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春秋一梦
2019-01-04 15:08

知识付费,春秋一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坏雷达(ID:badradar),作者:胡涵Marvin


1


罗振宇和其他知识付费平台,过去持久地活在一种分裂之中。


他们一边享受着以文化人身份构建的光环,一边以此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但用前者来烘托后者的模式,已经随着全民焦虑而四面楚歌。他们发现,自己要么陷入文人相轻的角力,要么陷入商业博弈的乱局。


在2019这个大概率不太乐观的年景到来前,罗振宇因为演讲中的几个瑕疵,再度成为一个行业混乱的靶子。孙旭阳在腾讯大家的一篇文章,把坊间流传的段子公开化,这个段子,把罗振宇和知识付费与权健模式结合了起来。


而随着这篇文章被删除,公众循着蛛丝马迹发现这种删除行为并非官方指令,而是有人干涉之后,对知识付费的质疑再度达到顶峰。


事实上,媒体人、文化人的质疑,多半是文人相轻,知识付费精心装扮的“知识精英”感,使得他们的精神高地受到了冒犯。


其实挺没必要的。商业的交给商业,文化的交给文化。既然自己选择了曲高和寡,就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商业成功。活在自己的逻辑是非里评判他人,不是什么大格局的事。


2


熟悉的人应该还记得,我在两年前也曾用同样的逻辑质疑知识付费,认定知识付费是“假知识”,只会带来知识上的饱腹感,而不是真正的成长。


但最近我的想法变了。知识付费或许不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产品,但能够预判甚至创造用户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惊人的商业判断力。


上个月底,在一次内部交流中听到了网易传媒副总裁田华分享的一个数据,在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行为数据中,处于用户需求顶端的不是娱乐也不是资讯,而是自我成长。


必须承认,在大众传媒的高低序列里,能够为用户创造成长价值的内容才是金字塔塔尖,哪怕只是创造了一个成长的假象。


何况,在我们的商业环境里,多数产品事实上都是给了用户提供了需求满足的假象。电商提供了消费升级的镜面,影视是对生活空虚的抚慰,游戏是青少年的鸦片。就算是内容行业,新世相、咪蒙也都在精准收割焦虑。


选择知识付费当靶子,一是因为罗振宇塑造的形象挑战了文人的精神自留地,二是因为软柿子好捏。


3


尽管如此,去年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我还是专门强调了自己不会轻易尝试做知识付费。


理由之一,是不合格的知识付费产品,本质上是借着焦虑来收割韭菜。至今你还能见到无数媒体和平台乐此不疲,不知道从哪里就变出一个运营专家战略达人,随便捏捏就整合出一个快速实战的付费课程。


这也是大家今天对罗振宇再来鼓吹焦虑和成长感到厌烦的原因。知识付费还没来得及发展成一个真正的行业,就涌入了太多试图一次性收割的投机者。号称用来解决用户焦虑的产品,最后成为了用户新的焦虑。


在这个行业里横向比较,得到已经算相对出色的平台了。得到的课程品控相对严格,诚实地说,除了罗振宇的过度包装,可能会让那些知识精英感到被冒犯之外,对我们所看不见的沉默大多数来说,这的确是一次知识升级的机会。


4


不敢贸然涉足知识付费的真正理由,是我看不太懂知识付费的未来。


互联网浪潮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数被制造出来的新模式和新玩法,最后都还要乖乖回到传统商业模型上去。比如,共享经济最后还是要重回租赁模式,流量平台最后也依然要靠广告收益。


知识付费是一个太过含糊的表述。如果追究起来的话,传统出版算不算知识付费?在线教育呢?媒体付费阅读算不算?


知识付费本身是一个尴尬的过度形态。我此前多次表达过,现在的知识付费,是走到了在线教育和出版行业的交叉点。


比如说,得到过去一年,其实是中国新出现的一个电子出版机构:寻找各领域的优质作者,将过去写作成书的内容,包装成音频课程售卖。这与经典出版行业几乎一致。不仅做不大,路上还躺满了亟待转型的出版巨头。


而另一些平台在尝试在线教育转型。但这条路更难,因为教育需要得到结果,用户付费是为了一个可见的收获,四六级证书、技能认证或者是学会了做一道菜等等。


现有的知识付费产品,既无法标准化,也无法保证疗效。它迅速占据了移动支付的技术便利和利用了现代人的成长焦虑,但却不是一个可持续的产品形态。用户的焦虑是真实的,为焦虑买单的意愿是强烈的,但与此同时,知识付费平台却无法真正满足用户的期待。


因此,可预料的是,它也将持久地处在尴尬之中。于是,最终的结局,是罗振宇不得不继续在舞台上扮演一个知识偶像。


我不相信,聪明如罗振宇会不清楚这个模式的缺陷之处,但向左还是向右,都是难度极高的转型。而从一个商人的视角看,当然要先竭力收割面前低垂的韭菜。


5


这是罗振宇面临舆论危机的深层一面。文人轻薄可以一笑而过,但潜藏在大众讨伐背后的先天不足,却是无可回避的。


知识付费太轻太薄,它解决不了时代压在人民头上的焦虑、失眠和脱发。而媒体人利用公众心理造势容易,但迄今为止,罗振宇和知识付费平台,只完成了提出议题的前半部。


而从现在的民意汹涌来看,只撩拨而不解决需求,是无法撑起一家大公司的,知识付费平台需要新的硬菜。


据说,得到也在有意向在线教育平台方向转型,张泉灵加入“少年得到”,应该也是信号之一。


而不论如何,在上次刻薄地对知识付费表达不满之后,有朋友这么问我,请文化行业从业者们扪心自我,面对现实社会的焦虑和愤怒,我们真的比罗振宇贡献出了更多价值吗?


我想,这个问题,今天也可以抛给更多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