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沙丘》:AI和你有什么关系?
2024-05-09 18:46

越过《沙丘》:AI和你有什么关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ID:cyberlawrc),选自腾讯研究院第65期《互联网前沿》,作者:周政华,原文标题:《越过〈沙丘〉,撞见另一种未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沙丘》系列小说背景及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探讨了人类社会与科技的互动关系以及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 💡 弗兰克·赫伯特创作《沙丘》系列小说的背景及社会时代印记

• 💭 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展开深入探讨

• 🌌 探讨了科技与文明、人类与科技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层焦虑

在这个人工智能、颠覆、创新等大词漫天飞舞的春天,《沙丘2》的上映极为应景,影院里播放的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它还在每个观众前放置了一颗水晶球,让人们有机会提前撞见人工智能开启的另一种未来。


科幻大师弗兰克·赫伯特创造的沙丘系列小说,在20世纪中叶想象了一万年以后的人类文明。沙丘故事设定在“后人工智能时代”,彼时,人类制造了大量具备思考能力的智能机器,但这种机器差点成为人类最后的发明。在经历了对人工智能统治的血腥反抗之后,人类摧毁了所有的人工智能,不再信任人类之外的智能设备,转而选择了另外一条进化之路:即把人工智能与人体相结合,由此形成了大量诸如“领航员”“晶算师”等半人半机器的新人类物种,他们具备堪比超级计算的信息储存、计算、推演的能力,替代了此前大量由人工智能承担的工作。


弗兰克对技术发展的前景是悲观的。在《沙丘》系列小说中,你无法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太多积极的影响。小说中描绘的人类世界,与数百年前欧洲的中世纪并无二致,自由平等的精神让位于森严的社会等级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人类文明秩序倒退到了野蛮时代,整个宇宙都处于若干个家族控制的封建帝国之中,而得“香料”者可以得天下,这种神秘物质可以帮助“领航员”“晶算师”等新物种获取人工智能的超级算力,但它十分稀缺,只有存在于宇宙的某个星球之中,而开采香料还需要面临沙虫的威胁。


最初,弗兰克·赫伯特并不曾有写沙漠主题小说的打算。直到有一次他接到一家杂志社的约稿,主题是报道俄勒冈州一处沙漠治理试点。在经历沙漠之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弗兰克对沙丘这样一种可以移动的庞然大物开始着迷,加之他当时正在进行热门的宗教研究,沙漠和宗教的碰撞,最终催生他开始动笔完成一部虚构作品。在读者和评论人士的经年累月的口碑加持之中,《沙丘》六部曲最终加冕为当代科幻的经典之作。


《沙丘》的诞生虽属偶然,但其故事背景设定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弗兰克动笔创作《沙丘》时,正值美苏冷战,东西方阵营对垒,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在地缘政治的寒冬之下,信息技术革命却在悄然萌芽,科学家们发现了晶体管的奥秘,研制出了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的Atlas。《沙丘》其实也充满了现实隐喻:小说中的“沙丘”星球和其生态环境,反映了当时的环保主义思潮,小说中的封建帝国和贵族家族可以看作是对冷战时期的政治格局的一种文学化映射。此外,小说中的人类超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的延展想象。


在国际局势暗流涌动、大模型风起云涌的2024年,《沙丘》无疑又获取了全新的时代意义。


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张力可能会越来越紧张。在《沙丘》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一次名为“机器狂潮”的反抗人工智能的革命,之后禁止了类似人工智能的复杂机器。这引发我们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通用人工智能之后,人类的主导地位是否会被威胁?现阶段这种挑战主要存在于,人工智能替代大量人力之后,社会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如果人工智能全知全能,那么,无需工作的人类的尊严和自由将如何被保护?


大数据应用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冲突依然棘手,在《沙丘》中,主角保罗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使他能够预测和控制事件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面部识别和行为分析,可以被用于不当用途。人工智能还可以被用于信息过滤,从而控制公众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进而扭曲公众舆论。


稀缺算力的公平分配也是一大难题,《沙丘》中的“香料”是一种稀有资源,对其的控制引发了激烈的争夺。如今,算力就是地球上堪比“香料”的稀缺之物。训练大模型需要一连串高端技术、制造工艺以及可靠的能源支撑,但这些能力仅集中在少数公司和经济体手中,这直接导致算计在全世界分布的不均衡。


屏幕上演的虚构故事其实离现实并非遥不可及。半个世纪之后,中国观众在电影院里观看美国电影《沙丘》,而美国观众则在奈飞上欣赏根据中国科幻作品《三体》改编的剧集,这又是何等富有电影感的场景。两部中美科幻巨作,讲述截然不同的故事,《沙丘》的世界观强调了权力、宗教和生态的主题,而《三体》强调了宇宙的冷酷无情和人类的渺小无力。《沙丘》反映了对人工智能可能威胁人类地位的担忧,《三体》中人工智能是人类抵抗三体文明的重要工具。


尽管在世界观和故事设定上有诸多不同,但包括《沙丘》和《三体》在内的绝大部分科幻作品都探讨了同一个问题: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在《沙丘》中,科技是权力的工具,也是生态平衡的威胁。《三体》中,科技是人类生存的关键,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手段。在两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和文明处于彼此互动的关系。科技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而文明的需求和价值观又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虽然科幻作品无法全面揭示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复杂纠葛,但它们塑造的人工智能角色却能反映出人类对技术的深层次焦虑。这些作品让我们看清楚,面对自己创造的智能机器,我们究竟害怕什么,又对什么感到焦虑。一如弗兰克·赫伯特在《沙丘》中写道:“并不是现在影响了未来。应该倒过来,未来形成了现在。未来是确定的,现在一连串的事实只不过是确保未来的确定和无法避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ID:cyberlawrc),作者:周政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