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果断拉黑你爸妈
2018-07-21 15:00

不要怕,果断拉黑你爸妈

虎嗅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逃离朋友圈跟逃离北上广一样,被人们挂在嘴边、记在心里。对于朋友圈的感觉从初恋的惊喜、热恋的依赖慢慢的成了现如今的嫌弃,“七年之痒”如期而至,痒的也许是朋友圈的代购;也许是有着一面之缘的所谓“朋友”的小广告;又或者是时不时收到的那个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的点赞链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家(ID:ipress),作者:唐辛子。虎嗅网经授权转载。


引言:本质上,人人都是朋友圈里的Cosplayer(角色扮演者)。现代人不再是单纯的“现实社会人类”,而是游走于“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双栖人类。



1. “朋友圈”里的陌生人:我跟你并不熟


如果你也每天使用微信,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平时联系很少、甚至根本不联系的人,突然从朋友圈跳出来发私信给你,要你给他帮个忙。


我不久前就遇到过一次,有人私信发来一段中文,对我说:“能帮忙翻译一下吗?”大意是要我帮忙将那段中文翻译成日文。我看了看对方的名字,非常陌生,又查了查微信记录,记录显示一年半之前我和这个人互加了微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虽然加了微信,但彼此从未说过话,尽管我努力回忆了半天,也还是记不起我是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情况下跟对方互加了微信的,除了对方在朋友圈里显示的一个用户名昵称,我对这个人一无所知……但这个人待在我的“朋友圈”里,还以朋友的口吻要求我帮他做翻译。估计对方认为:不过就是一段话的翻译,举手之劳而已。



可是,我跟这个人并不熟。何止不熟,完全就是陌生。因为我连对方的真名实姓都不知道。再说,就算是熟人,除非紧急情况,我也并没有必须提供“举手之劳”的义务啊。


还有一次,我的朋友圈里的某位朋友没有事先跟我打招呼,就擅自将我的微信告诉给了另外一个人。原则上,我是不加陌生人微信的,但看到对方在申请加好友的自我介绍里写“我是某某某介绍的”时,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加了对方。因为某某某是我的长辈。


结果对方连个自我介绍也没有,一上来就问:


“你在日本?”

我老老实实地回复:“是的。”

对方再问:“在日本哪里?”

我再老老实实地回复:“大阪。”

于是对方飞快地打出一行字:

“我下月要去日本,想去京都奈良,听XXX说你长住日本,对京都奈良非常熟悉,到时候就麻烦你做导游了。”


这次我无法再回复对方了。因为我都不知道对方是谁,而且我还有工作,家里有读书的孩子要照顾,再说我也没有导游证,怎么能你想来玩我就应该给你导游呢?就因为我住在日本,对日本很熟悉?即使我对日本很熟,但是,我跟你并不熟啊。即使你跟我认识的某位长辈关系不错,但你对我而言,依旧只是个陌生人。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经历,但我相信只要你使用微信,在朋友圈里一定会遇到和我不同但却相近的困惑。除此之外,令人心烦的,还有朋友圈里没有道理的代购、毫无意义的刷屏、无缘无故的广告推送、以及莫名其妙的群发等等,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没有想到过虽然被称为“朋友圈”,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个人的私有领域,而是一个与他人共享的网络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在这个网络公共空间里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但却不可以任性甚至影响他人。换言之,人人都是朋友圈里的Cosplayer,但人人都必须遵循一些公共常识。


2. 本质上,人人都是朋友圈里的Cosplayer(角色扮演者)


Cosplayer中文翻译为“角色扮演者”,主要指动漫人物扮演者。使用服装、道具、饰品、化妆等手段,来扮演动漫、游戏人物角色的行为,则被称为Cosplay,是和制作英语costume play的简称。最早由日本动画家高桥伸之使用于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科幻年会。



有人可能会问:Cosplay作为动漫的一个衍生事物,与网络上的SNS朋友圈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因为Cosplay和网络社交一样,都是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实施并完成一种角色转换。都是一种角色扮演,也即Cosplay。


动漫属于“二次元世界”,也即虚拟世界。而“三次元世界”,则是指我们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Cosplay与网络社交唯一的不同,方向是相反的:Cosplay是将“二次元”的动漫人物下载到“三次元”——也即我们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而SNS的网络交友,则是将现实世界上传至虚拟空间——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进入到虚拟空间的网络社区,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交友模式。


