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们的买房故事,让我大开眼界
2024-04-28 11:20

同事们的买房故事,让我大开眼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分享了编辑部同事们的买房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买房的困惑和选择。

• 💡 买房故事跨越了不同时间段与市场环境,展现了个体选择的多样性

• 🏡 不同同事因素各异,有人因政策影响选择二手房,有人因工作变动选择新房

• 💰 文中提到的市场变动和个人思考,给予读者多角度思考买房的启示

身为地产自媒体,我们看过很多房子,也分析过很多买房政策和趋势。


但是买房这件事,具体落到每个人身上,都不一样。


考虑的因素、做出的选择,都是彼时个体境遇和大环境的一种折射。


我们编辑部虽不大,却汇集了天南海北的沪漂人,其中有一半买过房:


有人等房子交付,有人到处打新,有人则已手握两套二手房,每个故事都各有各的精彩。


相信大家也会好奇,身为地产从业者的我们,是怎样看待买房这件事的?


今天就和大家讲讲,“真叫卢俊”编辑部的买房故事。


一、2021年到2024年,我体验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二手房市场


我知道巧克丽丽擅长二手房市场,但万万没想到,某种程度上,这是她用真金白银搏杀出的经验。


她的第一套二手房购入于2021年6月,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这正是三价就低政策执行的前两个月。


8月6日执行后,相当于提升了首付比例,当年有不少人选择违约。


巧克丽丽也一度面临违约的困境。幸运的是,她的贷款审核及时通过了。


但她并非一开始就瞄准二手房,她主要是被2021年处于上行期的新房市场“逼”的。


据说那时很多盘都不开售楼处,市场还会优先一次性出钱更多的客户。


总之,当年若想买到还不错的新房,要么有高积分,要么有很多钱。


在这种情况下,巧克丽丽坚定转向了二手房。


而当年的二手房市场同样火热。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上海二手房累计成交量同比增加61%,相比2019年也有近5成涨幅。


价格同样跳升,好房源则始终稀缺,“好房子基本出来就没了”。


当时的普遍心态是:市场会一路向上。再不买,好房子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


对2021年上半年的上海二手房市场,巧克丽丽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


价格和房源就像是两只发狂的野兽,追在所有人屁股后边猛咬。


在看了大半年的房子后,她越看越慌。


因此,在锁定小区有合适房源出来后,她看了两次,果断签约。


由于砍价力度超出预期,她签约后的想法是,赚了赚了。


谁成想,两年后的现在,这套房子已经跌了一百多万。


因此,巧克丽丽说,永远不要试图去揣测市场。有需要,就去买。


今年,她又入了一套老破小。这次将她推向二手房的是预算。


如果说上次她在市场上体会到的是“焦灼”,这次则是明显的“观望”。


“房东特别慌。但凡有个人来,无论给出的价格多离谱(之前会骂声傻X然后置之不理的那种),都可以谈。”


她对这套房产有很明确的需求:要么拿到骨折价,要么地段极好。她最终选择了后者。


对房子的要求也极为清晰:南北通透的房屋结构,不要有平台、通风口这种奇怪构造;环境不能太差。


即便这次的市场不再有价格和房源压力,看房看了大半年,她依然压力很大。


这是因为她给自己设置了明确的ddl(deadline)


“我无法预测市场走向,但知道相比年后,2023农历年前一定更好砍价,因此我一定要赶上这个窗口期。”


踩点拿下一套梦中情房后,最近,她一直在为装修奔波。


偶尔,她会感叹,还是买早了。因为,如果再坚持几个月,“装修费都省下来了”。


二、错过二手的低积分打新人,2022年上车郊区地铁盘


在描述2021年8月时,巧克丽丽说了这么一句话:“一条政策,分开了两个时代”。


而楚然就是被划分到另一边的人。


与并无个人偏好的巧克丽丽不同,她确实对学区优秀的杨浦“老破小”动过心。


直到三价就低政策,将楚然推向了首付比例更低的新房市场。


还记得吗,上文中,巧克丽丽曾经对2021年的新房市场下过一个判断:若想买到还不错的新房,要么有高积分,要么有很多钱。


对楚然来说,2021年的积分热潮是一个重要的背景。


2021年初积分政策落地,叠加二手价格疯涨,新房价格倒挂。


市场随之浮现出大批“社保巨子”,整体推高了积分。


“当时在红盘中,60分都不够看的,嘉定、江桥都是60+。”


这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不少如楚然这样,刚需但社保年限不高的人群,失去了“红盘”的认购机会。


纯粹的外力因素或许会给人心中留下不甘,但2022年则带来了主观意愿的转变。


首先,有一些老破小暴露出了管理混乱、居住体验差的问题。


“那时我们觉得,相对于把资源预支给下一代,自己的舒适更要紧。”


