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成都:中国城市时尚进化论
2018-11-01 11:00

从上海到成都:中国城市时尚进化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山鸡哥。


近百年的中国城市时尚,不停变脸,一度退化,总体进化。在中国时尚发源地上海、香港、海口、珠三角、北京、杭州、成都,能清晰看到城市时尚进化的脸。


狭义的时尚,是霓裳羽衣曲、胖瘦美丑观、风格品牌名。


广义的时尚,是时代平均水准之上、为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城市浪奔,时尚浪涌,交汇在百年中国,不变的主线是:城市越开放,经济实力越强,越能为时尚赋能;西化的时尚引领在前,本土的时尚创新在后,最终必形成相得益彰的时尚进化。


近百年的中国城市时尚,不停变脸,一度退化,总体进化。在这些中国时尚发源地——1930年代的上海、1983年的香港、1988年的海口、1989年的珠三角、1999年的上海、2003年的北京、2009年的杭州、2013年的深圳、2018年的成都,能清晰看到城市时尚进化的脸。


成都的时尚里,有一种闲适的气质。图片来源: Ying Wu


01


1930年代的上海:以开放为时尚


1843年的上海开埠,按下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开启键。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上海对英国及美、法等国开放了市场。


1850年代初,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外贸第一城;之后上海持续内通长江外联各埠,又成为全国埠际贸易中心,汉口、天津、广州、重庆、汕头、胶州、芜湖、长沙等城市都成为它转运货物的下家。


市场开放、租界提供示范效应、西式城建引入、外资投入集中、民族工业崛起、金融中心成型、移民蜂拥而至、报纸拓展信息空间、西学转型知识结构、生产消费与西方同步,使近代的上海成为华洋杂处的国际化都市,留下了无数项的中国第一:


第一个道路和城市规划、第一家消防机构、第一家煤气公司、第一家邮政机构、第一个电信局、第一家自来水公司、第一座污水处理厂、第一个室内菜场、第一条铁路、第一辆汽车、第一辆电车……


这些第一提供了样板,进而影响和改变着全国城市的面貌。


开放的上海在1936年达到巅峰,进出口净值占全国的55.53%,其“豪华饭店、影剧院、舞厅、游泳池、西餐馆、西服店、咖啡馆、美容院等都堪称中国之最”(《上海通史》第9卷)


“大上海”从东南都会转型为东方巴黎:与一百多个国家三百多个港口的贸易往来是上海见的世面,外滩是具有殖民地色彩的上海繁华的脸面,旗袍外加西式大衣是上海女子的摩登,霞飞路咖啡馆、百乐门大饭店舞厅和大光明电影院是摩登男女的去处,《生活》周刊、《良友》、《玲珑》和《申报》是中产市民的谈资。中西并存的都市文明令“上海”本身成为时尚代名词,有人对此迷恋至今。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南京路。图片来源: 维基


02


1983年的香港:以港式为时尚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翠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这一腔粤语歌,随着第一部引进内地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大侠霍元甲》,在1983年5月,将中国人吸在黑白电视机前,收视率86.5%。1985年,周润发版《上海滩》来了,收视率87%;黄日华版《射雕英雄传》来了,收视率90%——港产电视剧就这么让国人热血沸腾地爱上,香港成为国人心目中盛产偶像的城市。


1983年是港式文化成为内地时尚的起点。随后,更多的香港偶像和粤语来了——金庸、梁羽生、李小龙、两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成龙)、三王一后(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Beyond乐队、TVB、麦兜……


现实层面,粤语歌在内地城市KTV高频点唱,港式茶餐厅在内地城市出现。港商顺应改革开放北上,投资建厂,捐资助学,修桥铺路,造福桑梓,以港式风格与地方官员、商业伙伴和打工仔打交道。另一边,内地城市官员源源不断地去香港考察取经,因为它是“东方之珠”“购物天堂”,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市政府,都派团去香港取经多次。


1992年,沈阳歌手艾敬唱出了内地人当时对香港的心声:“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吧,给我盖上大红章……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但直到2003年,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开通,积蓄了20年的香港情结才得以零距离释放,游客之多、消费之猛甚至一度挤压到了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今天,与香港有关的城市时尚是: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粤港澳大湾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图片来源:Keith Macgregor


