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报告刷屏:除了暴露年龄还藏着哪些真相
2019-01-09 19:30

微信报告刷屏:除了暴露年龄还藏着哪些真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社(ID: U_quan),作者:陈维贤


今天上午,微信发布了《2018 微信数据报告》,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三。



这次最大的亮点和惊喜,是一个“暴露年龄”的彩蛋:“你已与微信同行 XXXX 天”。



短短几分钟内,朋友圈就被清一色的链接刷屏:《我已与微信同行 XXXX 天,你呢?》。


朋友圈已被报告攻陷


一张佛性图片、一个佛系问句,却把朋友圈变成了用户使用微信时长 PK 大赛、时间换算大赛和回忆杀大赛:


“7 年了,有人比我多么?”


“差不多 8 年了,还记得当时的小激动。”


“2280 天是几年?6.24 年。”


但也有部分用户吐槽:


“就一张图也太敷衍了”


“这数据没什么意义吧”


无论如何,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在佛系了两年之后又搞大动作,从展现形式来看,刷屏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而从报告的数据内容中,我们又能解读出微信生态的哪些变化和机会呢?


微信报告形式暗藏什么刷屏秘诀?


这不是微信的第一个年度数据报告,也不是第一个刷屏的年度数据报告。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想到了 2016 年初微信发布的 2015 年度盘点。主题是“我和微信的 2015”,内容是“我是第 n 个微信用户、发了 n 条朋友圈、拥有 n 个好友”等个人的微信使用数据。


我和微信的 2015


“我和微信的 2015”火爆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个 H5 的发布时间是 15:30 左右,随后 1 个小时内,吞噬了几乎所有用户的朋友圈


估计 2~3 小时之后,一条关于“我和微信的 2015”是病毒链接、会盗取用户微信账号的谣言,以更快的速度攻破了朋友圈,引起全民惶恐。


以至于到了晚上 22:46 ,微信公开课不得不官方辟谣,连马化腾都出来澄清,并在 H5 底部增加了“官方辟谣说明”。



相比之下,2015 年“微信·生活”报告、之后的 2016 和 2017 微信数据报告就很低调了,内容都是过去一年微信的数据有多牛逼,报告基本上也就圈内人员转发一下,没怎么引起刷屏。


左来自 2016 微信数据报告   右来自2017微信数据报告


回顾 2015~2018 四年的微信数据报告,同样是数据型盘点,为什么传播效果差那么大呢?


其实是因为这几个盘点的类型不一样,传播力也不一样。


数据型盘点可以细分为报告型数据、用户型数据和产品型数据


① 报告型数据盘点,就是将行业报告做成图片或H5的形式,往往跟报告一样有大量图表和分析。


② 用户型数据盘点,把跟用户(也就是“我”)相关的数据整合并进行展示。


③ 产品型数据盘点,展示产品自身的数据表现,作用主要是品牌传播。


在 3 种数据类型中,用户型数据盘点是最容易引起用户分享的。其背后的原因也很好推测,用户都喜欢分享跟自身相关的内容,用户型数据盘点往往能能满足用户炫耀的需求,能让用户主动转发


不难分类,2015 年微信数据报告是比较纯粹的用户型数据盘点;2016 和 2017 年的报告则是产品型数据盘点;2018 的报告主要内容是产品数据,加上 1 个跟用户相关的数据:“你与微信同行 X 天”。


可以看出来,微信在报告刷爆之后,选择传播力较低的产品型数据盘点,以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而今年,可能微信觉得是时候再刷一下存在感了,但是不能像第一次那样过火,所以只增加了一个小小彩蛋,借用户“自我炫耀”做了一波感情传播,效果可以说是很好了。


微信年度数据透露出哪些机会点?


