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40度中的内蒙人,告诉你什么叫真冷
2024-01-26 14:54

身处-40度中的内蒙人,告诉你什么叫真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 (ID:biede_),作者:吃不动饺子了,编辑:烧鸡,设计: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身处内蒙古-40度的冬天,向读者介绍了真正的严寒是什么样的。作者分享了面对极寒的生活经验和方法,以及寒冬带来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困扰。

• ❄️ 对于内蒙人来说,-40度的冬天并不稀奇,他们已经掌握了抵御极寒的方法。

• 🧥 正确选择衣物御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态和精神的抵御。

• ⛄ 冬天带来的不仅仅是严寒,还有心情的压抑和对生活的困扰。

这个冬天太冷了。冷到我一些“冻死都要穿大衣”的江浙沪朋友都自愿穿上羽绒服变成米其林轮胎,与这臃肿的丑东西彻底和解。 


他们经常和我说冷得没法活了,但掏出手机的天气一看,发现结果令人失望:“2度?甚至还没跌到零下?” 


二度已冷得让人无措,那零度以下得咋御寒?零下几十度又咋办? 


临近零下四十度的一个清晨,马路上冷到起雾,图片来自作者


这题我熟。对于内蒙人,尤其是呼伦贝尔人来说,-40度的冬天再正常不过,我们也早已掌握抵御极寒的方法。这套方法中最重要的,倒不是什么大鹅蒙口可龙TNF极地系列800蓬松度云云。这些只是附属装备,而御寒的核心是一种亚寒带的精神。


不想回老家的理由:太冷了


在沈阳念书的我,到了寒假时一般会等到过年才回家,但最近经不住我妈的催促,最终还是得跨越几千公里、玩一次候鸟归巢。 


其实我不想太早回家的主要原因还是:我家,呼伦贝尔,真正的极寒之地,最冷达到零下四十度。 


在坐上天骄航空特别款的史莱姆配色小飞机后,我祈祷到地儿后千万别冷得邪乎。临出发前几天我还特意买了一对儿实心耳扩儿(戴耳扩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玩意一到冬天冷风吹过中间的空隙,就有把耳朵冻坏的风险),防止没等进家门就冻伤。而且我还穿了一件专为这个太冷的冬天新买的羽绒服。


像《芭比》里的飞机才会有的配色,图片来自作者


在拎着行李踏出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大楼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确实是回来了:


前一秒,冷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后一秒,我感觉整个儿人好像没穿衣服——像是传送门的速度太快,导致我出来的那一刻身上的所有衣服出现了加载延迟——温度跟不上来。


尽管我确实穿得严严实实,但实际上的体感温度就像一个在大冬天光屁股的人。


上了我爸的车以后,他来了一句“今天真暖和,没到三十(指零下三十)”,听完之后我开始怀疑在还没外出念大学的前十八年,我到底是怎么熬过每一次寒冬的? 


“不到三十。”


在我小时候,我爸就反复告诫我:不可以喝大了以后随地睡觉。原因就是怕我冻死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呼伦贝尔街头。


有些外地朋友知道以后还不相信地问:“零下四十多度?咋可能有人生活在那种地方。”


假如你手机里有一些浏览器软件,或地图软件,反正就是会推送新闻的那些软件,那么你就会看到过这些新闻: 



没到年根的时候就出现-40度的地方通常是根河那边,大兴安岭森林。而我生活的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通常徘徊在-20到-35之间,偶尔出现-40的惊悚数字。 


记忆里最逼近死亡的一次寒冷事件是两三年前过年那阵。有一天朋友来我家喝酒,没找到位置,我那会也已有点醉,就急忙穿着睡衣下楼。没记错的话,那天晚上应该是-36度左右,在寻找朋友的那五分钟里我觉着自己在小区里逛了一个世纪之久。


就在酒都快冻醒之际,姐们给我发了一微信:“我进你家门了,回来吧。” 


随后我以火箭般的速度冲回单元门。


活在-40度的世界是啥感受


单听这故事,你可能感觉不出-40度的世界到底是一番什么景象,所以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1


