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D、浙D与万亿俱乐部
2024-02-01 07:57

苏D、浙D与万亿俱乐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响马(前媒体人,现自由撰稿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常州和绍兴两个城市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常州成功跨入GDP“万亿俱乐部”,主要得益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和动力电池产业的蓬勃发展。绍兴虽然在名人资源和传统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相对滞后,需要加大转型力度。两个城市都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来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 💡 常州成功进入GDP“万亿俱乐部”,主要得益于先进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 💡 常州的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和动力电池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 绍兴在名人资源和传统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但需要加大转型力度,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

2017年10月,绍兴媒体前往常州探访,听讲座、看现场、搞调研,“取经龙城”,回来后撰文,称常州、绍兴为“哥俩好”。


这是因为,二者建城历史都超过2500年,同在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相差不大(均为500多万),车牌号也都是D字头。


但在相似性背后,常州乃是“跑在前面的‘兄弟’”,2016年,常州GDP超过绍兴1000亿元,达到5773亿元。


六年过去,前几天,常州传出消息,正式跨入GDP“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相比之下,2023年,绍兴GDP为779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7.8%,但和常州的差距有所扩大。


常州为何能持续跑在前面,还越跑越快?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进制造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宣布常州跨入“万亿俱乐部”之时,先进制造业作为亮点被频繁提及。


简单来说,常州先进制造业的主要战绩包括: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500亿元左右,整车产量近68万辆,投资热度全国第一;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十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700亿元。


除了主要战绩,完备的产业体系也不容忽视。据媒体报道,国家41个工业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5个。


与此同时,常州还展开一系列产业配套,培育制造业“尖子生”。据《常州日报》1月报道,目前,该市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3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均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耕耘的结果是,在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上,常州连续三年位列第16位。


抢眼的战绩,显然不是数年时间就能拿下的,而是来自不断的试错、调整和聚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州靠出口服装、机电,“日子过得很舒服,转变经济结构的意愿不是很强”。


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时代滚滚而来,苏州、无锡抓住信息产业的重大机遇,迎来快速发展,以无锡为例,其成长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2022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逼近2000亿元。“隔壁”风生水起,常州再也无法安于现状,也规划建设了电子信息产业园,但因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不足,发展效果不甚理想。


到2008年前后,常州经济对于外贸的依存度仍然高达56%,单一的经济结构急需打破。2009年,常州启动实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开始更多聚焦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五大产业。


通过这一次调整和聚焦,常州加速切入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园改成光伏产业园,逐渐形成了以天合光能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2010年,天合光能成为新兴产业中首家销售超百亿的企业。


产业转型不断释放发展动能,推动常州GDP节节攀升。2001年至2010年,常州GDP从673亿元增长至2976亿元,十年翻四倍。


和光伏产业相比,在新能源产业,常州更加用力。具体而言,常州采取“直击心脏”的打法,对于有新能源汽车“心脏”之称的动力电池,常州在溧阳、金坛等地引进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北电爱思特等知名动力电池企业,如今,动力电池32个主要环节中,覆盖31个。


同时,引进理想、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东风、上汽大通等车企也纷纷被吸引过来,扎根常州。


从城市能级的角度看,常州颇具前瞻性地聚焦新能源,将动力电池产业与光伏相关的储能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完整产业链,为其打造“世界新能源之都”奠定了产业基础。


2023年1月,常州喊出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虽然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出现需求增速放缓、订单不足等问题,常州向“两个超万亿”目标跃进也潜藏风险,但从长远看,常州对先进制造业的布局和投入,将帮助它在未来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在前述绍兴媒体的文章中,常州的名人资源也被拿来对比:“虽同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但与绍兴比,其‘文化含金量’实在差得远,特别是名人资源,常州除了‘三杰’(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之外,拿不出更响亮的了。”


相比之下,绍兴确实是名士之乡,名人众多,最突出的当属鲁迅,以至于绍兴本地一位教育学者直呼:“我也经常在想绍兴这个城市,除了吃鲁迅,你还吃什么?所以每一次语文课本里少一篇鲁迅,绍兴人民就坐不住了。因为我们是吃鲁迅饭的。”