1)3 年来,微信关注重心转移了


① 2016 年关键词:微信红包


这一年报告的亮点是微信红包数据的分析。不仅给出红包的日发送总次数,还分析了三个群体的月人均发送次数及月人均发送金额。如果从平均值来看,典型用户的单个红包金额最大(20.71),老年用户比 95 后用户更“抠门”。



② 2017 年关键词:公众号 + 小程序


《2017 微信年度数据报告》首次对外公布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及月活跃粉丝数。从数据显示来看,账号及粉丝形势均一片大好趋势。如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后悔,没有抓住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打造专属自己的平台。



除了公众号,小程序也是 2017 年的一波红利,交通出行、电商平台、工具等行业的小程序比较吃香。小程序的兴起,对于使用者来说也十分受益。



③ 2018 年关键词:线下赋能


相对于以往的数据报告,《2018 微信年度数据报告》的核心是线下赋能。2017 年,微信的线下赋能聚焦于社交支付和线下支付两大类。


2018 年,微信的线下赋能细分到出行、零售、餐饮、公众生活这 4 个场景,其中,使用微信搭乘公交地铁和使用微信高速出行的人数增长最为明显。


微信正如它所说的那样,逐步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但可想而知的是,在新零售等逐渐成大平台的新战场后,微信的线下赋能角色也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2)3 年来,微信活跃增长变化


为了跟进一步洞察微信生态的商业机会,我们根据微信发布的 3 次数据报告,做了 5 个关键指标的汇总,通过横向去看这些数据变化,我们发现了 3 个有趣的现象。



① 微信活跃度的增长率和增长量依旧可观



18 年初有不少人在唱衰微信的增长,认为它已经到了用户增长天花板,不过从数据来看微信在18 年的用户是 17 年的 1.2 倍,活跃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 16 年、17 年。


此外,用户们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也在进一步的提升,互联网“流量黑洞效应”显著,18 年每日微信发送消息次数为 17 年的 120%。


微信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你必须抓住的机会。  



② 微信的老年用户增长突出,圈层化人口红利



3 年来,55 岁以上的老年用户都是微信关注的重点用户群体,2018 年的微信老年用户的日活跃度达到 6300 万人,数量上相当于 2.5 个上海的常住人口


另外老年用户属于有钱有时间的一群人,他们都已经被微信培养起了必要的互联网消费习惯。阅读公众号、刷朋友圈、购物,你会的老年用户都会。


③ 强功能推动短视频,普及效果显著


2018 年,短视频持续走热。腾讯不仅开发出第 14 款视频软件“微视”,并发动微信的 10 亿流量为其引流。更是在微信 7.0.0 版本中推出可以拍一个“视频动态”的功能,还以小蓝圈的形式进行重点提示。


数据显示,2015~2018朋友圈日发表视频总量增长 480%。2015 年的朋友圈发布的视频次数不到 400万,在 2018 年日发布视频次数为 2 亿次。看来微信在视频领域久经挫败后,这一次有望突破重围了。



总结


微信深入全民生活,它的数据给人一种上帝之眼的感觉。2018 数据报告主要内容是产品数据,加上跟用户相关的数据“你与微信同行 X 天”,引起大量用户在朋友圈刷屏。


或出于好奇,或出于炫耀,很多小伙伴还不亦乐乎地在朋友圈相互 PK 与微信同行的天数。


哈哈!我比你多 10 天!


哇,你们怎么都用那么久!


用微信时间比较长的小伙伴们,比如 2700 天以上的那批“老家伙”都有满满的优越感,殊不知在这次的报告刷屏中暴露了自己的年龄。


不过话又说回来,微信自诞生(2011 年 1 月 21 日)以来已经有 2910 天了,那么 2700 天以上这批用户基本算是微信的第一批种子用户了。


他们充满好奇心,有着开放的心态,同时也有着极强的互联网敏感度,可以说是一批合格的种子用户,也是一直是陪伴微信,见证微信成长的“局内人”。


微信:


“2700 天以上的老铁们,我记住你们了,以后有了新东西,先找你们试用,提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社(ID: U_quan),作者:陈维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