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鼠标的工程师,走了
2020-08-14 15:00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鼠标的工程师,走了

本文来自公众号:网上冲浪记事(ID:djyjs0219),作者:照月,题图来自:SRI


前段时间,据外媒报道,比尔·英格里希(Bill English),制造出第一个电脑鼠标的工程师,于7月26日不幸逝世,享年91岁。


这可能不是你第一次听到“鼠标”和一则讣告联系在一起。英格里希的搭档,是七年前去世的鼠标发明者道格拉斯·恩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


六十年前,在英格里希的协助下,这位“鼠标之父”实现了他对于计算机的一部分理想与远见,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于你手上发出闪烁的彩光、带着十来个按键的电竞鼠标,虽然它与它的前辈改变了整个世界,但在那时看来只不过是这份伟大理想的意外收获。这份收获,也和这位幕后的工程师息息相关。


两个男人与一只“老鼠”


让我们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候的英格里希刚刚离开美国海军,加入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北部的斯坦福研究所(SRI)。在那里,他遇到了道格拉斯·恩格巴特。


说来也巧,恩格巴特在太平洋战争时就是美国海军担任无线电技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修得博士学位后,于1957年加入斯坦福研究所,可以说是英格里希的前辈。1964年,英格里希成为第一个加入恩格巴特研究团队的人。


恩格巴特(左)与英格里希(右)


那个时代的计算机仍然是供少数专家学者们独享的设备。很少有人想过使用显示器,文字全部记录在打印纸与穿孔纸带上,使用者靠打字机进行输入,再通过穿孔纸带把计算的结果打印出来,整个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复杂且繁琐。


恩格巴特在此时却已经有了一种类似于个人计算机的设想——藉由一台显示器显示和记录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想法在那时太过超前,因此恩格巴特很难向其他人解释清楚自己的创意。


利用打孔记录二进制运算的纸带,至今仍被一些教育机构用于编程课程


而英格里希是少数能够理解恩格巴特思路的人之一,除了必备的技术天分,英格里希还有足够的耐心与社交技巧,把恩格巴特的思路付诸实践,并且发扬光大。


为了推进计算机的可视化,恩格巴特设想了一种装置,这种装置能够移动屏幕上的指针、选中屏幕上的文字,完成文字编辑的工作。英格里希作为恩格巴特的首席工程师,成功实现了这一设想,仅是根据恩格巴特在笔记本上画出的一张草图,就完成了这个装置的硬件设计


于是,英格里希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鼠标,并成为了第一个使用过它的人。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鼠标


1967年,恩格巴特为鼠标申请专利,在申请书中把它描述为“显示系统纵横位置指示器”。你可能一时无法理解这个奇怪的全称,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这款鼠标的底部


它与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鼠标,无疑有着天壤之别。它的外壳是一个小型的松木方形盒子,上面只有一个红色的按钮,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鼠标左键;里面则包含了一对可变电阻与两个相互垂直的小滑轮,当鼠标在桌面上移动时,电阻通过记录两个滑轮的移动轨迹,便能把鼠标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上的位移映射到电脑屏幕的指示光标上。


之后的鼠标,无论是使用滚球还是光电技术,背后的原理都与此相通——通过记录鼠标在X轴与Y轴两个方向上的运动,改变屏幕中光标的位置。


专利申请书中鼠标的内部构造图


比起一大长串的专业名词,当然还是“鼠标”方便记忆。但是,无论是恩格巴特还是英格里希,都不记得是谁第一个把新发明叫做“鼠标”了。


只是因为它连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像极了一只拖着尾巴的老鼠,于是研究所里的人们就都称呼它为“鼠标”。有了老鼠也会有猫,屏幕上的光标便被研究人员称作“猫”,光标的移动就像是“猫”在追逐“鼠标”的运动。


“所有演示的母亲”


当然,受到种种客观条件所限,这个简陋的鼠标也存在反应不够灵敏、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


但是比起激光笔与摇杆,鼠标用起来最方便,在整个斯坦福研究所里,没有比这个小玩意儿更好用的设备了。


不过,这个鼠标只是恩格巴特研究团队制造出的试验性计算机上面的一环。一部加载了96MB磁盘的计算机,连接着一台圆形的显像管(CRT)显示器,这样的组合被他们称作“线上系统”(oNLine System),简称NLS。


CRT显示器能够显示最多16行文字,允许使用者借助鼠标与键盘对屏幕上的文字实现编辑、删除、拷贝、扫描文字等功能,实现了最基本的可视化。

连接着CRT显示器、键盘与鼠标的NLS计算机


此时已经万事俱备,鼠标、NLS计算机,再加上恩格巴特天马行空般的设想,于1968年的12月9日在旧金山市政礼堂的一场演示中赢得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台上,恩格巴特滔滔不绝地将他的设想传递给普罗大众,出尽了风头。然而在台下,则是独一无二的英格里希负责操办这场演示绝大部分的幕后工作。


首先他管编导,对这次演示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并在演示时负责切换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基于在一家剧院担任舞台经理的经验,英格里希认定,要给观众看有干货的直播图像,而不是让观众在干巴巴的演讲中昏昏欲睡。


