的汽车之家)

 

这里划下重点:2017年,整个平安集团超过40.4%的新增客户来自于集团互联网用户。去年,新增客户中包括1872万互联网用户。拿其中的证券业务来说,去年互联网经纪客户数超过1300人,同步增长28.9%。

 

2)科技对产品创新、业务运营的效率提升显著



平安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脸谱/声纹/微表情)、云、区块链等技术,运营到金融业务中渠道管理、客户经营、客户服务、风险管控等环节, 达到强化风控、改善体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从过去的“资本盈利”模式中,挖掘“科技盈利”空间。

 

3)用科技放大“安全边际”

 

站在客户的角度,是资产存储的账户安全不受黑客攻击或盗取,同时客户有资产升值需求,平安作为平台方在资产管理业务中,借助智能顾投的能力服务客户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在车险业务中,“骗保”是常态情况下,如何借助科技进行智能反漏查、智能反欺诈、风险筛查也是重心方向。当然,最直观的是用科技降低银行坏账风险,2017年平安银行的坏账率为1.7%,较上一年降低了0.04%。


“外力”场景渗透



平安的“科技”布局的金融主业不用赘述外,选择的其他几个垂直行业都是“大蛋糕”,2016年医疗健康是4.6万亿的市场,随着中国老龄化进一步加深,2020年预计会到7.4万亿;整个汽车生态圈,到2020年预计会是10万亿的市场;而房地产市场保守也是20万亿的GMV。

 

“孵化+收购”会是平安未来深化线下场景,线上交易平台化的两条路径,依托其过亿用户基数,千万级企业客户,切入医疗健康、房产、汽车场景后,平安还是会放大其“金融”的杠杆获利,科技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枢纽。


从“科技”视角,预估平安未来价值,几年内可与BAT比肩?



大家都看到了,过去一年平安的股价翻了一倍,与茅台一道成为财经圈讨论的焦点。简单复盘,一方面是平安过去几年的股价一直处于被低估状态,市盈率在8倍以下,市净率也就1倍上下;另一方面2017年保险核心业务迎来“春天”, 每股利润、ROA、资产等等都持续接近30%增长,加上“科技”的成果阶段性显现。


1)科技溢价空间远大于银行、保险

 

银行业务属于资本存耗型业务,如果仅是利息差来创造利润,是很难支撑规模化扩张的。2017年,平安银行业务给母公司创造了134.49亿,仅增长了2.6%。同样,英国《银行家》公布的2017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显示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均有所下滑。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银行业一度受到重创,虽然现在已经回暖,但汇丰CEO欧智华说,“现在银行有10%ROE已经不错了”。去年,工商银行股价也翻了一倍,但当前也就7.6倍市盈率。而当前平安15倍的市盈率,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保险支撑的估值,参考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寿21倍、新华保险19倍市盈率,平安估值也是偏低的。

 

基于“科技”对平安已经有16%的净利润贡献率,未来10年内提升到40%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对平安的估值,应该由“金融+科技”对应的贡献率来综合估值,显然平安未来有很大部分科技溢价

 

2)平安的科技业务盈利基础良好

 

昨天,在平安的业绩公告会上,首席运行官兼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将平安科技板块的十几家公司分为四个成长阶段:第一阶段,建平台;第二阶段,聚集流量;第三阶段,提升收入;第四阶段才是盈利。每个公司根据业务差异、模式差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

 

但从平安披露的财报来看,科技板块中的四家“独角兽”中有两家已经盈利,给母公司创造了30多亿的净利润,“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广泛之后,等到进入第四阶段,必将给平安创造可观的科技利润

 

两会期间,阿里官方表示,“只要政策允许,最快今年6月阿里回国内A股上市。“网易、京东、百度也异口同声,表达了回归A股的愿望。如若成真,平安有机会与BAT在同一水平线的资本市场赛马了。不看市值,看科技实力,你认为平安能在几年内与BAT比肩呢?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