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副中心强了,强省会就会弱?
2024-05-15 09:30

省域副中心强了,强省会就会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ID:yuangg173),作者:元淦恭,原文标题:《大都市圈和强省会,只会越来越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省域副中心建设和强省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强省会的成因和市场机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 论述了强省会和多中心发展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

• 🧐 揭示了计划经济时代非省会城市经济相对强大的原因

• 🌆 分析了市场经济转轨后大城市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市场机制

最近,高层又在许多场合提到“省域副中心”建设,又引起了舆论场上的不少涟漪。


这些年,“强省会”战略成为主流,有很多人对此是不满的。有一种特别流行的说法,“强省会”的本质是省会占有了其他城市本该拥有的资源,是省会在“吸血”所在的省。省会的强大,是以其他城市的凋敝为代价的,真正发达的省份,应该有多个中心城市,不应该省会独大。


我曾经分析过这个问题,简单的结论是,“强省会”还是“多中心”,本质上是“比较优势”决定的。在沿海省份,只要是沿海城市都可能有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而在内陆,只有拥有空港和铁路枢纽的省会才更适合发展制造业。所以沿海可以多中心,内陆只能强省会。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的事实。


如果我们拉长视角来看,会发现,在计划经济时代,省会城市比现在要弱得多。很多人认为,“强省会”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然而我研究数据却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强省会”当然有权力导向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市场选择。而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弱省会”,反而是权力扭曲资源配置的产物。


现在很多非省会城市的人不满省会,最主要的论据就是,咱们以前也阔过。事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非省会城市的GDP高于省会城市,并不是偶然现象,甚至是一种常态。河北省会1968年才从保定迁到石家庄,但其实在整个五六十年代石家庄的经济都是比保定强的;河南更典型,虽然郑州从1954年就成为了省会,但郑州GDP超过洛阳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为什么当年省会和非省会城市的差距比较小呢?


这其实源于计划经济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决策机制。


计划经济时代,非农产业几乎就等同于工业。在吃饭要靠饭票,出门要靠介绍信的年代,餐饮娱乐旅游这样的第三产业占比是很低的,当时民众收入很低也没有那个消费能力。当时的工厂都是“企业办社会”,工厂里有食堂,有学校,有医院,有电影院。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本质上就是若干个厂区拼在一起。厂多的城市,就是大城市,厂少的城市,就是小城市。


当时的工厂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都是政府,更直接地说,基本上是中央政府。当时中央政府是有对应具体行业的部委的,比如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等等,每个部都有自己这个系统的企业,所以是部而不是省来决定工厂设在哪里。


中央部委在布置工厂的时候,这些厂是不是在省会,压根不是考虑的因素。“一五”计划时很多城市不是省会,但却比省会得到了更多的项目,石家庄、洛阳、包头都是如此。非省会比省会项目多,工厂多,经济比省会好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而且计划经济年代,很多投资决策并不是出于经济原因。尤其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启动“三线建设”之后,很多工业投资并不考虑经济性,而是考虑战备,越是“山”“散”“洞”的地方越要搞工业,而到了承平年代,这些地方显然就不再是工业布局的理想地点了。同时,战备需求意味着分散供应链,而市场经济则需要集中供应链,所以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格局比现在分散得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启动了市场经济转轨。中国的大都市化,内陆省份的“强省会化”,其实是市场经济转轨之后才出现的新现象。


为什么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因为产业结构变了,投资主体变了,人口的流动性也大幅增加了。


首先来看产业结构。现在,中国的非农产业里,第三产业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工业,超过60%的城镇就业人口从事的是服务业。服务业要发展,关键是要有消费力的人群,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公务员、教师、医生和央国企的岗位也会相应越多,这些都是天然的消费群体,所以高行政级别城市的服务业增长会显著快于其他城市。


其次,投资主体变了。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区域经济时,仍然是“政策万能论”,一个地方好就是因为“国家投入”,一个地方不好就是“国家没投入”。其实,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有解释力的,但在当下的解释力就弱得多了,像基础设施建设这类投入当然国家意志很重要,但绝大多数的产业投资,已经变成了民间和外商投资。


省会城市相较其他城市,在交通、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医疗等福利的领域,通常都是有优势的。而且,绝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是有历史积淀的,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被验证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宜居的城市。所以,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会更加青睐省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选择,而并不只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意志。


再次,人口迁徙趋于自由。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口是无法自由迁徙的。即使是顶级名校毕业,被分配到大西北大西南的小县城,那当事人也没法讲条件。所以当时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在人口吸引力上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而随着人们可以自主择业自由迁徙,福利更好、资源更多的大城市就天然会吸引更多人口,最终形成正向循环的马太效应。


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会形成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大都市圈?为什么在中西部省份会形成“强省会”,都是市场机制下用脚投票的结果。聚集是效率导向的,分散是反效率的。


说白了,在内陆省份,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城市,才能够形成经济效率。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即使是美国,内陆州也都有中心化的大城市。只不过,在有的国家,这样的大城市未必是省会,而在中国,这样的大城市和省会是重合的而已。当然这种重合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但那种不搞“强省会”,一个省份就可以均衡发展的想法,无疑是计划经济的乌托邦。


又有人说了,德国这样的国家不是就很均衡吗?德国倒是挺均衡。但德国有多大?德国总面积才35.8万平方公里,正好等于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总和。江浙沪皖是不是一城独大?当然不是,全国二十强的城市就有七个。在沿海地区一个相当于德国的范围,要做到“多中心”式的均衡发展,无疑是可能的。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这样的地区。但是中国只有一个长三角,只有一个珠三角,这种“均衡”对内陆省份是不可能复制的。


更重要的是,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经济高地,本身就是全国经济“不均衡”的结果。只有“不均衡”,才会有人口、产业更集中的高效率地区。


大城市当然有大城市的问题,但大城市的出现,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并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北京是首都,可以有非常特殊的限制措施,但全国只有一个北京,绝大多数城市的户籍藩篱已经打破,“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只会越来越明显。


越是人口负增长的时代,人口就会越集中。日本东京都市圈和韩国首尔都市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长珠三角已经走在这条路上。


回到开篇的问题,“省域副中心”这件事能成立吗?在我看来,省域副中心的本质,同样是聚集,而不是分流。比如四川省有21个市州,在四川的城市体系里,成都独大,成都之下就是20个普通地级市,在成都和其他地市之间是“断档”的,副中心的本质是要形成在成都和普通地级市之间的“次级中心”。


你猜,这个“次级中心”如果搞得成,它是去吸纳周边地市的人口和产业呢,还是分流成都的人口和产业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省域副中心如果能做成,一定是副中心周围的其他比较小的地级市和县城的资源向当地聚集。省域副中心强了,强省会就会弱?别想了,这是不可能的事。


尤其是在当下,大规模的债务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退潮。国家也不可能再到处撒胡椒面了,有限的资源,一定会被投入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大分化,只会越来越剧烈。


经济的运行,人口的流动,城市的生长,总归离不开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所谓“均衡”的愿望很美好,但它背离规律。大城市只会越来越大,强省会只会越来越强,这才是必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ID:yuangg173),作者:元淦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