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秀恩爱”到底会不会“分得快”?
2018-07-04 10:54

网上“秀恩爱”到底会不会“分得快”?

本文来自腾讯研究院旗下的社科类研究平台:S-Tech,微信号:S-Tech1014,作者:ST轻内容创作人高洪尧,编辑:沈从余、张楚婕。


从“余生请多指教”到“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xxx”,朋友圈的秀恩爱模板各种各样,在诸如情人节的重要节日里,秀唇印晒钻戒的恩爱大戏轮番上演,让单身汪们叫苦不迭。


感叹着“别人家的女朋友从没让我失望过”的S君,特别好奇一件事:秀恩爱分得快的“恶毒咒语”,究竟是真的吗?


为此,S君做了一次有理有据的实证研究。在此之前,先来看看,学界对这句话都有什么发现?



观点一:恩爱如戏,越秀越如戏


秀恩爱的学名为公共场所示爱(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向好友展示自己的爱情。

有人认为,秀恩爱可能会让情侣双方更恩爱。


在社交媒体中,人们会将日常生活进行筛选、美化、表演,创造出可见的理想的浪漫关系。这种理想就被公众和自己等同于亲密关系的真实状态(张雯宜,2014)


基于自我验证理论,如果人们有了关于自身的一些想法,那么他们便会努力证明这些观念。所以,在把秀出来的恩爱当作真实状态后,情侣们可能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努力,以提高关系质量,达到秀恩爱的水平。



同时,也有实证研究表明,因为网络是秀恩爱的最佳媒介,故而社交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增加关系满意度和幸福感(Utz & Beukeboom,2011)


例如,秀恩爱会获得一些朋友的祝福、称赞,因而会觉得找到了一个好归宿,进而提高了对这段关系的认同感、幸福感,无疑有利于提高感情的稳定性。


另外,大部分社交媒体上的秀恩爱行为离不开照片展示,可能是两个人的亲密照,也可能是表达爱意的礼物,而拍照会通过增加投入来增强对积极情感的享受(Diehl,Zauberman & Barasch,2016),这也可能有利于维持一段浪漫关系。



观点二:秀恩爱会比,越比越不幸


也有学者认为,秀恩爱可能不利于一段关系的健康发展。


虽然秀恩爱前的拍照会提高情感体验,但当人们已经沉浸于某一活动时,拍照就成效甚微了,甚至会影响对其的记忆、参与度和愉悦度(Tamir,Templeton,Ward & Zaki,2018)



同时,秀恩爱存在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例如,有调查发现,在情人节前后的日子里,情侣更可能分手(McCandless,2010)


在节日氛围的烘托下,很多人(特别是女性)都会通过社交媒体向朋友展示自己收到的惊喜、礼物,但当发现自己在这方面不如别人时,攀比心理引发的强烈不满便会“油然而生”,并把这一切都怪罪于伴侣“不够爱自己”,或“没有能力让自己生活得和别人一样好”,因而分手。


除此之外,秀恩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情侣中只有一人(经常)秀恩爱,可能会让其感觉这是一段不平等的关系,或者对方没有像自己一样,爱的那么深。这些想法都会让人质疑当下的感情,进而可能导致破灭。


观点三:秀分快,来自认知的错觉


当然了,有些人认为“秀恩爱,分得快”纯属虚构,二者不存在任何关系,仅仅是一种认知偏差——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即人们会根据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例如,我们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秀恩爱,知道他们跳出了单身狗大营。一段时间后,发现他感慨爱情、认为再无真爱,我们就知道他分手了。这样的经历有过几次,你我的脑海中便会形成一个想法:秀恩爱,分得快!


但实际上,有很多人经历了恋爱-分手,只是人家没说,所以我们不知道而已。所以,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并不是事实。


从理论上看起来,秀恩爱可能对恋情长短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更可能没有作用。既然无法得出定论,S君本着实证的精神,决定通过数据来证实哪一说法最正确。


实证研究:秀分快到底成立吗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究。


问卷思路与衡量标准:


1) 本问卷将网络秀恩爱定义为:在社交网络(如朋友圈、QQ空间)发布亲密照片、言论。


2)问卷结论“分得快不快”,通过浪漫关系持续的时间来衡量。因此,本文调查的对象均是有过前任的人(其中,如有多位前任,只考虑最近的一位)


3) 除此之外,本文调查了情侣双方各自秀恩爱的频率(1-7点评分),以及在哪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频繁秀恩爱。


4)  最后,通过询问被试及其伴侣秀恩爱的时机(分为面对面相处和分居两地,这两种处境)来探究秀恩爱行为是否会影响彼此见面相处时的体验,以及是否在社交网络上公布了分手信息。


图1:问卷样本的性别分布


参加本次调查的共有192人,几乎都是大学生、未婚。剔除掉回答无效数据44份,最终得到148份数据,回收率为77%。


其中,男生39人,女生109人(如图1)。年龄为17-28岁,平均21.61岁。恋爱时长从1个月-48个月不等,平均13.71个月。


图2:是否秀恩爱


在此次调查中的148名恋爱大学生,有一半在秀恩爱,而另外一半几乎从来都不秀(如图2)。值得一提的是,恩爱的人、对关系比较满意的人,确实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秀恩爱(Saslow,Muise,Impett & Dubin,2013)。但是,不秀恩爱不代表不恩爱,他们也许只是不想把隐私公之于众(刘理利,2016)


