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圈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020-05-22 14:57

中国“饭圈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原文标题:《泛谈中国“饭圈文化”(上)》,头图来自:IC photo


近期,无论是粉丝因举报同人小说数据库网站——AO3而激起与同人圈的矛盾,还是选秀综艺《创造营2020》的粉丝与同类型《青春有你2》的粉丝之间开始“掰头”(battle),“饭圈”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偶像也因此被迫“出圈”。然而,粉丝之间为什么总是会产生激烈的矛盾?粉丝文化能与大众文化兼容吗?最初的“饭圈”文化又是从何而来?


为解答关于“饭圈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华谊兄弟研究院对此深度探析粉丝文化。本文将重点从粉丝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及特征的角度,深度剖析内地娱乐饭圈文化的圈层与结构。


起源:受东亚、欧美文化圈影响,我国“粉丝文化”初见雏形


对偶像的崇拜和追逐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之中,但是粉丝文化的形成不仅仅基于感情,更受到来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在国际上,八十年代消费主义的盛行为粉丝社群规模的爆发提供了一片沃土,也令学术界关注到了这一文化现象。从文本解构与重构,到场域与社会阶级,再到情感追求与精神分析,粉丝文化与众多关键领域的联系渐渐明朗。置于大众文化、媒介传播、经济权力等语境下的众多粉丝文化研究说明了粉丝文化的融合性和其内部机制的复杂性。


由于基本经济环境和媒介选择偏好的不同,国外的粉丝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国内粉丝文化发展至今的现状。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粉丝文化在形成初期,的确受到了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甚至时至今日,中国的粉丝文化中仍包含日系“宅”文化和韩流“偶像”文化“打call”“打榜”“应援”等一系列粉丝行为。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加快,“欧美圈”这一词在粉丝文化中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升高,新的粉丝文化冲击并改变着原有的国内粉丝文化。AO3(Archive of Our Own)等更为开放的同人创作网站也因此进入国内粉丝的视野,并成为国内一部分粉丝的聚集地。


▲来源:艺恩&华策影视 《我愿为影,护你为王——粉丝经济研究报告》


变迁:从“追星族”群体到“饭圈”的建立


中国现代粉丝文化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已初见雏形,邓丽君、小虎队、周润发等港台明星拥有了大批粉丝,崔健等摇滚明星的出现也满足了当时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但在这一时期,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局限在单向传播的机制之中,粉丝行为以接收信息为主,“追星族”这一名词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爆火,带动粉丝成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和文化现象进入主流视线之中。“玉米”“凉粉”“盒饭”等群体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与高调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追星族的传统印象。他们不仅到节目现场高举灯牌、高喊整齐划一的口号为所支持的选手助威,还通过手机短信投票等方式表达态度,甚至通过大量宣传材料号召更多人投票。不仅帮助了自己喜欢的选手一轮轮“过关斩将”,还让该选秀节目成为了一次“全民参与”的狂欢。


▲《超级女生》剧照 来源:网络


此后,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粉丝文化也有了新的转变:粉丝与偶像之间由原本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虚拟社群提升了粉丝群体的规模化和组织化。微博之所以成为粉丝文化的聚集地,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粉丝与偶像直接交流的平台,满足了粉丝能够接触偶像生活、与偶像直接对话的想象。即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想象是为了满足粉丝心理所构建的一种伪互动关系,并因此产生了一些不和谐声音。另一方面,网络令粉丝群体的规模进一步提升,成为所谓的“饭圈”,打造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权力体系。粉丝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定位到与自己有着相同爱好的同伴,粉丝活动也通过网络更加的有组织性。与此同时,专业的追星网站与APP出现,进一步助长了粉丝文化的商业化,衍生出更加多元的粉丝活动。


在消费文化趋势的推动下,社会从以生产为核心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粉丝经济随着粉丝文化的泛化蓬勃发展。粉丝不仅仅是文化的主体,更成为了经济主体,在消费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职业粉丝”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职业粉丝们或通过粉丝活动赚取金钱,或与经纪公司、文化公司合作进行粉丝运营获取报酬。在粉丝商业价值提升的同时,相对负面的经济需求对过激行为的引导也在此时初现端倪。


从粉丝文化的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粉丝与偶像的权力天平在不知不觉中倾斜。随着“造星化”粉丝时代的来临,“流量”成为把握偶像事业的命脉,粉丝权力进一步提升,甚至反转超过了偶像自身。偶像产业化造成偶像数量急剧增加,粉丝流动性加大,买方市场地位转变,粉丝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而大文娱布局中强势资本下场,在偶像——粉丝体系中加入了新的一方,博弈更加复杂和激烈。社交网络平台的“饭圈化”扩大了粉丝文化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粉丝文化的强感情联系和高用户粘度,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群结构高度参与了现今的社会架构与活动。


我国粉丝生态特征


精细化粉丝运营:严密的组织性


在粉丝经济巨大的影响力下,如今粉丝的粉丝生态早已不是初期的“原子式”个人活动,而是有组织、有分配的集体活动。粉丝运营已经不是行业秘密,只要混一段时间饭圈,“固粉”(通过多与粉丝沟通等行为维持现有粉丝)、“虐粉”(通过塑造偶像“被欺负”的形象激发粉丝保护欲,达到加强感情联系的目的)、“提纯”(切断影视作品中的曾为“cp”的两位偶像关系,将双人粉丝转换为单人粉丝,即“唯粉”)、“防爆”(防止同类型偶像爆火)等套路,哪怕是“散粉”(未参加任何后援会和粉丝群的粉丝)也心知肚明。


