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出海,风起云涌
2024-01-23 16:11

中餐出海,风起云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qualOcean(ID:EqualOcean2022),作者:黄渊普(EqualOcean创始合伙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餐饮行业在2023年突破五万亿元规模,出海成为餐企的重要机会。中餐出海的成功故事和中国餐饮行业的进步推动了这一趋势,但中餐出海并非平坦之路,需有长期主义的信念和战略思考。

• 🌍 中餐出海是中国餐企的重要机会,已有不少实力餐企开始涉足海外市场。

• 💼 中餐出海需要战略思考,海外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国内,重塑中式餐饮成为趋势。

• 🍽️ 中餐出海有正宗和本地化之争,既可满足华人市场需求,又要考虑当地主流市场的口味和文化差异。

2023年中国餐饮行业的规模突破了五万亿元,听到这个好消息后,我去问了几个做餐饮的朋友,得到的一些反馈是:


很卷,太卷了,同样的一碗小面,去年还能卖30元,现在卖20元;


2023年Q4业绩下滑明显,餐饮行业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


大众点评上的优惠套餐卖不动了,抖音上的更优惠的套餐受欢迎(但不挣钱)


连老乡鸡都上市梦断了,餐饮行业未来几年只能另寻出路。


……


大家的反馈让我略为意外,我知道餐饮一直是一个苦逼的行业、也听说过“干餐饮是中产返贫的捷径”,但不至于全是不好的反馈。另一个干餐饮的朋友赶紧安慰我说:


“也有好消息啊,一些同行在海外的门店是赚到了钱的;中餐出海,是接下来的重要机会…...”


一、中餐出海起大风了


就着朋友的看法,我询问了更多做餐饮的朋友对出海如何看?又超出我预料的是,但凡有些实力的餐饮企业都在做或研究出海,原因很多:


一是中国餐饮出海的成功故事在激励大家,比如蜜雪冰城5年在海外开了超过4000家门店,海底捞旗下的海外业务“特海国际”2023年盈利了。


二是中国餐饮行业经过了充分的激烈竞争,确实有很大提升,比如数字化能力、管理水平、人才、餐饮供应链等都进步明显,还谈不上到了“优势溢出”的阶段,但出海的底气更足了。


三是被动的因素,如餐企在国内短期内无法IPO只能到海外找资本故事,国内太卷赚钱太难,去海外投资拿身份时落地搞餐饮是个受欢迎的方式等,这些也都推动了中餐出海。


如果追溯历史,中餐出海可以从200年前开始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出海谋生最习惯做的就是开餐厅。我所在的机构EqualOcean调研后发现,2018年尤其是2023年开始的新一波中餐出海浪潮,明显不同于之前:


参与者不再是以夫妻店为主体,而是正规军,基本素质和能力有非常明显的提升;既有做海外华人市场的,也有越来越多做当地主流市场的餐企,本地化能力提升明显;品类更多样化、供应链层面也在快速进步。


以中国台湾的鼎泰丰为天花板代表,到海底捞、快乐小羊等先锋,再到西少爷、云海肴、探鱼、太二、大鼓米线、张亮麻辣烫等新势力,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品类、多目标市场的中餐出海大格局。


朋友对我说:老一代餐饮人读过大学的不多,他们受过良好教育的“二代”虽然不愿意在国内接班,但在海外开餐厅还是乐意的。中餐出海,后继有人。


二、中餐出海的战略观


中餐出海,要有战略思考。任何一波浪潮起来的时候,总会有泡沫,这当然也包括目前大热的中餐出海。不少中国餐饮企业,做出海更多是出于无奈,而非主动的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餐出海虽好,但也肯定是强者的游戏,海外不会是弱者的避风港。


我们可以做一些“设想/预测”:一是海外市场的中餐市场规模将保持10%左右的年增速,这高于国内市场;二是类似海底捞分拆“特海国际”单独上市的情况会比较多出现;三是海外市场的中式餐饮将由来自大陆的玩家重塑。


接下来海外中餐市场的增速将高于国内餐饮市场的增速,这是必须要做中餐出海的大逻辑。在国内守存量、去海外搞增量;在国内练“卷功”、去海外施展拳脚;这是中国餐企的合理战略抉择。


在这样的大逻辑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即便是海底捞的“特海国际”,其于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店,到2023年末一共110多家店。在海外开店,规模化非常不易,不能用国内的快心态去做海外市场。


做餐饮出海,必须有长期主义的信念。在国内,几年时间做数百家餐饮门店的案例非常多。中国餐饮出海,“饮”的代表蜜雪冰城可以做到五年开4000家,“餐”尤其是正餐的扩张则会非常慢。别的行业出海,“看五年”就行;而中餐出海,得有“看十年”的自觉。


中餐出海的长期主义信念,只可能来自于老板(一把手)。我在EqualOcean的年会上提了一个类似观点:出海是从0到1的创业,是一把手工程。中餐出海,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餐饮老板,对于自己本人走出去内心非常不自信;对于去搭建支撑出海的组织,餐饮老板普遍没经验。