一到冬天,尤其是遇到极寒天气时,一些时常活跃于短视频平台上的本地人会很兴奋,因为又可以拍一条泼水成雾的视频了。 


这种视频拍得好了视觉效果上非常棒,也能收获很多一键三连,唯一不太好的就是泼出的热水遇到极寒而变成的冰雾缓缓落在地面时,就会变成实打实的冰面,且很滑,路过的人一滑一个不吱声。你也知道在冬天的冰面上滑倒是极危险的。 


2


本地司机一到冬天都会不由自主地降低车速。不是因为冬天天亮得晚、可以迟一点去上班,而是因为路面上的雪没等清理完就会被压成一层厚厚的冰,很危险,哪怕是安了雪地胎也只不过是层心理安慰的buff。 


在我刚回来的第二天我妈给我看了一条抖音,家旁边一趟公交车开着开着就撞树上了,还好后边没有追尾,不然就会酿成“猪撞树上了、他撞猪上了”的标准赵本山小品场景


3


衣服,过冬的衣服。所有人都觉着对于“御寒”这事来说,衣服尤为重要,所以羽绒服才能在这个冬天被搞出这样虚高的价格。但其实厚衣服能抵御住仅仅是冬天,而非寒冬。


请注意我这里说到的“寒冬”——它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不知道何时就会突然出现在我们这种极寒之地的一个刹那。


打个比方:某一天你起床准备出门,看了天气预报,发现和昨天一样,于是套上了昨天穿的羽绒服/貂。但是出门十分钟后,睫毛迅速上霜,原来是风速比昨天要大一些。你突然感到无比寒冷,好像自己没穿任何衣服,只能任凭寒风吹过你的每一处骨头缝儿。 


不过好消息是:如果你武装好了身上的每一寸肌肤,虽然还是会冷,但起码不会冻伤。


我迄今为止听到过最离奇的冬日冻伤事件,应该是小学时候我们班主任在课上讲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小学同学的哥哥。这哥们有一天放学后家长没来接,让他自己回家,那一天正好他把手套给弄丢了。而他的外套袖子不够长,盖不住手,于是经过大概十公里(也可能不到)的路程,回到家以后,他的手冻伤了。


等家长发现后送到医院,为时已晚,截肢,俩手各留一个大拇指。 


我能把这故事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在无数个夜里、写完作业睡不着觉的时候我就想:一个人只剩下俩大拇指得多不方便。为什么当时那么冷的路上,他就没能找哪个小卖部或者饭店暖和一会儿?


经过反复的推敲与思考,我心里有了一谱:遇到困难时一定及时向人求助,避免给自己留下不可逆的损伤。


可是在过了若干年后,我还是在一个冬天里给自己留下了不可逆的损伤,这个求助也没用。


有个冬天,我喝大了以后不慎滑倒,由此失去了自己的左膝盖前交叉韧带。帮凶除了酒精以外还有一位,那就是冰面。在冬天的内蒙,滑倒与冻伤一样危险。


大夫告诉我这伤会跟一辈子,稍不注意就会扭到。于是在这之后,我将冬天所有的鞋都换成了带防滑底的,在每年路面结冰之后就把那装酷用的马丁靴好好放起来,穿上加绒的皮靴或是大黄靴(这个真防滑)


尽管千防万防,但有些事情你越防着它、它越会发生。所以我又滑倒了,第二次。


在这次扭伤之后我开始潜心钻研如何以一个安全的姿势滑倒,于是得出了这套方法:在感觉到自己即将摔倒时,一定要立刻把中心压到臀部,因为屁股肉多,抗摔。而且切记,是臀部与大腿的那部分,一定不能太靠后!尾巴根很容易摔断!!


如果掌握了怎么摔倒才能不疼,那欢迎冬天来呼伦贝尔玩。 



除了滑倒之外,小时候最害怕的还有家长总挂在嘴边的那句:“不戴帽子你出门耳朵就得被冻掉。”


长大以后我才琢磨明白这句话是个恐吓。因为对于“耳朵冻掉”这个形容,就只是单纯的耳朵表面冻伤而已。假如你的家长发现了你耳朵冻得通红且燥热,那他下一步绝对是把你领到外边、用雪狠狠搓一遍你耳朵。 


这种做法看似很胡来,但确实是对的,因为用雪揉搓冻伤部位(轻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能够缓解红肿与疼痛。(虎嗅注:此种方法的科学性存在争议,如有冻伤还请尽快就医。)但如果是像《雪国列车》里那样,把人的胳膊直接放到火车外面惩罚冷冻的话,拿雪搓肯定是没有用了。


抵住了-40度严寒,但抵御不了精神影响


极寒之地“危险”无处不在,为什么还有人生活于此?


