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为何总是不能安心踏入一间厕所?
2024-04-28 10:44

出门在外,为何总是不能安心踏入一间厕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 (ID:rendaxinwenxi),作者:人大新闻系(数据收集与分析:陈存、殷艺源、何雨萍、叶晴、余婉遥、刘静芸,可视化:殷艺源、陈存、余婉遥、刘静芸,文案:何雨萍、叶晴,美编:刘静芸、叶晴,统筹:叶晴、刘静芸),原文标题:《出门在外,能否安心踏入一间厕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人们在外如厕时遇到的问题,从找厕所困难、厕所卫生问题到设计标准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 💡 揭示了人们在外如厕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 讨论了公共厕所的卫生问题和不同厕位选择的影响

• 🚻 探讨了一间理想的公共厕所应具备的设计标准和多样化需求

五一将至,春光烂漫,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


然而人有三急,离开温馨舒适的自家小窝后,如厕问题几乎成为每个人都遭遇过的难言之隐。


难寻的位置、糟糕的环境、混乱的管理和看不到头的长队......这些仿佛是公共厕所的常态,我们不禁要问:出门在外,为何总是不能安心踏入一间厕所?


一、找个厕所,怎么这么难?


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人的一生中有超过2年的时光要在厕所里度过[1],然而算上找厕所的耗时,这一时间可能还要长上不少。


便急感来临的时候,如何快速找到一间厕所?大胆出击询问当地人或工作人员是最原始快捷的方案,若能找到标识顺着走也很方便,但更多的情况往往是,厕所位置隐蔽而自己“人生地不熟”。于是,着急找厕所的人们各显神通,线上渠道成为不少人的救星。


从最常见的地图导航软件到各地的政务服务APP,从微信对话框功能到专为找厕所设计的小程序,各个平台都留下了人们找厕所的身影。小红书上有笔记分享北京、上海等地的地铁厕所分布,详细罗列了每条地铁线上哪一站的何处站台有厕所,数千名网友在底下称赞楼主“功德无量”。



寻找公厕的渠道丰富,甚至出现了专门找厕所的小程序,恰恰说明了公厕可及性并不高,这背后的核心矛盾是人均公厕资源的紧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公开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尽管全国公共厕所数量连年增加,但每万人拥有的公厕数长期不足3座,自2015年实施厕所革命后才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2022年,全国公厕总数超过19万座,每万人拥有的公厕数也提升至3.43座,但相比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不够。


除此之外,各省市之间的公厕资源也分布不均。人口较多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厕所总量上占优,但人口密度也可能稀释总量上的优势,譬如,广东拥有的公厕总数几乎是内蒙古的两倍,但在内蒙古每万人拥有7.43座厕所的对比下,每万人仅仅拥有2.05座厕所的广东一下子捉襟见肘了起来,成了那个需要资源帮扶的“吊车尾”。



为解决厕所供应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商场、加油站等面向公众开放内部厕所。今年4月1日起,广州正式实施《广州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鼓励全市临街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一楼内设厕所在工作时间悬挂对外开放标识,免费对外开放,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


二、上厕所,成为一场黑箱博弈


找到厕所,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许多人在外如厕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即便急需,也宁愿忍耐,因为公共厕所的状况就像开盲盒一样充满着不确定性。


比如,推开门后出现的是马桶还是蹲坑?


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孕妇、残疾人等来说,马桶提供了更为便利安全的选择;而对更多人来说,蹲坑可以避免与上一个使用者接触,似乎更加干净;还有一部分人因为个人使用习惯差异而有不同偏好。


抵触公共马桶的人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上厕所的“独门诀窍”:纸巾是最重要的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擦拭清洁,必要时还能充当坐垫;稳扎马步、悬空半蹲是必须掌握的功夫,甚至有人选择站到马桶上如厕。



然而,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同样是消毒良好、环境卫生的公共厕所,马桶其实比蹲坑更干净。干燥光滑的马桶圈表面并不适合细菌生长,且马桶多采用虹吸式冲便方式,病原体会被吸入下水道,反倒是使用直冲式冲便方式的蹲坑,由于构造问题,需要更大的冲水力道,粪便中的病菌容易随着冲水的气旋喷射到空中。[2]


