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氢能热:成立投资基金、频会地方政府、共竞优质标的
2023-12-02 17:33

央企氢能热:成立投资基金、频会地方政府、共竞优质标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王雅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央企氢能热正在升温,越来越多的央企布局氢能产业,包括投资基金、频繁与地方政府会面,共同竞争优质标的。

• 💰 央企积极寻求融资,收到多家央企和地方政府递来的橄榄枝

• 🔎 央企布局氢能产业的方式多样,包括购买海外技术、收购民营氢能公司等

• 🚀 地方政府与央企合作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丰厚的优惠条件

最近一段时间,一家正在寻求融资的民营氢能上市公司接到了数家企业递来的橄榄枝,无一例外,报价公司均为央企或央企子公司,其中还包括几家央企的三级、四级公司。另一家央企也正计划成立一支基金,专门用来投资亏损严重但技术优质的氢能企业。


2020年开启的央企氢能热在2023年进一步升温。


一家央企氢能板块负责人宗纬(化名)说,今年年初,公司曾经做过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布局了氢能板块,到现在,则有超过一半的央企布局了氢能板块。


传统能源产业聚集着多家大型央企,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布局氢能赛道也是一部分国央企的“刚需”。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尹涌总结了央企布局氢能赛道的不同类型,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彻底转型、转换赛道的央企即是一类。尹涌曾在能源央企氢能设备材料板块任负责人,并一直与相关央国企合作。


2019年,当氢能产业首次出现于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嗅觉灵敏的国央企开始关注氢能领域。一家新能源企业央企人士表示,氢能的能源热效和产业前景远超过风能等新能源,据此,该企业集团于2020年将氢能布局提上实质性日程。


部分央企选择了更为灵活的方式,比如购买海外技术或聘请海外技术人员,快速形成技术团队,试点部分产品;再比如收购或投资小型的民营氢能公司,成立氢能公司平台等。此外,与地方政府的“央地合作”也是央企布局氢能的一条路径。


在地方政府、央企和市场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氢能公司标的价格也不断上涨。多位央企氢能板块人士均对记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氢能产业的投资并购中,技术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市场上真正有技术的标的仍是少数。


针对目前的央企氢能热,尹涌认为部分央企并没有想清楚为何要布局氢能产业以及该如何布局氢能产业 ,“甚至有一些主业非能源业务的央企,也在贸然想一步跨到氢能产业领域里。”


尹涌建议央企入局前需要想清楚一些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做?是不是真的看好?容错机制是否完善?整个战略实施方案分几年走?将来要干什么?每年投入多少?人员和技术储备如何规划?这些全部要一一盘算清楚。


一、涌入新赛道


11月30日,宗纬又接待了一家央企的同行,交流的主题围绕氢能产业链布局展开。他粗略估计自己接待过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人士数量已经达到几十位。


根据他所在央企的统计,半年前,已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央企涉及氢能业务,但是现在,这一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半。从战略到市场拓展,越来越多的央企加入氢能领域的角逐中。


不完全统计,电力、煤炭、电气、石油化工、航天科技、船舶制造等行业的央企超九成开展了氢能业务的研发和生产。在地方国企中,也有大量企业进入氢能领域,在各地开发氢能项目。


宗纬认为自己所在的央企进入氢能赛道,首先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其次则是市场的选择。另一家曾布局地产业务的央企,由于其传统业务按政策要求要逐步退出,也正在调研氢能市场,想转换赛道,跻身氢能领域分一杯羹。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是加入该赛道的央企之一,中广核早已将氢能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1月30日晚,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新能源”)副总经理丁业良对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近期,中广核宁夏宁东制氢项目已经顺利开工,该项目为中广核集团首个氢能商业化项目,旨在为后续规模化氢能项目提供工程实证(涵盖“光伏-制氢-储氢-输氢-加氢”全产业链环节,新能源建设规模1.76万千瓦,配置2400标方每小时制氢站),该项目预计于2024年年中全面投产。


同时,中广核也在多个省份布局氢能多场景应用项目,其中,宁夏灵武100万千瓦光伏离网制氢项目(列入国家第三批大基地)、哈密100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首期60万千瓦)已获取建设指标,重点谋划的内蒙古赤峰300万千瓦风光制氢制甲醇项目,预期将于2024年完成前期工作。


二、抄底氢能源


2022年,中广核发起设立一支专项基金,投资集团孵化的氢液化初创型公司。中广核资本党委委员、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李益翔透露,该企业正准备发起第二支氢能主题基金。


他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中广核资本将作为集团发展氢能产业的孵化器,通过基金或者直投的方式,对掌握核心技术、材料、装备的企业,展开参股或者控股。以此为路径之一,最终在技术、装备、材料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协助集团实现氢能产业方向上的延伸拓展。


李益翔表示,中广核资本首先聚焦液氢研发,基于自身的核心技术,去探索新的产业方向。“我们用资本的力量,构建核心竞争优势、掌控核心技术。这样,产业未来才有机会从技术制高点上切入,而不仅仅是扮演投资运营商的角色。”


李益翔最感兴趣的是拥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其次,他还会观察企业创始人特质:是否真的心在产业上,想把氢能产业脚踏实地做起来。在此基础上,如果该企业管理规范、财务表现好,更是锦上添花。


宗纬所在的企业,也正打算设立一支基金,专门用来投资面临资金困境、但技术优质的民营企业。他说,其中一些企业如果没有其他板块来填补氢能板块的亏损,可能很快会消亡。“这些企业虽然做得不大,但也是整个产业链细分领域中做得比较好的企业。”


