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崩盘的民营上市公司
2019-03-22 10:21

那些崩盘的民营上市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狂的里海(ID: fengkuanglihai)。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去年让大量投资者记忆犹新的事情之一无非就是大量的所谓几百亿市值优质民营类上市公司的崩掉,例如康得新,三聚环保等,这些公司在崩掉之前,无疑都是市场投资者的所爱,业绩好,产品好,有想象空间。但说崩掉就崩掉了,吸干了无数投资人的血汗钱。


我去年四月份曾经写了一篇长文来解释这种现象(《超高速成长股投资的误区及普通散户的成长股投资方法探讨》),到了现在,结合我之前在金融行业和目前在上市公司工作的经验,我更有切身的感触了。


我最大的一个切身感触就是,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的老板其实上市就是为了套现,但还是有少部分是想借上市来拓展事业的有情怀的老板,的确是想干事。但由于公司的治理和认知的局限性,很难适应公众公司的角色,仍然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但老板自己不可能是全才,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老板在资本市场方面都存在极大的认知短板,董秘根本就说不上话,况且很多董秘也不咋个懂,例如,去年利亚德老板出来喊市值1000亿,根本就是体现了他对资本市场的无知。


所以很多民企上市公司倒在了几百亿市值区间,因为前期靠老板的个人而不是靠有效的公司治理和机制推动企业发展,到了几百亿这个坎这里已经撑不下去了。去年的康得新,康美药业,利亚德,三聚环保,东方园林等,都是这样,再加上估值也很高的话,极其危险,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把这家上市公司打得体无完肤,像美的这样能突破的,太少了。如果几百亿市值的民企,还是主要靠老板拍脑袋的话,多半要出事崩盘。


如果与这些上市公司离得太近的话,去和这些老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你会发现这些老板都非常的自负,认为自己的公司非常牛逼,前途非常远大,哪里会有说自己公司存在问题的呢?


所以搞到现在,我对此类上市公司真是怕得要死,只能是退避三舍。


另外再说一个事情,就是前天曝出来的暴风集团和光大证券,以结构化基金来体外收购项目的事情,最终导致巨亏


这种方案,我以前在传统金融行业经常采用。


这个具体方案我暂时不去细纠,我就来说一下这种方案的原理吧,为什么投入7000万和两个亿,但是最终会巨亏十几个亿呢?


所谓的结构化基金,听起名字很高大上,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把里面的资金分为几种层次,最简单的,就是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


例如,两个人准备凑10块钱去买一个东西做生意,这个东西买进来后可能可以卖15元,也可能只卖6元。一般情况下可以两个人各凑5块钱一起来做这个生意,亏了一起,亏赚了一起赚。


但是有一个人不愿意承担风险,那咋办?他只想要稳定的收益。所以就想出了一种办法,还是一起凑10块钱,我出两块,你出8块,然后约定如,如果这个东西卖了15块,你只赚两块,剩下三块是我的,我的收益就是150%。


如果卖到12块,那么赚了两块钱就全归你,我不亏不赚。如果只卖10块,那么我就把我的这两块钱给你,我就亏没了。如果只卖了6块,那不仅我的两块钱没有了,我还要额外掏钱来补偿你。在金融术语当中,我就是劣后方,我的资金就是劣后资金。你就是优先方,你的资金是优先级的资金。我的风险最大,但是可能的收益也最大。


很明显,在暴风和光大的结构中,暴风和光大用了极大的杠杆,他们就是联合劣后,用了2.7亿的杠杆(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劣后方)撬动了50多亿的并购,然并卵的是,所并购的50几亿的公司垮啦,自己的2.7亿不仅不能弥补优先级的亏损,还要自己额外掏钱出来弥补,所以就造成了巨额的亏损。


以前金融企业运用这种方式,大赚特赚,为啥?因为行业积极向上,瞎搞都赚钱啊,而现在呢?


我到实体企业后,换个角度之后,才感觉大部分金融企业是不懂实体的,而在本例中,暴风也是跨界并购,根本也是不懂。两个不懂的机构凑一起,还以为有以前的好运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狂的里海(ID: fengkuanglihai)。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