目前的普遍情况是:餐饮老板找一个负责人,以招揽海外加盟商的方式、以海外华人市场为目标做出海。一个长期在海外开直营餐饮店的朋友说:这种“轻出海”方式,看似快实则慢,埋下的坑不会少。


比如,最近一家“饮”的公司霸王茶姬在新加坡遭遇重大挫折,一夜之间其新加坡门店全部“消失”(改名)了。类似霸王茶姬遇到的问题,之前很多餐饮企业也碰到过,之后还会有更多同行遇到。加盟是快,问题也不少。


三、正宗和本地化之争


是做华人市场还是当地主流人群市场,是开直营还是搞加盟?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中餐出海的后续策略与路径。


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值得拥有正宗的中餐馆。这个市场不小,随着近年各行各业的“新出海浪潮”,又有一批中国人去到全球各地,对于正宗的中餐馆需求很强烈。但需要理解的是:做华人市场,长远来看只是从在国内卷迁移到了在海外各国卷。


“在餐饮这个事情上,中国人/华人群体缺忠诚度,经常换口味换餐厅;另外中国人/华人很挑剔,而且又小气…...”,一个主张做目标市场主流人群的朋友说。


在海外做主流人群市场的话,首先需要忘掉“中餐正统主义”,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人瞧不上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认为其代表不了中餐。但无论喜欢不喜欢,海外各国的消费者和我们的口味不一样。如果想做主流人群市场,得从用户需求出发满足其需求,而非带着“教育”海外消费者的心态去做。


另外就是,做海外主流人群市场,得有对应的组织能力。一个朋友对我说:如果某中餐80%的消费者是非华人,那么这家餐厅80%的管理或服务人员最好也是非华人。中国餐饮企业,普遍没有跨文化管理外国员工的经验和能力。


我向几个做餐饮的朋友提问:有没有可能坚持“中餐正统主义”的同时,又可以做好海外主流人群市场的可能?他们的回答是,一是在少数一些品类(如面、粉、烧烤)上很有可能;二是需要长期等待、有朝一日中国文化成为强势文化后会更容易些。


“即便是来自美国的必胜客,到了中国也本地化成了用刀叉吃的正餐;正宗和本地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塑造的。中餐出海天花板鼎泰丰,也做了很多本地化,但中国人/华人觉得很正宗,非华人也觉得很好吃,这是一个好案例。”


接下来肯定还会出现更多好案例的,尽管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温度、新鲜、健康,这是中餐出海应该要去提炼和表达的内核,也能受到海外主流人群的欢迎。


四、并非平坦之路


同样的一碗面,在国内卖20元,在海外很多地方可以卖到60元。中餐出海,很有“钱景”。全球很多国家地区,新一代的餐企还没过去,哪怕只是做华人的生意,也能赚到钱。尽管如此,中餐出海并非平坦之路。


“在中国国内搞餐饮加盟,主要商业模式是割加盟商的韭菜”,一个业内人士对我说,带着割韭菜心态搞加盟去做中餐出海,这路是走不通的。在欧美国家,对于搞加盟的要求和监管严格多了。


“你能想象么?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光搞合规的全职人员就有一两百人,因为美国的每个州都有不同的政策…...以我们自己为例,我们在美国租的一家店面,搞了一年多了还没开始营业。”


另外一个朋友在准备把中餐开到印尼,这个国家开店租金低,但民众消费高,非常适合开餐饮门店。朋友说,最大的问题是搞“清真认证”,太难了。中餐的供应链太复杂,政策如果严格起来真的做不到。印尼可能还可以搞定,中餐出海去中东就更不容易。


很多人认为“预制菜”正在打造中餐供应链的能力,可以为中餐出海提供有力支撑。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在某些原材料层面,确实如此;在很多原材料层面,远不是这种情况。各国的政策不同,多数国家多数情况,大多数中餐的供应链进不去,得在当地重建。中短期看,中餐出海的供应链依然会是明显短板。


“当前中国餐企大量出海,在海外各国会严重扭曲现实;往后看五年,很多餐企在海外会被卷死。经历了一波激烈竞争后,中国餐饮出海才会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一个朋友对我说了他对未来的判断。


就如同在北上广深的泰国菜,整体而言中餐在海外目前依然属于小众;这背后有很多种影响因素,中国文化在海外整体势能不强也是原因之一。餐饮,天然带有文化属性和价值观。中餐出海,和中国文化出海,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


可以说,餐饮出海的意义远超餐饮本身。中国餐饮出海,属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范畴,如果做好了会带动很多行业领域的出海。从这个层面来说,中餐出海特别值得鼓励。“苦逼”的餐企和餐饮人,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包括国内上市不畅后,政策上需要支持和鼓励餐饮企业赴海外上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qualOcean(ID:EqualOcean2022),作者:黄渊普(EqualOcean创始合伙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