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我们也注定能够善待彼此
2019-09-20 14:26

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我们也注定能够善待彼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ID:newslab),作者:方可成,题图: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一艘船遇上海难,一群彼此陌生的乘客被困孤岛,他们能存活下来吗?


耶鲁大学教授Nicholas Christakis翻阅几百年的史料,从中找出了20起类似的海难。在每一起海难中,都至少有19人流落孤岛,他们都在一起生活了超过两个月。


虽然面临着相近的艰难条件,但这20起海难的结果大不一样。在有的案例中,绝大部分人都得以幸存,直到援救者抵达;而在有的案例中,最终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发现,成功的幸存者社群都展现出了一系列他称为“社会性套装(social suite)”的特质,包括:个人拥有独特身份、爱伴侣和孩子、友谊、社交网络、合作、偏爱自己的群体、轻度的等级制、社会性的学习。这套特质促使幸存者们组成良性的社会,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失败的社群,则在这几个方面表现糟糕。


比起成功和失败案例之间的差异,更令人惊讶的是:所有那些成功的案例,彼此之间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相似。尽管每一批遭遇海难的人都是如此的不同,尽管他们从来没有互相学习和启发,尽管他们可以尽情发挥创造性,但最终,所有成功的幸存者社群的特质都相差无几:它们全都具备“社会性套装”的八大特质。



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认为,这是因为这八大特质深深地写进了我们的基因里。成功的幸存者们受这种基因的影响,不约而同做出了相似的选择。


这种基因的影响力也体现在小孩子身上。曾有心理学家找来一批不满周岁的婴儿做实验,向他们展示一个正在爬坡的圆圈,一个正在帮助圆圈爬坡的方块,以及一个正在阻挡圆圈爬坡的三角形。之后,研究者让这些婴儿选择喜欢的图案。绝大多数婴儿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方块,也就是那个“助人为乐”的图案。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它们全都在证明一件事:人在很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对善恶的区分,很明显地喜欢善良的人、讨厌那些混蛋,并且愿意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之中的人。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都会感到由衷的快乐。这些特质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就写进了我们的基因。



在今年出版的《Blueprin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a Good Society(蓝图:一个好社会的进化起源)》一书中,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花了几百页的篇幅来论证一件事:人类的基因里写着善待彼此、携手合作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好社会。


不错,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基因里也写进了恶的一面。比如,残忍、偏见、自私。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惨剧,与这些黑暗特质息息相关。


但是,如果只关注黑暗的那一面,我们就忽略了另一个事实:我们生来就具备关爱、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异,是我们能够组成人类社会的原因。


所有地方、所有种族的人,全都具备这种能力。地球上没有哪个社会能够轻易压制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去爱,去建立友谊,去彼此合作。


《蓝图:一个好社会的进化起源》


我们再来仔细看一下这八大“社会性套装”——


首先,个人拥有独特身份。我们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认出自己的伙伴,因为人类的外表参差多样,每个人都长得很独特,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我们可以辨认彼此,识别出自己的朋友,这也就给我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基础。


第二,爱伴侣和孩子。和其他动物比起来,爱也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大多数动物的交配只是为了繁衍后代,而人类却可以和伴侣结成长久的情感关系。爱也为我们的社会联结提供了基础:我们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亲人有特殊的联结,还可以和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走到一起。


第三,友谊。第四,社交网络。第五,合作。这三者都是各种人类社会的共享特质,是构建社会的基础。


第六,偏爱自己的群体。人类社会过于庞大,我们不可能认识所有人、和所有人合作,我们需要识别出那些紧密联结的伙伴,因此,我们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着特别的归属感。


第七,轻度的等级制。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但我们也需要识别出群体内部更有能力、有声望的人,以便更好的合作。


第八,社会性的学习。这同样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我们不需要自学一切,他人可以教我们,这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利于社会的运转和进步。


这些就是人类之间注定会关爱与合作的基因基础。只是,这些光明的一面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当然,这八大特质中,至少有一种可能会走向反面,可能会导向仇恨,而非合作。那就是第六点:偏爱自己的群体(in-group bias)


我们见证了太多发生在人群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如果人人都不假思索地偏爱自己的群体,会不会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个彼此仇恨的部落?



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说,这确实是一种危险的可能。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的路径。


一种路径,是去想象那些更大的群体。比如,美国的两党之争很厉害,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支持者彼此越来越剑拔弩张。但是,如果大家都想一想,“我们都是美国人”,两党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变得更融洽些。


另一种路径,是相反的方向,去了解那些具体的人。前面说到,每个人的长相都很独特,这让我们可以识别出具体的个体。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利用这项特质,去认识那些对立群体之中的具体的人。我们可以意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是有着独特身份的、具体的人,不能仅仅由他/她所属的群体来定义。


当我们和这些具体的个体建立起了联结,我们基于群体身份的偏见也就会让位了。



《蓝图》一书的作者Nicholas Christakis是耶鲁大学的校级讲座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他既是社会学家,又是生理学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社交网络、人工智能、公共卫生……他曾被《时代》周刊评为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但很多美国人知道他,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而是因为2015年的一桩争议事件。


当时,耶鲁大学的14名管理层给本科生发了一封邮件,提醒大家:在参加万圣节化妆舞会的时候,要小心选择自己的装扮,不要穿那些可能会冒犯少数群体的服装。邮件中还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着装建议。


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的妻子Erika当时也在耶鲁任教,她研究的是教育学。在读到管理层的这封信之后,Erika也给学生写了一封信。她说: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应该自己决定穿什么,而不是由管理层来给出详细的指导。学生应该有自己试错的权利,也应该有应对冒犯的能力。


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和妻子Erika


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对妻子的看法表示支持。但是这封信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些耶鲁学生发起了抗议活动,要求学校除名他们,当众辱骂他们“恶心”,甚至发出了人身威胁。


在风波之中,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的选择是:去和学生对话,了解他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愤怒。他说,他坚信自由和公开的表达,因为这是人类社会互相学习和合作的前提。既然有这样的信念,就必须践行这一点,而不是躲在家里。


这也是他支持妻子Erika的观点的原因:尊重学生自由表达和试错的权利,而不是用保姆一样的态度做出过多的限制。


尽管个人经历了这样深刻的误解和激烈的冲突,但他依然相信:人类的基因里写着社会性的本质,这会让我们组成一个好社会。


在《蓝图》一书的扉页上,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你离Erika越近,这个世界就会越好。(The world is better the closer you are to Erika.)”


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动人的扉页献辞了。


《蓝图》扉页



《蓝图》是过去三个月里,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


阔别这么久,终于又和你们见面了。谢谢你们还在。


过去三个月,这个世界上又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不少事情,都令人焦虑和不安。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放长远,当我们思考人生而为人的基础特质,当我们意识到那些美好的蓝图早就写进了我们基因里,我们或许可以在艰难的时代依然保持乐观。


至少,我们可以更坚定地彼此关爱、善待他人、携手合作,更多地尝试理解和联结,而不是仇恨和隔绝。


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本人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ID:newslab),作者:方可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