“吃鲁迅饭”当然是调侃,从产业角度看,和常州此前类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绍兴人“吃饭”,依靠的是纺织、化工、黄酒等传统产业,亚洲最大的中国轻纺城、绍兴黄酒是其显著的特色。


另一个类似的地方是,信息产业这一波大潮,绍兴表现也不突出。给人的观感是,跟在杭州、宁波身后,又要和温州、嘉兴等城市上演你追我赶的“排位赛”,绍兴只得拉开“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产业转型的序幕。


不得不说,在转型方面,绍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绍兴全市累计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2.6万余家,淘汰4000余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连续十年在浙江省“腾笼换鸟”考核中被评为“先进”。


大力整治、淘汰落后产能,目的是“换鸟”。绍兴官方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全市引进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近6000亿元。


绍兴的“腾笼换鸟”,简单一句话,是要将过去的酒缸、酱缸、染缸,换成芯片、药片、刀片电池等新兴产业。


说到芯片,2018年,中芯集成龙头项目引入绍兴,绍兴集成电路产业随之开启加速跑。


除了中芯集成,绍兴还先后引进长电、豪威、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套垂直整合的区域IDM(指半导体垂直整合制造)产业模式,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和应用等各个环节,产业链逐步完善,且形成了集群生态,2022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此外,绍兴还在推进以“泛半导体+”产业为主体的“绍芯谷”项目,持续加码集成电路产业。


而在“药片”领域,2022年,绍兴全市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及服务业收入达356亿元。202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35.4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4.5%,位居浙江省第三。


据剖析产业大数据的“火石创造”梳理,截至2023年7月底,绍兴共有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其中上市企业23家(含新三板),有3家进入2022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


从这些数据看,绍兴在芯片、药片领域已有一定实力,未来,这些领域或将释放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助力绍兴GDP攀升。


整体来看,或许是产业转型发力相对较晚,同时苦于没能像常州一样提前布局、抓住风口红利,先进制造业对绍兴GDP的贡献仍有不少提升空间。


常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常州新能源制造业领域新能源整车、新型电力装备、光伏产业产值对于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75.5%、8.7%和8.2%。


绍兴则仍然依靠传统产业的支撑。


2022年,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3%,而现代纺织、绿色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等五大传统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50.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4.9%。


当然,去年,绍兴先进制造业继续拾级而上。绍兴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13.1%、12.2%。


这意味着,要追赶常州,跨入“万亿俱乐部”,绍兴须持续加码先进制造业,提升先进制造业的贡献率。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新方式才能抵达新目标,在城市发展中,尤其如此。



必须得说明,先进制造业涉及范围很广,比如,有人将先进制造业分为15个细分产业,包括半导体、无人机、汽车、新材料、机器人、LED、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手机、工业控制、电子元件、雷达、智能硬件等。


还有学者提出,先进制造业包括具备较高附加值和较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些未来产业。


从实战角度看,涉及的范围可能没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建设,释放新动能。


一个明显信号是,今年,广州跨入“3万亿俱乐部”,官方宣布这一消息后,没忘记强调一句——“制造业产品体系较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速进行”。


广州之外,GDP达4.7万亿的上海堪称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标杆。近日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


对常州、绍兴来说,这些数据像是前方闪耀的“星辰大海”,需要步步为营,持续进击。其中,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问题,“哥俩”都需要不断加码。


常州方面,对于它能否真正成为“世界新能源之都”,业界和媒体大多关注一个短期难以克服的“软肋”,即常州动力电池研发力量薄弱,研发机构不在常州。这背后就包括高端人才的问题。


为此,常州加大引才力度,2023年,常州共引进各类人才12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8.2万人、技能人才3.7万人。高端装备集群、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群排名前三,集聚人才数占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67.92%。


绍兴也在强化高端人才的供给。数据显示,2022年绍兴向工信部申报国家启明计划人才725人,入选105人,入选数量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


2023年上半年,绍兴又发布了“5232”计划,希望通过5年时间集聚培育一批全球顶尖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


先进制造业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先进制造业需要更多人才来推动落地,常州、绍兴需要持续争夺各类人才。


从目前形势看,绍兴GDP短期可能没法赶超常州,但加码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苏D、浙D正在变得更强——城市你追我赶,在竞争中谋求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中国大地上的动人风景,永远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响马(前媒体人,现自由撰稿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