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大城市郊区种地?
2019-12-10 09:28

谁在大城市郊区种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社(gz-hangyeyanxi),作者:夏巾帼,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大城市郊区农村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即“大城市的菜篮子”,为市民提供新鲜、廉价、稳定而又安全的果蔬。然而,当前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基于区位优势,大城市郊区农村本地农民逐渐实现就业在城,进而居住在城,在农业生产条件受限(如土地细碎化,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等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从事农业生产的本地农民越来越少。那么,大城市郊区农村的土地由谁来种?大城市郊区农村的农业应该如何发展?


郊区农民的种地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蓝某是省会城市W市D区辖下的郊区农村S大队村民,S大队距离市中心约50分钟小轿车车程。S大队属于国营农场,人均耕地7亩且连片,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业种植条件良好,而W市其他区辖下的郊区农村的种植条件则较为恶劣,人均耕地少且土地细碎化严重,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早已瘫痪,土地抛荒严重。蓝某今年45岁,1994年嫁入S大队,在农场某工厂谋得一份临时工工作,1999年该工厂倒闭,蓝某回到S大队,之后和同样下岗的丈夫一起在W市做水电工。2008年,蓝某同亲戚合伙在镇街上经营门窗生意。2009年,蓝某开始种地,形成“边做门窗生意,边种地”的“半耕半工”家计模式。


刚开始种地时,蓝某考虑到种粮食作物的收益太低,于是便选择种植经济作物。那么,种什么经济作物呢?蓝某发现大队有3-4户人家种了毛桃,每户都种了10亩,毛桃每亩纯收入在丰产期能达3000多元,比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收益高多了(粮食作物种两季纯收入才1000元/亩),且他们都有5年以上的种植经验,蓝某可以向他们学习种植技术。


于是,蓝某种植了5亩毛桃,前期投入花了7000-8000元,包括幼苗6元/株,80株/亩(共2400元),打药机(泵+ 100多米长的管子)2000多元,剪枝200元/亩(共1000元,剪枝分为冬剪和夏剪,夏剪技术含量低,蓝某自己能解决,冬剪技术含量高,将影响来年产量,蓝某一般会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帮忙),药物(费用若干,毛桃第三年才正式挂果,第一年要打蚜虫,年底剪枝,第二年要在长果时下肥,同时注意打药,一般要打两次,一次是蚜虫,一次是针对长果的“食心虫”,年底也要剪枝),第三年毛桃正式挂果,这一年的投入尤其是人工投入将增加,包括梳果、摘果等环节,人工价格为男工70-80元/半天,加包烟,女工60元/半天。由于毛桃第三年才挂果,因此,蓝某采取了套种的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产出。第一年,套种甜玉米,第二年,套种西瓜,因为不能与桃树争阳光。第三年则开始结果,不能套种,否则将影响产量。结果后,第一年只能达到1/3丰产产量,第二年1/2丰产产量,第三年才能达到丰产。由此可见,毛桃的种植,有一个较长的投入周期,至少5年,直到第6年才到丰产期。


2013年,蓝某又发现葡萄种植经济效益较好(隔壁大队大部分农户都在种植葡萄),亩均纯收入能达到至少1万元,且种植葡萄最大的设备投入,即钢架大棚,当时地方政府给予50%的补贴,借助这个政策,蓝某和几个朋友一起种植了葡萄,其中蓝某种植了10亩。葡萄的前期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钢架大棚1.8万/亩(政府补贴0.9万/亩),使用寿命8-10年,葡萄苗25元/株,200多株/亩,寿命有10多年,还有灌溉设备,为了学习葡萄种植技术,蓝某他们还派代表去浙江金华学习,包括葡萄品种的选择,学习费用由他们自行均摊。这10亩葡萄地,蓝某前期投入超过10万元。刚开始,蓝某种植了4个品种,包括黑色甜菜,红提,阳光玫瑰和夏黑,经过几年的摸索,蓝某发现黑色甜菜这个品种容易散,烂得快,不宜运输和储存,红提这个品种不太好种,产量大但肥量也大,而且市场风险较高,价格从3元/斤降到1元/斤,于是,蓝某便淘汰了这两个品种,留下了阳光玫瑰和夏黑。


留下夏黑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早熟,上市早,好卖;一是可远程运输,不易散、烂,冷链物流的发展使得24小时便能从武汉运到北京。留下阳光玫瑰的原因:发展采摘农业。葡萄种植是一项技术活,葡萄“像个小娃娃一样,需要精心照料”,比如每年12月15日剪枝,剪枝后气温降低时要铺上保温膜,同时注意浇水和通风,棚内气温高于30度则会烧芽,因此,过年那段时间,蓝某基本上都没有时间走亲戚,时刻都在田间地头。从销售方面来讲,夏黑葡萄主要是走批发,纯收入为1万元/亩,种了7亩,而阳光玫瑰则80%用于采摘,20%用于批发,纯收入能达2万多元/亩,种了3亩。