其次,楚然和家属的职业预期也发生了改变。在2021年考虑上车杨浦老破小的时候,他们就接到了公司将要搬往郊区的消息。


当时他们不以为意:大不了换份工作,也没关系。


而2022年,行业发生了变化,保住手上这份工作变得重要。


他们决定跟着公司搬家,开始认真看房,每周末在样板房、售楼处奔波。


她知道,打新通常要好几次才能成功,心态也比较平和。


但万万没想到第二次打新就中了。


这与2022年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关。当年上半年,受不可抗力影响,楼市销售惨淡。据克而瑞数据,2022年5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和金额分别同比下跌83%和79%。


这带来的是:当年下半年新房供给量陡增。根据一房一万数据,相比2022年上半年,下半年新房供应量翻了一番。


供应量变大,积分也就相应下调。


由于分数也并没有低到能让他们捡漏红盘,楚然对这一市场变化的感受并不是很强烈。


不过站在当下回忆时,她觉得,如果没有这个市场端的变化,上车的确是有点悬的。


三、昆山环沪房亏掉首付,为保值,我现在只打算买上海


20多岁,晏可追在2019年的热潮中买下昆山环沪房。


她是我们编辑部中买房最早的人。买房过程甚至可以称为“草率”,她笑着说。


草率到什么程度呢?


五一期间,她和家属一起去昆山玩,返程路上偶然看到烈日下拿着牌子的中介,想起家中的催促,就跟着去看房了,一共看了五套。


“5月1日到昆山,5月4日就签了。”甚至都没去其他地方看过。


经历了2016至2018年的环沪市场爆发,昆山也因此打开了知名度。


而2019年的昆山,由于价格相对便宜,对于晏可追这样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依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这套房子也曾满足过他们对生活的期待。例如,她现在还记得旁边公园中70多亩满池塘的荷花,南北双阳台的大片绿树。


但好笑的是,直到卖掉,她只去过这个“家”两次,一个是收房的时候,一个是卖房的时候。


因为这里通勤实际上并不方便。


他们并非缺乏考虑。在看房时,他们觉得从地铁站打车不到十五分钟的距离并不算远。但上班时,才意识到“不是这么一回事”。


只能说,这或许是年轻需要付出的代价……


另外,这座房子不仅租售比极低,房租还特难收。


“110平的三室两厅,每月租金只有1500,就这点钱还要被二房东拖拖拖。”


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22年的跨城通勤经历。


当时他们住的花桥板块,虽然和上海只有一河之隔,但城市之间的差异,导致半个多月的时间被耽误。这让他们跨城通勤的想法彻底破灭。


决定卖房后,他们果断清退租客,飞快凑足所有贷款,6月挂牌,并在12月成功出手。


在回忆卖掉那一刻时,晏可追整个人都在发光:“如释重负,整个人生都轻松了。”


在挂牌的半年间也有过焦虑,但如今回头再看,她只觉得庆幸。


因为2023年,昆山房价进入暴跌模式。例如安居客数据显示,2023年5月,昆山核心板块玉山城西二手房挂牌价同比下跌12.13%。


“还好醒悟得早,不然亏掉的,估计就不止30多万的首付了。”


不过,2023年下半年,她蠢蠢欲动地又开始看上海的房子了。


一个重要背景是:上海楼市开始进入买方市场。


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以来,新房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今年3月新房成交面积同比下跌24%。


对晏可追来说,这意味着她可以从容地看房、比较、议价,上车机会也变多。


“持币在手,蛮有安全感。”


她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有了上次环沪购房经验,她这次更加谨慎,并表示如果买,肯定买上海,因为要尽量保值。


“年轻时总觉得买不起,只能在边上看看;现在发现其实也并非毫无机会。”


四、暂时不打算买房的她,又是怎么想的


和前面三位不同,moon暂时不打算在上海买房。


她考虑的主要是两个因素:资金压力和生活品质。


在资金上,买房不仅要花掉几乎全部积蓄,还要保证未来至少五到十年间收入稳定,起码不能下滑。


在她看来,每个月房贷即使只有几千块,也是一件蛮辛苦的事。


而这些付出,换来的大概率要么是配套较差的郊区房,要么是市区老破小。


因此她认为,相对于“买”,“租”的性价比更高。


另外,当下的市场环境也不会带来太多焦虑。


如果把购房时间再放宽两三年,市场上或许会出现更多机会。手上的积蓄大概也会更多,即使付掉首付,依然能有余钱用来生活。


如今moon租住在长宁,房子距离地铁站只有500米,家属公司近到直接走路上班。而在周边配套上,单商场就有六个。


总之,她对当下的生活状态还挺满意。


“毕竟我月租5000住到的,可是单价六万的房子。”


五、结语


在她们的讲述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2019年至今的上海楼市的种种变迁,也进一步感受到房地产之复杂。


从爆火的环沪概念对人的牵引,再到2021年积分购房、三价就低等政策对市场的塑造,叠加行业、市场、个体观念的种种变动。


每个人都紧握着自己的筹码,试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努力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买房这件事上,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硬要问地产从业者的优势,无非是工作中多看了几百套房。


我们可以做的是,在尊重和明确自身需求的同时,多看多聊多问,尽可能多地了解市场。


同时也要学会放过自己。毕竟没人能保证能做出百分百正确的决定。


要相信,这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套房子。


只要坚持努力,总会住进自己喜欢的房子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