这种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互相切换,需要遵循相应的常识礼仪,才能既扮演好自己,也不妨碍别人。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Cosplayer即角色扮演者,起码必须遵循以下默认的基本礼仪:


1. 不可以长时间占用同一场所摄影,因为你在与他人共享公共空间,要懂得顾及他人;


2. 初次与其他Cosplayer见面,即使通过网络早已熟悉对方,说话也要使用敬语;


3. Cosplay群体中有人批评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也不会恶言相向;


4. Cosplay群体中有自己不喜欢的动漫人物,或自己无法接受的装扮,也不可随口评价,不表现自己的不平不满;


5. Cosplay仅限定于指定场所。必须着日常服装到达指定会场,在指定的更衣室更换服装。Cosplay活动结束之后,重新换回日常装方可离场;


6. 不可长时间占用更衣室。更衣完毕要及时离去,将更衣室留给下一位想要更衣的人;


7. 有人赞美自己的装扮,要记得使用敬语说“谢谢”;


8. 对未经许可的偷拍,要勇敢地大声说“不!”


9. 不在Cosplay群体中与他人发生金钱物质上的往来;


10. 随身携带的道具与行李,要注意避免不可影响他人;


11. 要避免穿戴公务员或特殊职业的Cos服装;


12. 随身携带垃圾袋,离场时将自己的垃圾带回家。


……


一份注明活动范围与时间规定的Cosplay会场地图


每个不同的Cos会场,都会有不同的规定。以上只是随手例举一些Cos时的礼仪常识。参考上面的Cos礼仪,当现实世界的我们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与他人打交道时,也有必要注意与上述Cos礼仪相近的网络社交礼节,才能彼此愉悦地实现“共享”这一目的。例如:


1. 不在朋友圈刷屏,因为你在与他人共享同一网络平台,要懂得顾及他人;


2. 即使现实当中已经熟悉,但刚开始在网络社区接触时,也要注意礼貌用语。因为隔着网络空间打字聊天,跟面对面的语音说话,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3. 即使有人批评自己的观点,也不恶语相向;


4. 遇到自己不赞同也无法接受的观点,也不随便表达不平不满,不信口评价。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不尽相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与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同样重要;


5. 有人给自己留言,要记得回复,哪怕只是一个表达感谢的简单图标;


6. 受人帮助,一定要记得说“谢谢”;


7. 转发别人的发言或图片,一定要事先征求同意,并在转发时注明出处。不要将别人说的话当成自己的,这样很不好;


8. 对未经许可的微信转发或微信截屏,要大声说“不!”;


9. 尽量不要在朋友圈与他人发生金钱物质上的往来;


10. 向第三者推荐朋友的微信号时,一定要事先说明或征求同意,即使你是上司或长辈;


11. 在A群里的聊天内容,仅限于A群,不可随意截屏拷贝到其他群,这是网络社交的基本道德;


12. 不是特别紧急的事,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虽然大家每天在网络相会,同处一个朋友圈,但现实生活中,大家其实并不熟。


……




3. “朋友圈”里的断舍离:不要怕,果断拉黑你爸妈


当然,现在的“朋友圈”里,也有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熟的,例如你爸你妈。


对于“朋友圈”里的陌生人,要做到“断舍离”是很容易的。毕竟对方跟你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利害关系,若感觉对方呆在自己的朋友圈碍眼,简单粗鲁地拉黑对方就OK了。


可对于“朋友圈”里的亲友群,估计很多人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信你现在拉黑你媳妇试试,看你明天还能不能活着出门。当然,你媳妇拉黑你大概是可以的(开个玩笑啦)。



我一直同时使用好几款SNS工具:WeChat(微信)、Facebook、Weibo(微博)、Twitter还有Line。几种SNS工具同时使用之后,我开始发现它们的使用感受很不一样:Facebook、Twitter和Line都令我感觉很轻松。就连微博,使用感觉也比微信好——因为微博上基本都是陌生网友,没有微信这样的“朋友圈”。


我最开始认为是微信这款产品有问题。但后来发现是微信的“朋友圈”构成出了问题。因为我的一些精通汉语的日本友人,都觉得“微信”很轻松,没有日本的Line那么麻烦累人。这样一比较,我想大家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的亲友群都在我的微信朋友圈,日本友人的亲友群都在他们的Line朋友圈——亲友群令我们变得小心翼翼,有所顾忌。


