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非边缘作者的“边缘”学习
2019-03-13 19:30

一群非边缘作者的“边缘”学习

深流联盟的“非边缘”作者们


日日十万加真香,一朝封号泪千行。


除了“哗众取宠”,你的写作还有更多可能。就像2019年2月28日,虎嗅重组的深流联盟 一样,做个不以“刷屏”为写作初衷的小组织成员。


线下封闭讨论会是深流联盟成员享受的重要权益,不过,3月8日首期讨论会除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一窥彼此“真相”——“深流er”们曾互相交换过资料,也曾针锋讨论过选题。既是观点相左的对手,也是求同存异的老友。但在熟稔的ID和生花的妙笔背后,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有趣的灵魂,当然只有好看的皮囊才配得上。




果然有清秀貌美的小姐姐




自然也有个性鲜明的小哥哥


在这次大型网友面基现场,除了吃吃喝喝和感叹“原来你长这样啊”的环节之外,虎嗅当然也准备了一些有价值的干货,让堵车时段辛苦赶来的作者们不虚此行。


第一期深流联盟聚会的主题,就是近期业界经常谈起的——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虎嗅特别邀请了阿里云边缘计算技术负责人杨敬宇,做了一次关于边缘计算的小分享。



最近暴涨“边缘计算”概念股,让股民、媒体、政府和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起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


作为5G时代的重要衍生应用,边缘计算已成了又一座必争的重镇。


时刻关注新兴技术发展的科技媒体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重要话题。在这信息饱和度超高的一个半小时里,无一人离场,作者们或凝视或深思,低头做下笔记。


以深入浅出的边缘计算介绍开篇,对于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未来面临的技术问题,在座听众都毫不客气地提出犀利疑问。


更有人上台直接“对垒”,让真理越辩越明。



关于边缘计算的“读后感”分享


现场信息量太大,难以回顾全面。如果想参与以后的现场研讨会,不至于看这半吊子的活动记录,还请各位作者多多努力,各位读者多多提笔了。


在这一期线下讨论会后,参会的深流联盟成员与虎嗅作者们,还纷纷写下了关于边缘计算的“读后感作业”分享:



深流联盟成员 @评论尸


自物联网兴起,边缘计算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但很少有人基于边缘计算的原理,把其应用场景、商业模式、落地难点在一场活动里全部讲清楚,所以媒体写稿也很难给出一个很立体的故事。


比如在这场活动中给出的一个观点是在媒体中比较鲜见的——在边缘计算中,何为云、何为端的这个切线的位置,表面看起来是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背后是,云服务商、通讯运营商和商业方案提供商之间的商业博弈。


虎嗅作者 @李智勇


每次基础计算架构的调整都会对商业形态产生冲击,比如前端免费后端变现的互联网模式,云平台的按需付费模式等。


与AIoT相伴而生的是边缘计算的兴起,这是会让云平台变得更为强大和复杂,还是会导致每个企业都必须变成拥有自己的云的企业,眼下我们还不得而知。但确实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用心进行关注的时刻了。



虎嗅作者 @宁宇


边缘计算成为热点是有其必然性的。


最初云计算都是以集中的方式进行部署的,而从发展的角度看,集中的方式传输成本高,响应时间长,经济和性能方面的需求促使云计算从集中化走向分布式。边缘计算是云计算技术下一步演进的趋势,集中化的平台管控与分布式的计算/存储相结合,将计算、存储、连接等功能合理分配,要比单纯的集中式平台更能满足云计算的场景需求。


边缘计算在这个时候成为热点,也有其偶然性。


5G的大热,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的兴起,传统企业寻求升级的意愿非常强烈,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个人互联网红利殆尽的情况下,行业企业市场成为了新的热点,于是边缘计算被看好,边缘计算概念的企业估值翻着跟头往上涨。



刚才阿里的专家将边缘计算的玩家分成四类,在我看来,这四类企业各有各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向边缘计算发起冲锋。


首先是云计算的厂商,这方面的优势自不必说,以集中式的云计算平台为基础,将一些连接、存储、计算资源部署在远端,形成边缘计算的节点。这些边缘计算的节点与集中的云计算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合理分配的IT基础设施。


