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年轻人不愿生孩子
2019-12-10 17:42

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年轻人不愿生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舌西坡(ID:dushedede),作者:西坡,头图来源:unsplash


看新闻发现,中日韩三国正在进行一场诡异的比赛:看谁更不愿生孩子。


目前韩国领先。2019年第三季度,韩国新生儿为7万多人。彭博社27日报道称,韩国7月至9月的生育率降至0.88,为韩国有记录以来最低季度数值。2019年韩国预计将创下世界最低生育率记录。


韩国一年生三十来万,日本一年生八九十万,跟它们相比,中国每年一千多万的人口出生量看起来还没那么吓人。但是形势不容乐观。其一,中国的出生率还在下降。其二,按人均GDP来算,日韩都比我们富裕得多。人口是一个值得全力应对的严肃问题。


不过有一种声音越来越让我反感,那就是把所有社会问题都归结于人口,归结于年轻人不愿生孩子。声明一下,我是有娃的。但我强烈反对过度拔高人口数量的意义,强烈反对渲染人口恐慌。


在前些年生育控制严格的时候,我反对机械地把“人口太多”当做经济增长的负担。现在新生人口下降,老龄化社会逼近,我也反对把所谓“人口断崖”当做社会的不治之症和万恶之源。我认为这两种论调都违背了“把人当做目的而非手段”的现代价值观,本质没什么区别。


一个文明、人道的社会,不应该试图通过干涉人们的生育意愿去解决现在或潜在的社会问题,而应该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去适应、引导人们的生育意愿。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颠倒。


首先要搞清楚,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


网上的舆论常常把高房价当成元凶,然而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房子对家庭来说从来都是一件轻松的事,不管是今天还是三十年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房价再怎么离谱,中国现在的人均居住面积和居住条件都远远高于几十年前。你不妨想一想,你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很大很好很宽敞吗?这影响你父母生孩子的意愿了吗?


其实大量研究者已经取得的共识是,影响人口出生率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是一个简单的变量:女性受教育程度。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家庭内部话语权越大,越倾向于晚生孩子、少生孩子,反之亦然。


还有一个因素,我说出来可能大家不信,但我认为是成立的。人们敢不生孩子、少生孩子,是因为对自己的未来收入和社会保障信心提高了,所以不必再养儿防老。像《贫穷的本质》一书里说的那样,很多穷苦家庭之所以生很多孩子,是抱着买彩票的心态,一大堆孩子里边有一两个成器的就能给自己养老了。


这些都绝不是值得谴责的事,因为这正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我们可以讨论如何改进法律、增加福利,让高知女性不再担心生孩子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但绝不能够设想把女人从职场赶回家庭。而某些作忧国忧民状的专家,一味渲染孩子少了如何如何可怕,这种恐慌一旦蔓延,势必推导出强迫性的政策。


再让我们想一想,孩子少一点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孩子少了就国将不国了?


第一,用线性思维推导出来的人口未来走势是很不可信的。男男女女的生育功能又没有丧失,未来人们的心理、习惯可能会变化,假如出现一些独身老人晚景凄凉的报道,也许就能刺激年轻人结婚、生孩子的意愿。谁都不能完全准确预测未来。


法国人早在19、20世纪之交就因为他们生孩子生不过德国人而胆战心惊,担心“我们的国家终将消失”。虽然法国后来果然被德国占领了,但不是又被英美解放了吗?更重要的是,现在法国的生育率比德国高。法国做了哪些政策的事让国民更愿意生孩子了,这是值得借鉴的。但同样重要的启示是,社会是动态的。


第二,孩子减少并不必然指向一个暗黑的未来。


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平衡孩子绝对数量的减少对人力资源造成的影响。犹太人的绝对数量并不多,但是涌现出的杰出人才足够用了。


自动化、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的发展都预示着,将来的制造业不需要太多的人。那么我们少生一些孩子,把他们培养得更好,不正好适应科技范的未来吗?


我最担心的是,对人口减少的盲目恐慌会转移我们的焦点,让我们忽略那些困扰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难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口问题都绝对不是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如果能解决掉首要问题,让我们的经济更繁荣、制度更高效、社会更开放,那么所谓的老龄化难题将迎刃而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舌西坡(ID:dushedede),作者:西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