当然,这一切只是理想状况,清洁不到位、配套设施不齐全和不文明的使用方式等问题使得蹲坑仍是更受青睐的选择。


马桶和蹲坑的讨论指向的是人们最关注的公厕卫生问题,除此之外,厕所配备不全、如厕体验差、坑位数量少等同样在社交媒体上备受吐槽。



种种犹豫和担心反映着公共厕所的信任问题。在厕所清洁状况、他人使用方式等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陷入心理学上的“黑箱效应”,即面对未知事物时自动放大风险,往坏的方向想,于是我们担心自己坐在别人踩过的马桶上、自己的手按在其他人踩过的冲水按钮上,从而抵触正常使用、造成心理障碍。


当上厕所成为一场黑箱博弈,相互猜忌让每个人用得更脏、更麻烦,也拉高了公共厕所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三、一间理想的厕所应当是怎样的?


尽管实际设计和运维情况一言难尽,但作为关涉每个人生理刚需的基础设施,公共厕所其实存在着一套最低标准的设计模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描绘出了一间合格的公共厕所应有的样子。尽管这一标准已发布多年,许多关键的设计要求和设施标准在现实中仍未得到充分实现。


首先,在公众最关心的马桶和蹲坑之争上,蹲位由于占地面积更小、使用起来效率更高,应该被优先设置且数量占优。男厕厕位设置中,也是更为便捷的蹲位和站位数量更多,而坐位最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坐位的设置更多是为了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



其次,为了解决“女厕所永远在排队”的问题,设计标准还给出了男女厕位数的具体比例:在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站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在其他场所,男女厕位比例应按“女厕位/男厕位=1.5女性如厕测算人数/男性如厕测算人数”的最低标准进行设置(女性如厕时长约为男性的1.5倍[3]


反观当下,许多公厕设计的一大漏洞在于对不同性别所需的厕位数考虑不周,或者压根没有考虑到男女如厕的需求差异,女性由于生理构造等原因,如厕所需时间较长,再加上男性小便池占地面积更小、同等情况下可设置的男厕位其实更多,如果武断地将厕所面积均分为二,最后就会造成“女厕所永远在排队”的窘况。


最后,厕位内部的空间分配也有许多讲究,蹲便、坐便和站便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最小使用面积。理想情况下,公厕不会是逼仄的“立锥之地”,我们不用时刻提防着自己的身体与厕所墙壁来个亲密接触,更不会在上完厕所起身时撞到面向的厕门。



除此之外,设计标准还强制要求公共厕所的无障碍设施应与厕所同步设计、同步建设;要求男、女进出口应设有明显的性别标志;相较旧版标准增加了第三卫生间的设计要求和布置内容......一间理想的厕所,应该平等地向每一位需要解决生理需求的人开放,无论TA是一位身体健全者、残疾人、不识字的人、带着儿子的妈妈还是带着女儿的爸爸。


文明的浪潮不断向前翻涌,对于上厕所这样一件“天大的小事”,我们都有权利体面地完成。


四、互动


目前公共厕所的标识设计越来越多样化,但过于抽象的图形和外语,会导致一部分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误入错误的厕所,造成尴尬。 


我们选取了在社交媒体上备受吐槽的三组标识,根据以下标识,你能走进正确的厕所吗?





参考文献:

[1] 世界厕所组织.https://worldtoilet.org/

[2] 明月.有来医生.《公厕马桶VS蹲坑,哪个更脏?答案出乎意料》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168593

[3] Fang Liao.《世界厕所日访谈》https://zhuanlan.zhihu.com/p/310235716

[4] 双喵镇.《科普 | 女厕所为什么总是排起长队?从1:1,3:2和2:1说起》https://mp.weixin.qq.com/s/a5X_01XrLj1qFs19Z8Muiw

[5] 卢瑶编译. (2008). 重男轻女的公共厕所. 现代交际:社交商圈(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 (ID:rendaxinwenxi),作者:人大新闻系(数据收集与分析:陈存、殷艺源、何雨萍、叶晴、余婉遥、刘静芸,可视化:殷艺源、陈存、余婉遥、刘静芸,文案:何雨萍、叶晴,美编:刘静芸、叶晴,统筹:叶晴、刘静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