他认为央企的投资,能够帮助产业链企业渡过难关,也增强了产业链的能力。


国资的热情让氢能一级市场加温。一家寻求股权合作的头部氢能民企,接连收到了好几家央企的报价。


尹涌说,从市场的情况来看,一级市场比二级市场热闹得多,有央企在争夺收购优质标的,因为真正具备优秀技术含量的标的仍是市面上的稀缺品。


三、中石化样本


尹涌将目前布局氢能的国央企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彻底转型、转换赛道的央企;第二类是取经海外技术人员,快速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先做出产品,再拓展应用场景,往上下游延伸,着眼未来布局的央企;第三类是收购自己认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小型民营公司,并成立氢能公司平台,但整体战略目标不那么清晰的央企。


中石化是央企布局氢能产业的一个样本。


11月28日,中石化新能源办相关负责人回忆起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自己思考的首要议题,便是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寻求转型突破路径。


该负责人表示,当时首先敲定的路径是新能源肯定要做,因为不做绿色低碳转型,未来将难以为继。


在中石化作出该转型决定前,每年用氢量就已经达到400万吨,在氢的制备、储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上述负责人表示:“氢在使用过程中,不排二氧化碳,也没有任何杂质,反应以后只生成水、能量。在双碳背景下,经过我们的评估,氢能未来将成为现有能源的有益补充。”


在产业链中,中石化给自己划定的坐标与定位是“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2021年中期业绩会上,新任董事长马永生公开了中石化氢能战略“三板斧”,也是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的思路:一是规划建设加氢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规划制氢产量超百万吨;三是聚焦氢能交通领域和绿氢炼化。


其中,在氢能交通领域,要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氢气制备、储运及加注网络;在绿氢炼化领域,要促进炼化企业转型脱碳,实现炼化行业绿氢利用规模全国最大。


尹涌认为,中石化的氢能发展战略非常清晰,从一开始就是全产业链布局,虽然同期也有其他央企号称全产业链布局,但像中石化这样占据整条氢产业链上、中、下三个点的央企,寥寥无几。


尹涌表示,中石化能调动巨量资源来布局氢能产业,目前也只有他们有条件这样操作。


上述新能源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石化将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规划到2025年,建成加氢能力12万吨/年左右,在现有炼化、煤化工制氢基础上,发展可再生电力制氢,进一步扩大清洁绿色氢气生产利用规模,重点抓好绿电制绿氢重大示范项目布局建设,逐步在炼化领域替代化石原料制氢,推动工业领域脱碳。


四、央地合作


来自南方某地政府的“拜访队”涌入了一家氢能央企的办公室,开门见山:“我们出20个亿元,去我们那落地氢能项目吧”。这支队伍由当地发改、经信、招商多个部门组成,从对氢能行业的认知,到市场前景的预判,再到产业链生态圈的构建,他们做足功课,侃侃而谈。


地方政府对能也抱有高度的热情,与央企一拍即合。


上述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人士给氢能央企开出了丰厚的优惠条件,无论是前期研发,还是生产投入,都由该地方政府兜底。只有一个要求,那便是“把产业留下来,把央企做氢能的人才留下来”,他们想等未来氢能产业起来后,吸引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当地。


另一位华东地区地方政府人士也不甘落后,拜访了同一家氢能央企,该人士亮出了沿海城市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向央企描绘了未来的市场场景。


煤炭资源丰富的西部某地区,向相关央企展示着自己的风光电资源,该地区地方政府人士表示,通过这些风光电资源,可以推动绿色制氢产业发展。此外,当地还有广泛的交通用车需求,意味着巨大的氢能利用市场 。


丁业良认为,氢能项目的布局要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重构(低碳转型)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广核新能源公司正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


他表示,在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区,既拥有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也汇聚了大量的高碳排放企业,例如炼化企业、化工企业和钢铁企业等,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应用为这些高碳排放企业提供了低碳解决方案。


五、进退之间


尽管赛道很热,但氢能产业的普遍亏损让其中的企业,特别是国央企面临着进退之难。


宗纬说:“我们现在每年亏四、五亿元左右”。面对亏损,宗纬所在的母集团给出了很大支持。从数据上看,这些亏损对整个集团的利润收入并没有太大影响,集团有能力和底气支持其发展。


尽管如此,宗纬所在的母集团一名高管说:“我也挺发愁的,到底怎么让他们(宗纬所在的氢能央企)可持续?我特别担心,毕竟竞争太激烈了。”


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上述母集团高管表示,最近集团也在天天研究,究竟要不要向全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另一家能源央企则把亏损的氢能企业装进了另一家子企业旗下。


国央企有着特殊的监管体系,普遍面临着减亏、扭亏、零亏损的政策要求,这也给包括宗纬在内氢能央企人士,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


此外,所有接受采访的央企,都提到了“容错机制”。


李益翔希望在企业内部可以形成更完善的容错机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宗纬则表示,目前国央企发展氢能在政策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风险,主要风险集中在技术上和市场环境上,在这种情势下,也需要更宽容的容错机制,给企业提供支持。


尹涌也认为,现在国央企容错机制仍有较大调整空间,考核追责的压力较大,此外不同的央企,容错弹性也不一样。


此外,针对产业上的挑战和难处,丁业良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政策支持方面,希望政府加大对绿氢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规划层面细化对绿氢相关支持的表述,同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例如税收优惠、补贴等;二是技术研发合作方面,希望与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开展制氢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方面,希望政府加大对制氢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用地、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宗纬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王雅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