在演示中,屏幕发挥的作用就像是今天的PPT演示文稿,另外此时的鼠标经过了改良,拥有了三个按键


其次他管道具,搞来了大部分演示所需要的设备,其中包括两台电视摄像机与一台从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某研究所借来的、有一辆甲壳虫轿车那么大的投影仪,用来把CRT显示器显示出的内容映射到一部高6.7米的荧幕上。


他还与几家通信与电话公司打好了招呼,架设了自制的调制解调器,把位于会场的鼠标与键盘的操作传递到位于约48公里外的计算机,再把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传回至会场。


如果没有英格里希,很难说恩格巴特能否将这次演示的内容呈现到极致。但是有着英格里希及其专业团队的帮助,恩格巴特的演讲可谓得心应手。他只需要坐在会场的一角,嘴上念着讲稿,手上摆弄着桌面上的键盘与鼠标,感受着几乎毫无网络延迟的操作。


演示中对鼠标的实际运用


这场九十分钟的“实机演示”,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也属于晦涩难懂的学术讨论。然而,会场内这些只见过穿孔纸带与打字机的观众,透过大屏幕逐步理解了恩格巴特及其研究团队的天才头脑。


在演示中,我们看到恩格巴特随意放大与缩小、增加或删除屏幕上的文字,对文字进行排列组合与复制粘贴,整理屏幕上的文字并进行分组与编号——在屏幕上直接处理文字,比起使用穿孔纸带明显要简洁得多。



我们还看到恩格巴特点击一段文本,屏幕上的内容就跳转到另一段文本——这是今天我们在网页与PPT中经常使用的“超链接”功能的雏形。



我们又看到恩格巴特与另一位研究人员视频连线,屏幕上出现了两个鼠标光标,两个人操纵着不同的光标,讨论如何修改屏幕上的文字——在互联网发明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屏幕共享”与“云文档”



这段演示不只是鼠标的首秀,更为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诸多计算机技术提供了发展方向。施乐、苹果、微软、谷歌,这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声名鹊起的公司,无不从这场演示获得过参考与借鉴。因此,这段演示被后世的计算机行业从业者誉为“所有演示之母”(Mother of All Demos)


梦想不死


然而,尽管恩格巴特和英格里希看到并描绘出了计算机的未来图景,但是“所有演示之母”所放射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以至于鼠标这一同样耀眼的发明创造,没有受到斯坦福研究所的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恩格巴特的不合群,让整个研究团队走向分裂。他认为,当社会变得更加复杂的时候,人类也应该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水平。他制造出每个人都能够使用的计算机,是为了帮助人们的工作更好、更快地完成,进而达到他的最终目标——“提升人类的智力”(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出于如此高尚的目的,他总是带着团队投入到无止尽的工作中去,也很少将研究团队的发明创造拿去商业化,团队成员的理念就此产生了分歧。


除此之外,上世纪60年代末越南战争和太空竞赛的白热化,使得NASA与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减少了对非军事项目的资金赞助,恩格巴特的研究也在其列,研究进展雪上加霜。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造梦的人与织梦的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研究团队中,第一个跳槽的人就是注重实际的英格里希,他想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同时进一步推进小型计算机的商业化进程。1971年,他带着NLS与鼠标的开发及使用经验,加入了著名的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s PARC),在那里,他尝试过把鼠标的滑轮换成滚球,自行开发了机械鼠标。


某款机械鼠标的底部,小时候的我总把里面的球抠下来玩


1973年,施乐吸纳了一批斯坦福研究所的人才之后,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奥托”(Alto)计算机。我们很难说“奥托”吸取了多少NLS计算机的开发经验,但它在各种意义上都算是NLS的精神续作:它的体积大大缩小,还连接了方形的CRT显示器;它第一次避免使用枯燥的文字,转而使用图形来呈现屏幕上的用户界面。


与这个界面搭配使用的,便是拥有三个按钮的鼠标——恩格巴特因此获得了五万美金的专利费。


可惜的是,施乐不是合格的造梦者,在当时没有任何把“奥托”商业化的念头。


施乐的“奥托”计算机,有人称它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但存在争议


随后,恩格巴特也离开了斯坦福研究所,在离开之前向研究所交付了鼠标的专利。可是斯坦福研究所始终没能意识到鼠标的真正价值,苹果公司为了在小型计算机Lisa上使用鼠标,仅仅花了四万美元就赢得其使用权,比施乐给的还要少。


待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与鼠标的概念,随着苹果公司的产品一同在美国得到普及与广泛使用,鼠标的专利早就在1987年就过期了。


苹果的“Lisa”计算机,为了搭配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同样用到了鼠标


因此,施乐的五万美金,是这只无意间创造的、却改变了全世界的“老鼠”,为恩格巴特与英格里希所带来的唯一一笔收入。


好在他们至少没有失去二人之间的友情,不会因为一时的背叛就老死不相往来。


1999年的英格里希(左)与恩格巴特(右)


在1999年9月的一次采访中,他们看着手中的鼠标原型,有说有笑地回忆着三十年前一同战斗过的光辉岁月。


说到底,能够像找到这么一个愿意帮助自己把毕生理想变成现实的知己,属实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恩格巴特遇见了能够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英格里希,二人协力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想必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吧。


本文来自公众号:网上冲浪记事(ID:djyjs0219),作者:照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