其次是做CDN的厂商,他们做的就是集中+分布式的业务,只不过以前业务是通信连接和内容存储转发,如今把业务范围向计算领域拓展,说他们占据先机也是顺理成章。


第三类玩家是电信运营商,分布在各地的物理资源,包括机房、传输、服务器等,都是多年来积攒的家底。此前在互联网的集中式管控面前,这些属地资产都是成本、是包袱;而如果发展边缘计算,这些就都成了宝贝。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都失了先机之后,电信运营商一直找机会翻盘,边缘计算就成了绝不容错过的战机。


第四类玩家是芯片厂商和设备制造商。这些企业认为,边缘计算最终的展现方式应该是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专用的一体化系统运算效率高,更符合边缘计算的技术发展趋势。所以这些企业基于自身的研发能力以及对行业的深入理解,把边缘计算作为硬件设备的下一个主战场。


边缘计算即将呈现快速发展的状态,这是产业的共识;然而这么多流派和势力最终谁会胜出,现在还看不出给端倪。



深流联盟成员 @太阳照常升起


在虎嗅深流联盟的第一期讨论会上,形成了若干还不太成熟的个人观点,分享如下:

 

1. 网络传输速度和运算速度的不断提升,使人类社会从传统工业时代转向到信息时代,这个过程仍在继续,边缘计算是其中一个技术方向。

 

2. 任何技术能够大规模应用的前提,需要基于成本收益考虑。只有在具体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技术应用方的成本、为其带来足够的收益时,这种技术才有普及的现实需求。


应用方能够为这项技术付出的对价(应用方购买能力),反过来决定了该项技术在商业上的收益水平。目前对于边缘计算实现方式的不同理解,背后渗透着从基础运营商、网络设备商到软件服务商(含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各参与方的不同利益诉求,是竞还是合,将由最终的买单者来决定。这个过程可能还很长。


3. 边缘计算这项技术并非针对“产业互联网”而产生。2018年,在国内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后,从互联网企业的视角,出现了“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这组对立的“互联网式”概念,以及从“2C转向2B”这样的“互联网式”讨论。


从上述概念的使用能够看出,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一直以来面向消费个体的商业模式已面临瓶颈和上限,进而希望向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曾经在2C时代取得的中心化地位。边缘计算在此时被与“产业互联网”相结合,被寄予希望。



4.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这样的二分法是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视角,我个人并不赞同这样的区分。信息技术对生产制造等各行业的影响要早于对个体消费者的影响,对所谓“产业”的服务一直是存在的,IBM、Oracle、Microsoft、SAP等行业巨头的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史都已长达几十年。


这些全球信息技术服务巨头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地成长,是因为它们的客户囊括了各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其中的行业巨头营收基数大,只要通过信息技术能够为其节省较小比例的运营成本,体现的经济价值就会十分明显,而这些企业也就能够为之付出高昂的信息技术服务费用。


换言之,企业级信息技术应用方(大型或者超大型企业)的个体购买能力是非常强的,并非像个体消费者那样,单一购买能力弱而主要体现为网络聚合效应。

 

5. 中国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的发展至少受制于两个因素:


一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生产性行业,能否更多、更快的在高附加值领域站稳脚跟,取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唯有如此,这些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支出水平才会有大幅提升的可能,简言之,只有传统产业能挣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利润,才有可能将更多的钱用于购买信息技术服务,去进一步提升效率。


二是对高度依赖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中低端制造业企业而言,互联网平台企业是否有意愿先降低这些企业的平台收费比例(这些费用与传统商业的地租无本质区别),更加注重保护优质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而转向到更多的以向这些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来提升其效率,从而实现真正的共赢,这将涉及到互联网平台企业对未来发展模式的决断。



结语


哪里有知识,哪里就有追寻着知识的人——每期深流联盟都会分别在北京、华东区、华南区举办一场线下封闭讨论会,由虎嗅邀请相关话题的顶尖分享者,仅开放给深流联盟成员以及受邀作者。


谁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你看那虎嗅上的文字盛宴,分明正鲜活丰盛着。


附首期“深流联盟”正式成员名单:


  • 个人:默尔索、岛上十点、评论尸、雷斯林、太阳照常升起、虫二、沈帅波、黄志杰、余晟


  • 机构:叁里河、饭统戴老板、经济观察报、看理想、枪稿、量子位、神经现实、果壳、跳海大院、格隆汇(港股那点事)、机器之心


*本文图片均由虎嗅拍摄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