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住宅......1.1套?
2018-10-18 09:51

中国人均住宅......1.1套?

来源:真话财经(ID:zhenhuacaijing)

作者:马继鹏


昨天,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抛出一个言论:“现在中国住宅人均1.1套,人均建筑面积大概在35平方米~40平方米之间。”


看到这个说法,网友们炸了锅,纷纷表示自己“被平均”,按照这个标准,一个三口之家,至少应该有3套房才对,但实际上,很多人达不到这个标准。


01


我也很惊讶,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自媒体,我还是仔细琢磨了一下,这极有可能是个口误:


1. 这句话前半句和后半句相互矛盾,如果人均1.1套,人均35平方米~40平方米又如何解释?是不是意味着一套房也就35平方米~40平方米?到底是人均1.1套还是人均35平方米~40平方米?


2. 查了很多资料,之前没有官方机构或专家说过人均套数,说的都是人均面积,如果说套数的话,用的是“户均”(一户平均几套房)。


所以,专家口误的可能性非常大,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中国住宅户均1.1套,根据官方此前披露的数据,这个是有可能的。


可能仍然有人觉得户均1.1套有点不靠谱,但仔细想想,问题不是出在数据本身,而在于中国在住宅方面“贫富差距”太大。


不说别的,就说最近刚刚落马的华融前董事长赖小民,据称调查人员在赖小民的北京房产中一共被搜出2.7亿现金,总重量达到了3吨。另外赖小民还被查出有100多套房产。


在国内,赖小民这样的人绝对不少。2013年,因为网贴举报,陕西省神木县农村商业银行原副行长、榆林市人大代表龚爱爱一夜成名。后北京警方证明,龚爱爱在京就有41套住房。


这些都是个例,但国人有钱以后,置产却是普遍现象。最近十几年,房价一路上涨,作为财富增值最快的手段之一,绝大部分人都热衷买房。


所以,如果说“中国住宅户均1.1套”其实并没有那么离谱,离谱的是有些人大量囤积房产,有些人却连基本的安身之所都没有。


02


“中国住宅户均1.1套(更正后)”这个说法并非顾云昌首创。2012年,《人民日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做过一张图(如下),按照当年常住人口家庭计算,户均约1.02套(6年过去了,现在1.1套是有可能的)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当时还预测,2015年(“十二五”末),我国家庭户均拥有住房可能会达到1.08套。


当时就有专家称,根据全世界的经验,户均拥有1.1套住房以后,住房市场的峰值就会到来(按照现在的房地产情况,感觉被说中了)


2012年的户均约1.02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的说法,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数据推算,2012年全国累积的存量住房约179亿平方米、2.2亿套。按照当年常住人口家庭来算,户均约1.02套住房。


不过任兴洲表示,虽然户均拥有住房已达到1套左右,但如果计算带厕所厨房的成套住房,这个数字就下降到0.72套。


也就是说,当时的计算是把早年的一些老旧存量房(筒子楼)计算在内的。


另据央行调查统计司的有关研究,1991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住宅竣工套数累计约为1.4亿~1.7亿套,以1990年城镇居民住宅存量为8000万套计,2012年我国城镇住宅存量约为2.2亿~2.5亿套。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数为7.12亿,以2011年城市户均人口数(2.87人/户)计算,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数为2.48亿户。因而,估算我国城镇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套。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到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9平方米。


到2016年的时候,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又上涨了一些,国家统计局在《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文章称,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其中城镇36.6平方米。


如果以36.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做粗略计算,再参考国家卫计委2015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家庭户均3.02人,我国平均每户家庭居住面积约为110.532平米,大过英国、德国、荷兰等绝大部分欧洲国家。


03


和顾云昌抛出“中国住宅人均1.1套”言论后外界的反应一样,几乎国家或者专家说出中国人均住宅情况时,大家都觉得“被平均”“数据不真实”。


这其实主要和中国的地域差异太大有关,比如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5.8平方米,全国平均是40.8平方米,北上广深等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平均面积可能低于这个数值。


差距还体现在同一区域不同人群的房屋拥有量上,尽管北上广深绝大多数人均住房面积不大,但大户型住房、别墅还是大量存在的,这些房屋动辄一套就几百平米,无形中拉高了平均值。


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统计数据公布时,一般都是“只报喜不报忧”。其实在调查研究时应该少做些人均、多看些差距,多看看人均背后究竟有多少“不均”。


最近几年,就有专家批评指出,社会发展进步、和谐局面缔造,也绝不是靠表面乐观数据所能支撑,只有正视差距、正视问题,人们才能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


对此,去年国家统计局还专门做了回应,其实不存在是不是“被平均”,要理性去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都有其特定含义和统计意义。以中位数为例,假设对16万户做抽样,每个人抽样数都有数值,从高到低一直排下来,排到中间第8万个人的数值就是中位数。当人们居住面积差异很大,中位数一般会低于平均数,甚至会远低于平均数。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通常讲的平均概念主要指的就是中位数,但现实中,中位数和现在已经公布的算术平均数是有差距的。


其实不只是住房面积,每当涉及平均工资、平均盈利、平均网速等数据发布,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和自己的实际数值对比一下。可惜这些数据发布时很少配发中位数。


另外,再加上许多统计分布属于典型“偏态分布”,也就是少数人水平较高,多数人水平较低。这意味着多数人水平会低于平均数值。这也就让普通人总感觉“被平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