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六年前或更早一点,我刚刚开始使用微信的时候,朋友圈里还只有一些星零的网友。那个时候觉得“微信真好啊!”,与当时鱼目混珠、乌烟瘴气的微博相比,觉得微信就是网络雾霾中一支未经污染的百合。现在仍然记得我第一天登陆微信的时候,一位在日华人前辈快活地招呼我说:


“你看,这儿比微博好多了吧?这儿多清净啊。”


清净的微信像一段美好的芳华岁月。与当时各种言行都裸露于大庭广众的微博相比,微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封闭型朋友圈空间,简直是含羞有若处子,岁月静好得令人着迷。完全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不得不令人夹紧尾巴的各种家长群、同学群、亲友群、家人群……


当你的家人、旧友、老同学、上司,甚至你孩子的老师,全都通过微信找到网络中的你,并挤在你的朋友圈子里时,微信短暂的芳华岁月便一去不返了。即使你精力旺盛过人,恐怕也会有疲于应付的时候。


微信亲友群的出现,令网络交友与现实亲情失去了应有的边界。你的一举一动都暴露于亲情与友爱的关注之中。你可能通过微信获得了超越物理距离的关注,但却也为此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人人都是朋友圈里的Cosplayer,这样的角色扮演,是因为和真实生活保有距离感,才分外自在。或者说,那是你乐于呈现给他人的一面。但现在你再也无法在网络上自由随心地扮演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角色了。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吧,我有一位朋友,大学时留了个光头,被同学取了个外号叫“秃驴”,这位朋友后来到海外留学,又进入一家五百强企业成为公司里的中坚干部。娶妻生女,有车有房,按国内的衡量标准,也算是个成功人士了吧。有一次,这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意气风发正在打高尔夫的照片,在朋友圈一片点赞中,突然冒出一个大学同学来,留言道:“哟!这不是秃驴吗!”


所以,你看,虽然上传一张打高尔夫的照片,想证明自己是成功人士,但在同学心目中,你依旧永远是那个“秃驴”。


当然,这只是个很温和的例子。何况微信朋友圈还有个分类功能可用。但即便如此,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例如有一次我凌晨三点还没睡着,不小心发了个朋友圈,结果第二天被我妈看到了,马上就受到了责问:“怎么那么晚还不睡?”——我当然感觉到了母亲的关爱,但也同时感觉到了母亲的监控。


记得曾读过日媒写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应该给自己的网络朋友圈也进行“断舍离”,即对于那些总想支配你的人、那些过于依赖感的人、那些总是对你出言不逊、不照顾你自尊心的人,不管是上司还是旧友、甚至家人,都应该在网络上与其慢慢拉开距离,并最终实现朋友圈的“断舍离”。


还有一位生活在新西兰的日本冒险家四角大辅,也写过一本畅销书叫《为了自由,20岁必须抛弃的50件事》,书中谈及50件需要抛弃的事情中,甚至包括抛弃人脉、抛弃熟悉、抛弃习惯、抛弃他人的视线。因为“在超越人类界限的超信息化社会和超大量生产经济到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堆满了我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你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懂得判断那些是不需要的,并能果断抛弃。”


畅销书《为了自由,20岁必须抛弃的50件事》


不久前,我的Facebook朋友圈里的一位日本妈妈,就被她的孩子“抛弃”了:她上高中的儿子,在Facebook和Line上都将她拉黑了。看到这位日本妈妈在Facebook诉说此事,我默默地在留言栏点了个赞——当然,在我心里,这个点赞并不是给这位日本妈妈的,而是给拉黑她的那个儿子的。


我想我能理解那位拉黑母亲的高中生的心情。对于现代伴随着网络社区一起成长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现实社会人类”,而是游走于“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双栖人类。而“现实”又与“虚拟”有别,因此儿子会拉黑母亲。如果你觉得我这种说法难懂,那么想想古人所说的“内外有别”,也许就容易理解了。现实与虚拟有别,就是“内外有别”的升华版。


对于现代社会的双栖人类而言,与现实社会相比,虚拟空间或许才是获得精神自由、心灵慰藉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喜爱动漫,加入Cosplay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其实没有任何不好。只要想一想,古人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都可以创造出虚拟世界里的神佛与上帝,就会明白这是一种无可非议的人性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不被干涉的精神空间,去实现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而虚拟世界正好提供了这种实现的可能与自由。


所以,如果你也想在“朋友圈”拉黑你爸妈,那么不要怕,果断拉黑他们吧。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家(ID:ipress),作者:唐辛子。今日出品方:冻鳗组,团队成员:唐辛子、廖伟、胡晓江、叶克飞、丁小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