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App,举起手来!
2019-01-03 20:01

你们这些App,举起手来!

“疯狂的黄庄”不能再继续疯狂之后,教育领域的高压政策持续快速推进。这次,捶到了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身上。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来简单画几条重点:


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


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对App的内容、链接、应用功能、信息安全等进行严格审查;


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今后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


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App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


措辞严厉,条目清晰,《通知》一出,想必许多与学校合作的学习类App都自觉惊心。


低俗内容、付费查排名……孩子们被App坑了吗?


对于手捧着iPad长大的这一代人来说,“互联网+教育”早已渗透进了学生的日常。除了学校、老师要求学生与家长下载使用的用于发布信息、布置作业的App以外,市面上还有许多课外的以“辅导作业”“搜题”为主要功能的学习类App。


《南方都市报》在去年下半年曾针对学习类App做了一系列调查报道,提到许多“学习类App”存在的不规范现状,包括存在大量游戏、低俗、性暗示内容,成为学生写作业时的“抄作业神器”,甚至提供付费查排名功能等等——


包括“一起小学学生”和“互动游戏”在内的部分学习类App中内含大量游戏内容,甚至还包括需要充钱“氪金”的游戏环节,有家长表示担心孩子以作业为借口沉迷游戏。


有学习类App可通过扫描条形码、输入书名等多种方式显示整本教辅的参考答案,但没有解题思路和过程,使得号称“作业神器”的App沦为“抄作业神器”。


市面上还有以“查分数”为主要功能的学习类App,与学校合作,家长可付费查看孩子的排名,价格从每次10元到包年365元不等。


某App内含的增值服务


但在种种乱象背后,这些App的运营方却缺乏监管,也较少受到惩罚。


能举出来的例子大概是,2018年10月,在线学习App“互动作业”被发现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作业小互”中含有大量不雅、性暗示的内容,有数篇“标题党”推文的阅读量都已上万。


此事被媒体曝出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在官方微博账号上表示,已部署协调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核查,一经查实,将依法严格处置。最终,其经营方北京千阳远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站出来表示,将永久关停“作业小互”。


为人父母者一旦想到自己的孩子被放置在这样令人不安的教育环境中,怎会不揪心呢。


政策很美丽,关键看执行


在《通知》出台前不久,教育部还出台了一份“中小学生减负三十条”,包括严控书面作业量,坚决控制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等。


“三十条”列出的规定很细致,但网友的评论中却充斥着不满,抱怨的内容主要包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师和学校根本执行不了”“形式主义严重”等等。


2018年是线下教育的“整改年”,对课外培训的严格整改持续不断,在年末亦出了通知,表示“要按照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同步规范线上培训机构”;对课内的应试教育,“减负”是主旋律,四大奥数杯赛停赛,北京叫停ACM程序设计能力展示活动……


政策的方向代表着国家与社会对教育的主体需求,制定出来以后,却很难尽如人意——中国教育的整体环境、基本诉求或许都注定了“改变”的困难性。


至少,频出的政策已经展现出国家对于教育领域正向监管的态度。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白岩松在2018GES未来教育大会上说的话:“没有一个国家不诟病自己国家的教育,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