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街头晃,晃出一番事业
2024-05-24 10:00

在成都街头晃,晃出一番事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成都(ID:youchengdu2018),编辑:书书,图源:受访者,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介绍了一位来自广州的卡老师在成都创业的故事,她通过刷街观察城市,挖掘成都商业文化的特点。

• 💼 卡老师通过深入观察成都街头,发现城市商业文化中的共性和特色

• 🌆 描绘了成都的饮食文化和街头氛围,展现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 🏙️ 探讨了成都作为创业城市的优势,包括活跃的商业环境和低成本优势

去年9月,广州人黎卡斯(人称卡老师)来到成都,原本只打算旅居一段时间,没想到最近开始筹备起了工作室,有大干一番事业的迹象。


在成都这大半年,她没事便和朋友出门刷街,准备写完100个成都商业文化关键词,比如,关键词——吃中餐。


成都的饮食文化,一直有着“爽快聚起”的基因。工作与生活更追求自主、适度的观念,以辣味为主的味型、以“锅”为核心的菜品延展、允许外摆、下楼拐弯随处随选的餐馆集群,会让你随时随地有“啊!找朋友出来吃饭见面吧”的冲动。


这样的城市饮食文化特征,让我觉得在成都做“一个人的饮食”的生意,挺难的。例如暂时还没太多本地朋友的我,面对“欢迎3人或以上,从8点吃到凌晨”的本地好吃餐厅无能为力。


也因此,我从来没有见过比“吃中餐”这个词更有意思、更有画面感的日常词汇。


在四川人的日常对话中,吃中餐的中并不是中西的“中”。四川餐饮行业长时间以本地味型为主,较少川味以外的其他地域餐饮/西式餐饮进入本地市场,促使四川人在传统味型上“造花活”、一“辣”造百味,也衍生出不同的特色菜系:火锅、冒菜、冷锅串串、钵钵鸡……万变不离其复合的辛香与味辣,最终为的是让大伙儿聚起,喝一箱聚一晚。


又因这些特色菜式过于相近,四川人约人吃饭总是把话说得特别具体:吃火锅、吃钵钵鸡、吃肥肠鱼、吃干锅,而不是像其他省份的人笼统地概括为“吃饭”。


而我们最日常的“家常热炒+白米饭”组合,四川人会既概括又精准地唤做“吃中餐”。“吃中餐”一词虽然并不体现在餐厅招牌上,但四川人会对其有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描述:一群人,即时且就近;馆子大小无所谓,带有聚会或宴请目的;必须是现做热菜,必须是炒制为主,必须搭配热乎乎的白米饭,距离亲近且闲话家常的一顿饭。


你看,这顿饭是不是被四川人描绘得生动而具体,有马上想和朋友家人们去吃个“中餐”的想法?而四川、尤其成都的餐饮行业日益发达,更多地域风味与西式餐饮进入成都市场希望分一杯羹的时候,我认为每一个进入成都市场的品牌(不论品类),都可以从“吃中餐”这个日常词汇中找到关键答案。


成都,这个追求“畅快聚起”的社交生活的城市,消费者更追求的是大众的、爽快的集体社交氛围、与不论8岁or80岁都能共同欢聚的生活时刻,因此不管是内容、体验抑或具体的产品服务,都可以围绕“随时相聚,乐话生活”展开。


在成都生活工作的人,更知道如何热爱生活、如何与人产生新的关联、形成新的关系,因为只需要吃一顿“中餐”,就可以了。


我不禁感叹于她的灵敏与细致。于是,她一头扎进街头巷尾观察这座城市,而我则在社交平台观察她。


“在观察的过程中,你自己收获了什么呢?”


“这样带有一定目的性,但目的性又没有那么强,有个具体的角度去观看一座城市,让我感觉每天过得很有意思,给我的生活一个支撑点。”


我们约好下次一起逛街,同一条街,用她的观看角度,应该会逛出些不一样。


黎卡斯:好棒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商业文化地理研究者、策展人。


逆时钟行为


“持续工作10多年后,我决定来成都Gap一下。”


据说,常见的逆时钟行为包括复读、辞职、单身。


去年,当了10多年打工人的卡老师选择辞职休息,“首先是先换一座我没有待过的城市,各方面考虑了一下,选择了成都。我第一次来成都是2011年,当时觉得这里一方面很有市井气息,另一方面能看到新兴的商业在发展。”


于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顺德都工作过之后,卡老师来到了成都。在涉猎过品牌公关、乡村文旅、社区营造、社会创新服务、公共艺术策展、博物馆公共教育等领域后,她来到成都,过生活,顺便写商业观察。



·卡姐在夜晚刷街


10多年后再见,她觉得成都的面貌依然很清晰:市井且自洽。“就是看遍了世界,我还是回到我的世界,但这不是闭塞,是看山还是山。”


去年,她写过一篇成都人喜欢“进小区吃饭”的帖子,那时编辑部在写过几十条“百米小街”的稿子后,也发现了这个点,我不由得感叹:这姐好会。


·进小区吃饭


如此深入、细致的观察来自于卡老师的求知模式,“这是什么?没有见过,要去见一下,要去吃一下,要去玩一下。”


其次,是她的本地人心态,“不管在哪座城市,哪怕这个地方我是第一次去,我也是站在一个久未回老家的本地人的角度去看。”


第三点,就是她的分析办法,“可能有一些受众更需要的是直截了当的what,我会更侧重在how跟why,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以及我们去做一些具体的商业服务的时候,这些能不能成为参考。”


