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放过 24 岁的任何一天
2019-07-26 21:00

我不想放过 24 岁的任何一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单读(ID:dandureading),图、文丨冯依伦


在人人都可以轻松拍照记录的年代,摄影的意义也变得空前的丰满和多元。相册成为了现代人的日记本,我们习惯于用手机随手拍下一些照片,编辑、裁剪、重复、保存一些吸引我们的符号。


在这本“日记”的规划上,年轻的摄影师冯依伦则显得更加严格,他总结出“狩猎”和“收集”两种方法,记录下了分别在上海和佛罗伦萨生活的 24 岁和 25 岁,而他的摄影理念也从“报道摄影”的理想转移到了对日常生活的归档。


一切不希望被遗忘的都值得拍摄


图、文丨冯依伦


我高中接触摄影的时候,从杂志里看到了战后派日本摄影师的照片才真正受到冲击爱上摄影,我惊讶于摄影可以像文学一样,带有那么强的“个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隐喻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在学校所学的摄影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和我同时期接触摄影的人,一定都经历过以“报道摄影”为理想的阶段,但抛开那些浪漫的摄影师故事,在这个几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机随手拍摄第一现场的时代,不需要报道摄影师了。直到无意间我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家庭照片,抛开那个宏大的、艺术的、本身就带着史诗特性的摄影目的,作为一个普通人记录下你身边的视觉符号的同时,时代的细节也被我们无意识地记录在了照片上,这也是我选择以年份为记录单位的原因。无需因为重要或特别与否来决定拍摄与否,一切不希望被遗忘的都值得拍摄。我只是以年纪作为归档的方式。


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胶片拍摄后放大扫描后得到的。从技术角度上说,我越熟练于黑白胶片冲洗和黑白暗房作业,也就越能精准地还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负片不过是信息的载体,暗房才是演绎的过程。同时我相信,记忆在我大脑中呈现出的是黑白的符号化图像,具体的事物被转换成了点、线、面、黑、白、灰,这样的物理结构和灰阶可以更轻巧容易地抓住特征、储存过去的事,成为大脑文件柜里的索引。


横过来观看效果更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单读(ID:dandureading),图、文丨冯依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