2016年,蓝某发现了油桃的商机,毛桃不宜远程运输,但油桃有卖相,易储存,上市早,比其他水果都早1个月,于是蓝某打算投资油桃种植。


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蓝某自家的土地已经种完了,且果蔬需要钢架大棚才能保证卖相等品质,而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已经失效,钢架大棚的一次性投入太大,于是,蓝某便租种合作社具有大棚设施的土地16亩,土地租金为1736元/亩,共2.8万元,此后每年递增5%,2019年土地租金已达2010元/亩,且该土地之前是种植草莓的,蓝某整理土地还花了3200元,耕地下肥花了3680元;


其次,要解决油桃树苗的问题,蓝某发现一家合作社的桃树非常纯正,已经种植两年,开始挂果,但该合作社不打算继续种下去,于是蓝某便把这些桃树买回来。从树苗到最终种在土地上,蓝某花了不少钱:桃树10元/株,有3000多株,花了3万元;挖树3元/株,花了1万多元,从合作社运输到蓝某的土地,运输费2000元,挖树洞器械2000元,操作机械的人工费3000元,请了4个人栽树,150元/天,栽了7天,工钱4200元,共计5万多元;


再次,要解决其他设施设备的问题,灌溉设施(喷灌,包括管道和阀门)8000元,水泵700元/台,买了2台,大棚膜1300元/亩,人工100元/亩,共22400元;


最后,要解决种植技术问题,油桃的种植技术与毛桃相似,这对于蓝某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计算下来,油桃种植的前期投入超过12万元。


蓝某种植油桃的第一年由于是移栽,油桃虽到了挂果期,但不能挂果,要养根保命,第二年才开始挂果,挂果后,人工投入大大增加,首先是冬剪,蓝某从安徽某专业种植村落中请来专业技术员,包车费,管三顿饭,130元/亩,3人,共6240元;其次是梳果,16亩,量太大,果子长得快,必须请人,蓝某请了4人,花费5000多元;再次是摘果,请人工2-3人/天,前10天是半天,60-70元/人,后十多天则是全天,150元/人,共约8000元;最后是销售时的运输费用,自家有一辆车,只需支付油钱,还要请一辆车,运到W市水果批发市场,280元/趟。2019年,油桃属于正常年份,产量约1600斤/亩,桃批发价比往年多0.5元/斤,5元/斤,越早上市的那部分价格越高,5月30日的第一批,卖到6.5元/斤,油桃毛收入约13万。


通过多年的试探、经营,蓝某成为S大队的水果种植大户,共种植5亩毛桃,10亩葡萄,16亩油桃。蓝某家中有3口人,丈夫和儿子主要负责经营门窗店,水果种植基本上由蓝某一人在管,在农忙时节,丈夫和儿子会过来帮忙,现在蓝某每年的休息时间不超过2个月,其他时间都在田间地头。蓝某不打算再扩大种植规模,一是土地租金的限制,每年递增5%,2019年已达2020元/亩,一是劳动力价格的限制,若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必然要加大劳动力的投入,而城郊农村劳动力价格不便宜,150-200元/天,这将增加生产成本。


“郊区农民不种地”


由于农场体制,S大队种植条件良好,然而,尽管种植条件良好,但S大队像蓝某这样的农户非常少,农户大多不愿意种地,或者把种地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副业。更不用说W市辖下其他没有农场体制做保障的农村,这些农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人均耕地1亩多一点且分成好几块,土地细碎化严重,同时农业生产公共品供给体系早已崩溃,农户都不愿意种地,抛荒严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郊区农民似乎不愿意种地。


郊区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地?一方面,大城市郊区农村基于区位优势,非农就业机会丰富,农民种地的机会成本高昂。农户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种两季每亩也不过1000元的收入,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打零工,工资水平也有150-200元/天,农户理性计算之下,必然选择非农就业方式;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较好,且大城市郊区农村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相对而言是有优势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似乎是郊区农民一项不错的选择。


然而,经济作物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经济作物前期投资较大,蓝某种10亩葡萄和16亩油桃,前期投资是10万起步,这对农户的家庭积累提出了要求;其二,经济作物投资期较长,葡萄和油桃都是三年才挂果,“一般农户等不了”;其三,经济作物的技术含量较高,农户需要重新学习种植技术;其四,经济作物面向市场,市场风险较高;其五,经济作物的种植非常辛苦,需要精细的田间管理,要求农户特别能吃苦耐劳,蓝某为了种植这些经济作物,一年到头基本上都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经济作物的这些特点使得郊区农民望而却步,在就业机会充足的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其他相对而言“较优”的就业方式。