03


1988年的海口:以闯荡为时尚


“比特区还特”的中国最大经济特区——这块大饼吸引了18万“闯海人”,登上1988年建省的海南岛。人流之急,以致国务院通知各地做好到海南求职人员的劝阻工作。琼州海峡的玉兰轮,海口三角池的“人才墙”,都见证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


为什么“闯海”?因为有梦。他们来自东北、西北、西南以及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90%有大专以上学历,85%未满35岁。中国第31个省就是他们的星辰大海。即便全省不足700万人、海口市只有一个红绿灯、每天供电几小时、未来完全不确定,但他们就是来创造未来的。


资金、境外人员、货物“进出自由”三原则,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省直管县体制,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粮食购销同价改革,企业法人直接登记制度,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燃油附加费改革,落地签证……这些“比特区还特”突破体制的改革,都在海南率先实施。


“洋浦模式”受挫,房地产泡沫破灭,海南摸索前行。而“闯海人”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分化为发财者、破产者、梦醒者、建设者。冯仑把“万通六君子”的闯海经历称为“淬火”,郭广昌视海南为自己商业的出发地。不同人将闯荡海南得到的事业种子,带到了内地的城市。


今天的海南,在获得国际旅游岛定位、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之后,提出了“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嗯,更大一块饼。


三亚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图片来源:三亚旅游网


04


1989年的珠三角:以打工为时尚


1989年正月初五开始的15天内,150万外省民工涌进广州。他们从这里分流到深圳、东莞、中山、顺德等珠三角各地,找工作。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不足以解释百万民工下广东。农民的失地,种田骤增的农药化肥成本,1988年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和乡镇企业萎缩,迫使农民出门找更好的活路。而此时,珠江三角洲已成为香港经济的后厂,在珠三角农田里长出来的“三来一补”企业,一条条生产线正虚位以待。广西人、湖南人、四川人来了,但远不止他们。


王志纲在《百万移民下珠江》中写道:“东莞市1989年计划输入外来劳力5万人,已有19个省市的劳动部门前来联系洽谈。辽宁省希望把5万指标全部包下来。辽宁省的胃口为何这么大?该省劳动局的同志告诉记者,因为辽宁全省现有剩余劳力高达200多万人。”


打工不只是背井离乡来赚钱,更是进入城市,接受城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此时珠三角城市的面貌,就成了农民工体验的时尚。他们不断地来,不断地走,带走技术和小资本,也把珠三角的活力和经验移植到家乡。


2017年,全国有2.87亿农民工,一半是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民工第二代。他们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及所有一二三线城市,努力融入。


广州天河北CBD。图片来源:维基


05


1999年的上海:以摩天为时尚


“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邓小平语)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重大决策。1991年,“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方针确立,加天线到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开建。


之后的浦东一年比一年“高一点”。从1999年建成的金茂大厦,到2008年建成的环球金融中心,再到2016年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的第一高楼都在上海。


摩天大楼是美国的发明、亚洲的竞赛、中国的时尚、上海的心气。它追赶着先行的摩天都市香港、深圳、广州。420.5米的金茂大厦,在1999年成为上海迈向21世纪的地标。它突破的不是陆家嘴天际线,而是上海不断发育的自我。要知道,1934年号称东亚第一高楼的上海国际饭店,才高83.8米。


除了浦东,传统的浦西也在长高:恒隆广场288米,世茂国际广场333米(含天线),白玉兰广场320米,徐家汇中心预设370米。


世界已建十大高楼中,中国有六栋。深圳、武汉、苏州、成都、西安、秦皇岛纷纷提出建中国第一高楼,成为上海中心大厦632米的挑战者。追高,绝不是建筑最好的选择,但它意味着“后来居上”。


上海的摩天高楼,放眼国内城市难有敌手。图片来源:upsplash


06


2003年的北京:以艺术为时尚


北京是中国艺术第一城,最有创作活力的是北漂艺术家。他们精神自由钱袋空虚,偏安农郊抱团取暖。圆明园画家村的群居于1995年终结,宋庄的艺术区接盘聚集。2001年七星集团出租老工厂厂房,包豪斯风格,房宽价廉,艺术家络绎蚁聚,搞绘画、摄影、雕塑、行为艺术和设计,名为798艺术区。2003年,798艺术区上了美国《时代》,同年北京因这张新城市名片,选入十二大世界城市。