粉丝运营的精细化与专业化有其必然性。第一,自发的粉丝行为因为情绪化和不规范,容易出现不规范行为,进而对偶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正确的引导;第二,与偶像产业相关联的主体越发多样,经纪公司、内容制作公司、品牌方和视频平台等相互合作,需要专业团队引导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三,粉丝内部属性各不相同,偏好和各自能够做的粉丝活动各不相同,由专业团队进行分配,能够更合理的调配资源,满足各方心理需求。


在组织架构上,粉丝全体的管理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粉丝组织的内部阶级管理,以经纪公司为核心、以偶像商业价值为导向的粉丝管理,和专注于粉丝整体而非某个特定偶像粉丝群运营的专业粉丝公司,如超级星饭团。


每一次的粉丝活动,经纪公司引导“大粉”(粉丝中的意见领袖)、“职粉”和后援会管理层,提前透露信息和应援活动目的,由这些粉丝将信息传递到粉丝群体中。粉丝群体内部以“多点聚集式”的形式进行活动,由“大粉”、个站、不同地区后援会等为多点核心,聚集普通粉丝进行规模化应援。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粉丝公司既起到辅助作用,又有可能是某类粉丝活动的目的,比如通过粉丝APP了解偶像动态,或是在粉丝APP上打榜。


▲来源:艺恩&兰渡《饭圈新洞察与粉丝运营进阶全攻略》


饭圈“异托邦”:社群与排他


异托邦(heterotopias)是福珂(Michel Foucault)提出的一种对社会的观察,与虚构的乌托邦不同,异托邦是与真实场所有所连接的,但又与普通的文化空间迥异的地方。粉丝文化所构成的虚拟空间“饭圈”符合“异托邦”的特征:种群的倾向、在社会中有作用、在空间上并置、同时间的片断相结合、有一个打开和关闭的系统。


“饭圈”是一个群体的集合,跨越了时空的障碍,拥有与现实规则有差异的规则和思维,进入饭圈有一定的门槛。


促进粉丝从个体到相对稳定的社群,是多媒体渠道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粉丝活动。打榜、冲销量等集体劳动激发了群体的感情联系,如成功帮自己的偶像拿到了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增加了个体对社群的认可。为了防止粉丝流失,粉丝活动通常是定期或是频繁的,在这种情况下,社群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同时,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包括微博粉丝群、微信群、QQ群为更加紧密和私人的联系提供了基础,私人感情联系的掺杂增长了社群粘性。


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饭圈”有着自己的独立话语体系和规则,其表征就是常说的“饭圈语言”和“饭圈思维”。微博上常看到的缩写就是饭圈语言的典型:人名缩写的背后是防止粉丝搜广场控评和攻击的饭圈逻辑;y1s1(有一说一)、dw(毒唯,指极端唯粉)、bp(白嫖,指不为偶像花钱出力的粉丝),这些内部成员看得明白、非饭圈人士看得一头雾水的词语,不仅建立了饭圈与外部的屏障,还巩固了社群内部的群体认同感。


然而饭圈这个“异托邦”与现实主流文化是有接触的,并非完全独立,因此也出现了饭圈独有思维与普世价值的冲突。在饭圈语境下的“非粉即是黑”“比较就是拉踩”放在并不认同“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大众文化下,就有些不匹配。但饭圈文化又确确实实影响着中文网络的语言形式及其背后的思维逻辑,因此常常被诟病。


粉丝群体有着极其强烈的排他性,这可能是源于偶像产业的激烈竞争。在目前的顶流偶像中,基本上每一家都与其他几家有过激烈的粉丝斗争,原因不外乎争排名第一、争代言资源、争流量等。例如因为相似的成名路径(出演耽美剧,因演技出众而爆红)和相似的形象,肖战和朱一龙的粉丝曾经相互攻讦。甚至由于粉丝属性的不同,“唯粉”(只喜欢一个偶像的粉丝)、“团粉”(喜欢一个偶像团体的粉丝)、“cp粉”(喜欢一对真情侣或假想情侣的粉丝)之间也互有倾轧。近期的选秀出道的偶像组合,如火箭少女、NINE PERCENT等,团粉跟成员个人粉丝因为利益不同也常有冲突。


▲NINE PERCENT 


粉丝文化的排他性不仅体现在对外争端中,对内严格的体制阶级也造成排他现象严重。虽然只是因相同爱好聚集的趣缘团体,但粉丝之间有着等级分明的话语权差异。粉丝组织中的管理层常见抱团现象,在上层达成观点一致的情况下,有不同观点的粉丝会被踢出后援会或后援群,以保证组织的“和谐”。“大粉”(粉丝中的意见领袖,常为UGC创作者、段子手或是职业粉丝)的观点影响着整个粉丝社群的风向,一旦出现异常声音,要么因为声量太小被忽视,要么因为在“大粉”粉丝的群起而攻之下被消灭。虽然饭圈已经开始意识到“大粉”的负面影响,但是以目前的粉丝社群架构来说,“大粉”功能性极强,杜绝“大粉”影响是不切实际的。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娱乐工业的发达以及明星出道方式的变革,我国粉丝组织已从“追星族”时期演变到“饭圈”时代,而这一组织的严密性、组织化也显著增强,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成为如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组织。


引用及参考资料:

①胡岑岑. “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2).

②尹一伊. “粉丝研究流变:主体性、理论问题与研究路径”. 全球传媒学刊. 2020(01).

③姜明. “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 文艺争鸣. 2018(01).

④胡岑岑. “网络社区、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6).

⑤《新浪微博粉丝文化:祸兮福兮》

http://dwz.date/aFf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