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的区变少了,可深圳的区为何越来越多?
2018-05-30 10:35

北上广的区变少了,可深圳的区为何越来越多?

虎嗅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


深圳的行政区划又有新调整,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光明新区升格为光明区,深圳的行政区数量从原来的8个变成现在的9个。有分析认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细则发布前夕,国家给予深圳的礼包之一。


光明新区与光明区,只有一字之别,内涵却有很大差异。前者是功能区,后者是行政区。在此之前,光明新区在民政管理上属于宝安区,但在经济管理上又脱离了宝安区,由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直接管理。变成光明区之后,就终于和宝安区平起平坐了。


就影响面来说,光明设区,对当地产业经济的带动是有限的,因为光明原本就已经是市政府直接管理的经济功能区,真正利好的应该是当地科教文卫等公共资源的配备。设区之前,光明的治理目标比较单一,主要围绕着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来展开;设区之后,当地的教育、医疗、文化就得像行政区看齐了,这对当地楼市来说是一个利好。


对这个问题,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随着龙华新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纷纷变身行政区之后,深圳在行政区划上似乎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模式。


近几年,北上广等大城市也纷纷在行政区划上做出了调整,例如北京东西城的扩容,上海静安与闸北的合并,广州萝岗与黄埔的合并。很明显,北上广在区划调整上做的是减法,调整后行政区变少,而深圳做的是加法,调整后行政区变多了。


调整前的深圳行政区划(光明新区、龙华新区、坪山新区已均设立为区)


那么,行政区到底还是做加法好,还是做减法好?


各有利弊。


做减法,可以说是并区减政、降低行政成本,打破行政边界,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弊端是不利于精细化管理。


做加法呢,也可以说是缩短管理链条、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城市的扁平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弊端是不利于统一规划。


如果城市治理的主导目标是社会管理,我认为做加法是对的。国际上精细化管理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比如中国香港、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在区划设置的数量上都是比较多的。


香港面积大约是1104平方公里,但划分了18个治理区;东京都面积大约2188平方公里,其中仅东京都区部就设立了23个区,多摩地区则设立了26个市;行政意义上的巴黎(小巴黎)只有大约105平方公里,但划分了20个区。跟这些城市相比,中国城市的行政区数量还是太少了。


但在中国,城市治理的目标不可能仅仅是社会管理,还有经营城市的考虑,这一点更为重要,一个城市如果不好好经营,财政收入、卖地收入就上不去,哪里来钱修地铁、建机场、补贴民生?


比如广州萝岗与黄埔的合并,可能就有这方面的考虑,黄埔是个老工业区,人口密度大,生活配套成熟,但没多少空地,也没什么好税源。萝岗是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地、有产、有钱,但是人气不足,科教文卫的配备差,把这两个区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上海静安与闸北的合并,其实也有着相似的逻辑,静安是老CBD,品牌效应强,但是没地。闸北相对落后,但是有地,发展空间大,二者联合之后,也是优势互补,化学反应强烈,闸北的地价很快就上来了。


再比如,龙华、坪山、光明设区,除了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背后当然也有合理的城市运营的考量,毕竟这三个功能区原本的实力都很强。其对深圳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将其单独设区,也有利于它们继续做大做强。


另外,我有一个观察,一个行政区的发展水平和它的面积成反比,面积越小的区,发展水平越高,面积越大的区,发展水平越低。


比如广州越秀区大约30平方公里,上海黄浦区大约20平方公里,合并前的上海静安区和北京东西城,面积也都很小,但其经济总量,比那些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的地级市还要大。相比而言,很多超级超级大的国家新区,面积几千平方公里,但其经济总量可能不如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中心区。


所以,深圳的区之所以越设越多,也与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深圳以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两万多亿的GDP,地均经济密度远超同类大城市,随便划出一块几十公里的区域,都抵得上一个地级市甚至一个省的经济总量。而管理这些超级区域的往往只是一个街道办,所谓“小马拉大车”,在深圳的城市管理体系中就特别明显。


随着人口与产业进一步向大城市聚集,一、二线城市的地均经济密度会越来越高,“小马拉大车”可能会成为中国大城市的一个普遍现象。到时候,行政区的设立可能会进一步精细化。这方面,深圳可能又走在了前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