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我不是药神》:“程勇”的救世主形象过于神化
2018-07-06 10:50

评《我不是药神》:“程勇”的救世主形象过于神化

虎嗅注:《我不是药神》目前还处于点映阶段,想必有不少人已经去影院看过电影了。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医药行业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医药政策研究者。看完电影后,她翻了几篇刷屏的影评,但觉得并没有看到让自己很认同的说法。于是她决定从观众和职业的角度,来谈谈《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涉及到的医疗体制问题。


作为观众,电影看到一半就开始落泪了,演员的演出、角色的设定、故事原型的改编,都算是成功的,也相信它能收获很好的票。徐峥把一个需要钱救家人性命的商人、一个充满情怀的“救世主”,演得接地气、演得真实。同时,电影的成功在于它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引起大家的共鸣。每个人或亲人都有过看病难、看病贵的经历,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每个人都渴望活着,每个人都不想遭遇疾病的痛苦折磨和看不起病的绝望、无助。


看病吃药是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是时时刻刻存在于生活中的,你逃避不了,最终也还是需要去面对。所以这部电影容易激起大家的同理心,是个能引起社会集体关注、反思,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


首先,主人公“程勇”的救世主形象过于神化。影片中的程勇开始卖“格列宁”的初衷是为了赚钱,现实生活中的陆勇在“代购”的药从Veenat换成Imacy,其中的理由让人怀疑。都是在利益驱使下所做出的行为,而且享受到了利益的好处,又怎能摇身一变成为了“药神”,比医生还高尚?另外,为什么现在医药产品降价,还要遭受老百姓“质量差”的质疑和举报?


其次,是对于现实情况的误解。影片的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纷纷表达对于医药企业暴利的不满,但真的是这样么?之前看到一组数据,可当作参考,不完全准确:


一颗药,成本只要5美分,但为什么要卖500美元?因为那是第二颗,第一颗的成本是50亿美元。


药物研发从来都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的上市,平均要花费12年时间,66.145亿人民币,7000874个小时,6587个实验,423个研究者,最后得到1个药物。


来看一组真实数据:


1997年~2011年全球研发成本TOP50 数据来源:米内网


我不知道这一组数据对大家的触动有多大,但至少告诉大家,其实我们吃的药是对得起这个价格的。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一次研发都是一场赌博,但为了帮助更多患者,输了也值得。”现实的情况的确如这句话所说的那样,若不是医药企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能坚持下来,怎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药上市对抗更复杂的疾病呢?


看到网上有不少评论说“仿制药即使有也是害人,正版药市场被仿制药挤占,久而久之该领域不会出现新药”等等这类无知的话,真的很可笑、很无奈。每个国家有对于专利保护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就是用来鼓励大家创新研究,保护研究成果,将知识产权转化成为商业价值不受侵犯的最重要利器。


每个国家对于药品的专利保护的条款和期限并不相同,这也是为什么仿制药在国内上市速度追赶不上印度等国家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国内制药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与全球制药企业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2017年世界制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Top10 数据来源:米内网


2017年国内制药企业研发投入Top10 数据来源:米内网


最直观的数据说明最直接的问题,研发投入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很难期待国内的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上市速度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国际水平。


最后,这部影片其实也把政府神化了。影片中最后几句看似升华主题的话,大概是能确保过审的一种方法吧。影片最后的几段话没有完全记录下来,就凭借印象说其中几点:



第一,关于格列卫进入医保。


在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时,格列卫才正式取得“国家医保”的身份。虽然在此之前已经陆续有一些省份(主要是医保基金比较充足,医疗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份)将格列卫纳入本省的省级医保目录中或大病谈判药品目录中,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大家都能用得起国内的正版药?


这里就要谈到一个更大的概念——医保。


我们有医保了,看病可以报销,吃药可以省钱,但是要清楚所谓“医保目录”的全称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这就意味着医保其实保障的是一个基础,是你基本的吃药看病做检查的费用,而并不是你想吃什么新药、进口药、保健品也可以报销。一直以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就医方面的矛盾逐渐凸显,有钱人都想随时随地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看病从来不去三甲以外的其他医院。


而没钱的人呢?依然是能自己在家买点药吃绝不会去医院,认为医院花钱如流水。


即使有医保报销,但是报销的前提还是需要患者自付一定比例的,连这小小的一部分自费对于他们来说可能都是负担,那么他们就更不敢随意去医院了。而固有观念又告诉他们,去医院一定要去大医院,造成了大医院的整体“瘫痪”状态,医患关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矛盾。


再说回国家的医保政策。医保减轻基础医疗服务消费,但绝不会保障“高消费”医疗项目。的确有更好的药、更好的仪器检测、更好的营养品,但是对不起,请自费!想想还有那么多依然看不起病的百姓,医保基金是利国利民的社会保障,而不是某一个人或一部分人肆意挥霍的权利。格列卫既然被国家列入医保目录,说明它已经作为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基础药物,是可以更广泛、更有效、更充分地被用于临床治疗。


2017年版国家医保目录增补品种之多,说明国家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够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药品被运用在基本医疗当中,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好了。就像影片中“程勇”说的那句话:“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第二,关于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政府持续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身为一名医药人,很明显感觉到近几年国家对于医药行业的规范性和扶持力度都在加大。从药品生产研发角度来看,近期就有国家对于药品创新鼓励政策的出台(《关于授权国务院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和药品注册分类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规范性文件落地实施(《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等类似的举措,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国家的政策经过仔细推敲和反复论证,肯定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但是政策最终落实的情况还是需要社会、企业、政府多方面配合才能完成。过度神化国家的形象,会使老百姓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最终结果不理想可能会激化更深层的矛盾。


国家政策是好的,上海张江医药谷、武汉光谷等等一系列高新园用更好的福利政策吸引医药人才安家落户。但这些科研人员最终的科研成果,该怎样从知识价值转换成为商业价值,这又是一大问题。诸多政策落实中的困难,也让政策最终结果大打折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关注过,现在药店中许多老牌药品已经渐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新药品。


难道老牌药品就真的没有效果么?并不是,而是因为利润太低,不断降价最终无法继续生产和销售。我自己也了解到一些老牌药品被迫停产停售背后的心酸故事。这些问题从某一方面来讲也是政府导致的,政府希望企业让利受惠于民,当有一天企业无法再承受这样的社会责任时,这个产品也就只能遗憾地和市场说再见了。所以,也希望国家在出台和落实政策时,要考虑到更多方面,使政策“越来越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