那就是因为我们在御寒方式上已经可以与严寒的天气打一平手。


临降落前往窗外一看我以为自己到了北极,图片来自作者


方法1:在家猫着


无论多厚的衣服,穿出去也会免不了让人挨冻,所以最好的御寒方式就是在家里猫着少出去。 


我家暖气是能把室内温度烧到临近零上三十度,在家吃冰棍儿光膀子绰绰有余。外边的严寒刚好能将窗台外的空间变为冰柜,所以小时候我会把可乐冻在窗户外边。基本上二十分钟足矣,时间太长,易拉罐的会炸,塑料瓶的会喷射出来。 


就这个室内温度,狗在家都暖得不想动弹,图片来自作者


方法2:多吃有劲儿的东西


这个有劲儿并非口感劲道,它是一种本地人的直觉。比如牛肉要比猪肉有劲儿,羊肉肯定是比鸡肉有劲儿。


至于为什么有劲儿,我猜测可能是这些动物活着的时候显得比较有劲儿。所以一旦入冬,家家户户开始备上更多的肉。


记忆里比较有意思的一幕,是小时候在小区里看人们把羊绑在小公园的健身器材上宰杀,鲜血滴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格外显眼。等到开春雪化时,孩子们挤在健身器材上闹腾,丝毫没在意有多少只羊在这儿咽了最后一口气。 


虽然听起来挺伤感情,但是在屋里吃完一大盆子牛羊肉再出门,真就不那么感觉太冷。 


每年回家的第一顿饭肯定是这个,图片来自作者


但是以上两点方法其实还停留在抵御具象的寒冷,而对于此地来讲,寒冷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有这些具象内容,也有一些无法三言两语说清的不好之处。它更像是一种能把人包裹起来的东西。


比如天气愈发寒冷时,光照时间会越短。当太阳在天空中停留的时间一天少于十二个小时, 肯定会影响到你的心情。


室外的寒冷与室内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感觉也不好受。谁也不太愿意出门,哪怕是逛街或去到什么地方坐一会儿,路途上尽管会坐在车里,但是眼见白雪与冰溜子就会感到寒冷离自己很近。


这是寒冷所带来的一种悲观,你在此会觉得寒冷已经缠绕了你全部的生活,无处可去。 

 

亚寒带故事大全,看完你就都懂了


在我自己的观察中,生活在亚寒带或是紧邻亚寒带的人们往往会有以下特质:嗜酒,无厘头的幽默,偶尔会把沉默二字写满在脸上。


我想这些特质或许也是我们对抗严寒的一些方式。


昨天夜里,我在备忘录里寻找一些曾经记下的随笔,于是发现了一段自己描述的寒冬:


关于亚寒带那漫长冬天的记忆是深埋在我脑中永远不会丢失的一部分。


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与裹紧大衣匆忙行走的别里科夫们;冬宰时仓库里羊粪与动脉血的味道混合在一起;酒精与肉食从十月初第一场雪开始,直到来年四月中伊敏河解冻时,都不会离开桌子;在短暂的白昼与冗长的黑夜之间,我们只能用酒精来寻找合适的出口。


似乎每一个几乎喝到晕厥的寒夜里,我总是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而那些清晨街道旁已经冻僵的醉鬼,几乎都要在死前会奋力脱下身上所有的衣物。 


我终于明白,我的所有情绪都是严寒赋予给我的。所以每次在亚寒带以外的地方度过冬天,我时常分不清楚自己是昏睡还是清醒。


虽然现在重看这段话我觉着有点情绪化,但这就是严寒所带来的一种焦躁,而我在每一个冬天回到家里似乎都没法摆脱掉它。


御寒这件事,还是挺困难的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 (ID:biede_),作者:吃不动饺子了,编辑:烧鸡,设计: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