图3:秀恩爱频率


在秀恩爱群体中,超过一半(55.9%)的人每个月秀2-3次及以下,其余的人一周秀1-2次及以上(如图3)


图4


同时,他们几乎都是在恋爱的前期和中期(94.81%)秀恩爱,到后期很少有人仍然在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的爱情(如图4),这可能是因为后期时关系已经出现了破裂,再无恩爱可言……


图4包括秀恩爱的时机、是否在网上公布了分手信息。可以看出,彼此面对面在一起时秀恩爱的人,与彼此不在一起时秀恩爱的人在数量上几乎相同。然而,超过一半的人(55%)倾向于不在社交媒体中公布自己的分手信息。


图4


以上都是描述性统计,接下来将进入推论性统计。


本文将几乎从来不秀恩爱的人与秀过恩爱的人分为两个群体:秀恩爱与不秀恩爱,探究秀恩爱是否会影响恋情的长短。


首先,通过卡方检验发现,男女秀恩爱存在显著差异(χ2 =6.28,p=0.012)。具体数据详见表1。然后,t检验发现,秀恩爱群体的浪漫关系持续时间显著高于不秀恩爱群体(t=2.702,p=0.008,ES=0.44)



根据结果,平均来说,秀恩爱人群的恋情时间要比不秀恩爱的人多出5个月(如图5)。进一步,本文将恋情时长作为因变量,将秀恩爱频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关系不显著(p=0.496)。这说明,秀恩爱的频率可能不会影响一段关系的稳定性


图5



随后,本文通过t检验探究了秀恩爱时机是否会影响浪漫关系持续的时间,结果发现:秀恩爱的时机并不会影响恋情的长短(p=0.269)


另外,人们秀恩爱的频率与伴侣秀恩爱的频率显著正相关(r=0.827, p<0.001),这可能说明大多数情侣都会一起秀恩爱。


本文也发现,无论是在前期还是中期秀恩爱,关系的持续时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612)



另外,通过卡方检验,本文发现是否秀恩爱在社交网络公布自己分手的信息具有显著的差异性(χ2 =6.68,p=0.01)。详细数据见表2。

   


具体来说,秀恩爱的人更倾向于在网上公布自己的分手信息。这可能说明,那些经常在网络上展示自我的人,无论是积极的经历(如恋爱),还是消极的经历(如分手),他们都会将其放在社交媒体上,公之于众。这一结果同时验证了前文提到的可得性偏差的存在,即我们更容易发现秀恩爱的人分手了,进而认为“秀恩爱,分得快”。



这次调查中也有一个意外发现:对于秀恩爱的群体而言,年龄越大,恋情持续的时间越长。而不秀恩爱群体,年龄对恋情持续没有影响。


这可能说明,同样是秀恩爱,年纪大的人与年纪小的人出发点不一样。前者可能仅仅在炫耀,或把秀恩爱当作爱情的一种必需品、一种仪式,他们这么做只不过在例行公事。然而后者更加成熟,秀恩爱可能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秀恩爱并不会分得快,相反,秀恩爱有利于维持浪漫关系的稳定发展!


看来,“秀恩爱,分得快”可能仅仅是单身汪内心的呐喊,或者认知偏差,并非事实。


虽然秀恩爱可能对恋情的维持有积极作用,但本文没有发现秀恩爱的频率对其存在影响,因而希望广大情侣也要多多体谅一下单身汪们,尽量避免频繁在社交媒体中展示自己的爱情,减少对他们(S君)的暴击,祝99啊!


参考文献:

1. Saslow, L. R., Muise, A., Impett, E. A., & Dubin, M. (2013). Can you see how happy we are? Facebook imag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 http://edition.cnn.com/2010/TECH/social.media/11/02/facebook.breakups/

3. Utz, S., & Beukeboom, C. J. (2011).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site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Effects on jealousy and relationship happines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6(4), 511-527.

4. Kristin Diehl, Gal Zauberman, & Alixandra Barasch. (2016). How taking photos increases enjoyment of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Tamir, D. I., Templeton, E. M., Ward, A. F., & Zaki, J. (2018). Media usage diminishes memory for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6, 161-168.

6. 刘理利(2016).大学生情侣朋友圈秀恩爱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厦门大学 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7. 张雯宜. (2014). 影像传播与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秀恩爱仪式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复旦大学).


研究局限:首先,本文调查对象均是大学生、未婚,因此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人群;其次,样本量较小,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再次,作者没有考虑到一些可能产生影响的额外变量;最后,在问卷设计上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总而言之,这次的小调查仅供参考,希望能带给大家启发,也期待看到更加成熟和完善的研究~


本文来自腾讯研究院旗下的社科类研究平台:S-Tech,微信号:S-Tech1014,作者:ST轻内容创作人高洪尧,编辑:沈从余、张楚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