艺术家是干柴,北京就是烈火;艺术家是瞌睡,北京就是枕头——北京这样的地儿先是798火了,然后有大稿、酒厂、环铁、草场地、方家胡同46号、二十二院街、费家村、雍和、一号地……都是国际艺术区,以艺术为时尚,猛对文青和藏家抛媚眼。


在快速的现代化过程中,北京还兼有古韵。图片来源:upsplash


以艺术为时尚的后劲相当大,哪个城市会缺旧大楼旧厂房啊?文化艺术创意街区和园区在中国主流城市成为了标配。798模式的特点,是解锁了艺术的所指——它可以是大家认为的艺术,也可以是创意、教育、舞台、传播、旅游、生活、情怀、社交、保值、升值、产业转型、时尚地标。


在广州,南方报业的旧生活楼、旧生产楼、旧印报楼,也变成了289艺术园区。


北京可能是中国层次最丰富的城市。图片来源:Raj Eiamworakul


07


2009年的杭州:以电商为时尚


2008年,杭州市获颁“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次年开始搅动电商战局——11月11日,单身者的光棍节,在2009年被杭州的淘宝商城选为网络促销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是中国的网购世界纪录诞生日——2017年11月11日,一天下单1682亿元,22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齐剁手。这一天的中国所有电商平台全网销售额,三分天下它占其二。


长三角腹地是上海的优势,也是杭州的利好。完整供应链和商业发达的土壤,“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的政府行为,让中国最多电商独角兽啸聚杭州。“江浙沪包邮”渐转为“全国包邮”,电商也进化到跨境电商、新零售和网红电商时代。杭州,“一座不用带现金就能出门的城市”,更成了互联网创业热土,旺丁旺才。


西湖边赏花拍照的游客。图片来源:禤灿雄


08


2013年的深圳:以创业为时尚


深圳人的平均年龄约33岁,立业的想法比成家的想法更强烈。这座城是为了创新而设的特区,来到此地的人恨不得青春两头燃烧。


2013年3月1日,深圳在全国率先改革商事登记制度。制度创新便利了大众创业,64个月新登记的商事主体,超过特区30年登记量总和的4倍。2018年的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5.2户,拥有企业149.5家,创业密度全国最高。


上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亿元人才引进资助,300多万户商事主体,千亿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全球第三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全国第一的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创新链,就是深圳的创新基本盘。创新的深圳被戏称为“硅洲”,去年又有62万人成为“硅洲”人。


深圳也许是中国最快崛起的时尚城市之一。图片来源:Denys Nevozhai 


09


2018年的成都:以生活为时尚,以时尚为生活


杭州人忙着发货,深圳人忙着编程,成都人忙着生活。并非成都人不思进取,而是成都式的生活根本就是融合各种生产力元素的发展综合体。千年以来成都皆以生活为时尚,近年亦以时尚为生活。


一城之时尚,依托于经济实力、文化资源、生活方式和人。经济实力比成都强的中国城市,在时尚层面都是跛足巨人。北京在生活方式层面缺乏竞争力,顶级文化资源与市民生活两层皮。广州的粤语隔阂仍然存在,生活重在享受惬意却漠视潮流。深圳的创业强度对文化和生活质量产生挤压。上海最时尚,但阶层分化房价高悬,普通市民难得自信自在。


成都胜在平衡与融合。文化资源比北京少,但民营博物馆数量全国第一、书店数量全国第二、文创关注度全国第三,文创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文青在城中很容易找到文艺范儿。品牌比上海少,但正在品牌热恋期,国际一线品牌入驻数量全国第三,太古里和IFS的场合感毫不逊色,天生丽质的成都佳人街拍更出众。


外企比广州少,但已有17国领馆和285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而且是海归创业最爱城市第三名。高科技比深圳少,但新经济总量指数仍居全国第4位,而天府文化千年浸润的闲适感非深圳可比。


2018年,成都,宽窄巷子为游客提供戏曲装拍照服务。图片来源:赵青 


2018年4月,成都再次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作为不偏科的城市优等生,成都顺势继续城市文明的升级: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美丽公园城市。


倪鹏飞曾言:“北京有大城之美,上海有时尚之美,广州有创富之美,成都则有生活之美。”——今天的成都,有意“四美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山鸡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