“职业农民”来种地


“郊区农民不种地”,那么,谁来种大城市郊区农村的地?资本?2013年,W市推行“菜篮子工程”,发展设施农业(钢架大棚)7万亩,政府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租金为650元/亩/年),建设钢架大棚之后,再转租给企业或合作社(租金为1000元/亩/年),政策意图就是引导资本种地,这一时期,若散户想发展设施农业,政府也会给予50%的补贴。S大队也发展了1700多亩的设施农业,主要进驻了3家企业或者合作社,我们可以看看这三家企业的发展及现状:


XSJ公司:2013年在S大队流转了1150.37亩,以种植大棚果蔬为主,长期聘请的工人有20-30人。而现在XSJ公司只种了70-80亩地,其余土地则转租给来自安徽、浙江等地的“职业农民”,同时,XSJ公司依托这片土地,发展休闲旅游,投资8000万建立了一个五星级食宿酒店,主要承接各单位的培训和招待活动,然而,2019年当地政府出台拆除大棚房政策,即拆除在土地红线范围内的违建,XSJ公司刚开业的酒店被叫停。


GYSF合作社:在S大队流转了238亩土地,以葡萄种植为主,还有少量玉米,合作社老板以前是做生意的,该合作社现在转租给外地“职业农民”50亩,抛荒30-40亩,之所以荒掉,是因为该老板计较,好扯皮,别人都不愿意租种他的土地。


HXY合作社:在S大队流转了352.9亩,主要种植葡萄、草莓、菜心等果蔬,现在老板自己只种了50亩,其余都转租出去。


S大队属于D街道(也是D农场),据街道国资办的人统计,2019年,企业欠租达4000多万,“资本种地基本上都亏了”,“能把租金交上来就算还经营得不错”。由此可见,资本种地终将以失败告终。资本种地为什么终将失败?因为资本种地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农业种植是一项管理技术密集型而非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种地,势必要请人种,一是劳动力成本问题,二是劳动力监管问题,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品的品质,这些都将导致资本种地成本极为高昂。因此,在实践中,有些企业将会偏离种地的轨道,如S大队的XSJ公司,发展第三产业,而这又将受到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



那么,大城市郊区农村的土地到底由谁来种?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大量“职业农民”种地的身影。S大队发展设施农业后,外地“职业农民”逐渐流入,他们主要来自安徽、浙江等地,以种地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种植供大城市消费的果蔬,种植规模一般限定在家庭劳动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外地“职业农民”之所以流入,是因为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得种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地比较好种,另一方面,资本种地亏损后使得设施农业得以空闲出来给外地“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在此有地可种,地也好种。


“职业农民”为何能成为大城市郊区土地的主要种植者?一方面,“职业农民”将种地当作是一种劳动力变现的方式,同其他非农就业工作是一样的,只不过“职业农民”是通过将劳动力与土地结合来换取劳动力报酬,不同于资本的请人种地和获得超额利润的冲动,“职业农民”种地一般不请人,主要是投入自身的劳动力,赚取的也只是自己的劳动力报酬;另一方面,不同于郊区本地农民,“职业农民”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种植技术,且特别能吃苦。


郊区农业的未来


大城市郊区农业该如何发展?


“郊区农民不种地”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甚至有的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出现大面积抛荒现象,有人会说没有人愿意种地了,然而,事实却不是没有人愿意种地,而是地不好种,“职业农民”就愿意种地。那些出现大面积抛荒的大城市郊区农村,大多都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如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且细碎,农业生产公共品供给系统早已瘫痪,这样的地方,农业生产成本太高,本地农民在就业机会充裕的情况下,肯定不会愿意种,而“职业农民”依靠种地为生,要做精细的成本收益计算,也肯定不愿意种。


因此,大城市郊区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地不好种”的问题,怎么解决“地不好种”的问题?关键是要发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优越性,其一,村集体将土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回(给予适当的租金),这解决的是土地细碎化问题,其二,村集体投入适当的农业生产公共品,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改善郊区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最后再将这些土地租给“职业农民”等种地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土地租金问题,过高的土地租金也将使想要种地的人望而却步。


“职业农民”将有可能成为大城市郊区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当大量外地“职业农民”进入郊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时,大城市郊区农业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农业治理问题,而是一个农业产业问题。当前,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普遍遭遇地方政府的忽视,那么,农业作为一个产业该如何发展?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留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社(gz-hangyeyanxi),作者:夏巾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