·在街头晃,从白天到夜晚


比如,说到许多店铺都会有“店休”,卡老师的观点是:从“店休”这件事背后揭示的,其实是成都商业文化中不可忽略的共性,那就是“巴适”。在我的理解中,“巴适”并不指向闲散轻松,而是成都的主理人们和消费者们更倾向追求一种自主掌控的适度,且内心意识中愿意主动休停。当人们能自主判断和掌控什么是适度的工作、生活与消费,才能更有余力与余地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盲目地追逐速度与热点。



刷街


“成都的横街、巷子比大马路有意思多了。”


就这样,持续刷街,不预设,不期待,卡老师穿梭在街巷的边边角角,“逛了大半年,锦江区的街巷都没有逛完,逛不完,根本逛不完。哪怕是同一条街,两个月之后再去一遍,你就会发现东西不一样。”


聊天的彼时,我们正坐在陋屋咖啡新店的外摆区,旁边大爷正在打牌,“这里原本是收二手家电的铺子,慢慢开始有一些年轻化的铺子开起来。”


·陋屋新店 摄影/李可以


卡老师知道许多街巷的变迁史,比我知道得多得多,都是用脚力和耳力换来的。


·45度角是卡老师发现的成都商业文化的又一关键词,45度角的外立面设计一方面让市区本就开阔的马路更显大。另一方面,则尤其体现在主干道延伸出去的支线小马路:以45度角的建筑外立面,为小马路交汇处退让出一个宽阔灵活的“广场”,既可方便车辆通行,同时为人提供足够的步行停留空间,进一步得以让围绕这个“广场”的底商业态发展起来,用空间的小小退让换来源源不断的人气。


比起陋屋,卡老师更常去的咖啡店是灶咖,“第一,离我家很近,拐个弯就到。第二,咖啡出品稳定。第三,主理人有意思。像这样的小型的商业还是会藏在社区跟街巷里,所以我觉得成都的横街、巷子比大马路有意思多了。”



观察大半年,卡老师浅拎出成都商业文化的几个关键词:


  • 街头商业


不限区位、允许限时的外摆文化

店都开得“犄角旮旯转个弯”

天生带有“到外头耍”基因的成都人

城市公共空间中多样化的消费体验


  • 杂识社交


更弱的人际边界

更热衷一群人聚起

不办公、不聊事、就“待着”

弱目的性的交流与生活情报分享


  • 板朋圈子


城市对不同文化的高度包容性

主理人文化的落地生根

有聚力的社群关系与熟客生意


对于“杂识社交”我深有同感,在不少轻松的社交场合,作为i人的我也会因为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和陌生人嗨聊起来,聊完也许都不知道对方姓名,各回各家。这样弱边界感、无目的性的交流让人刷新日常,学会用他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身边事。



·在街头晃,从白天到夜晚


Gap需要规划吗?需要有用吗?因人而异,但我始终相信,任何智力活动都是有用的。


在成都街头Gap的卡老师,似乎已蓄力完毕。


·卡老师的一个典型的成都夜晚


她和两位小伙伴一起创立了好棒工作室,“我自己更偏重的是商业文化研究,另外两位合伙人,一位擅长做年轻化品牌的营销,另外一位是建筑设计师,自己也有开店经验。工作室主要会做几件事情:基于地方文化和生活的文旅设计、基于老节新造的节庆创新、基于城市社区趋势的主理人品牌陪伴式服务、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策展,以及基于城市商业文化地理的故事内容。”


在蓝花楹和三角梅开得扎劲儿的街头,正适合重新出发。



·摄影/小雨


YOU成都专访


X:小都 ,K:卡老师


X:对于想要Gap的小伙伴,有没有什么建议?


K:对于正处在“间歇人生”的小伙伴来说,我觉得更重要是心态的建立与自我提问:这是你想要的状态吗?你打算只是短暂休息、还是作为人生的某一个长期阶段来作考量?Gap对你来说是某个危机之下的被动逃避,还是为可预见的机会而主动选择的蛰伏?这些问题,都是除了手中有足够存粮、以及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之外的更重要的考量因素。千万不要把Gap作为人生止痛药来服用,毕竟“有病便须医”。


X:说3个让你决定在成都创业的原因,会是什么?


K:对于创业的人而言,选择一个城市市场必然会考虑几个因素:机会、成本、文化环境。对于我、以及好棒工作室的合伙人们而言,为什么选择成都也是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考量。


首先,成都的商业环境相对活跃蓬勃、且对年轻初创团队更友好,能帮助工作室在一个恰好的土壤里建立影响力、沉淀足够的业务机会;其次,成都的创业成本相对一线城市、甚至部分新一线城市更低,而这种低不仅体现在实际经济成本,更体现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社交与时间成本;最后,“文化环境”对于我们而言是最关键的考虑因素,成都的商业文化、生活文化、城市气质中所折射的“市井且自洽”,是我们认为当前最恰到好处且我们需要的一种环境土壤。


X:刷了这么多成都的街,最喜欢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K:最近经常晃的一条街,还是莲花西路。是我喜欢的充斥着“人的生活味儿”的街道,也有年轻商业在生根发芽。推荐本人最喜欢的莲花西路逛法:先去自然记录Leafroom喝个下午茶、晚饭再去斜对面的张千金来个烤鹅肠(务必要在对面叫个即点即蒸的腊肉饺子!),最后在何蒸肉旁边走个20步的鲜花店,花100块随便买时令鲜花,开开心心回家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成都(ID:youchengdu2018),编辑:书书,图源:受访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