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婚礼花光一个月工资:到底是谁发明了份子钱
2020-10-09 20:05

三场婚礼花光一个月工资:到底是谁发明了份子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编辑:Yoyo,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8天的国庆小长假结束了,2020年的假期额度也彻底用完了。So,这个假期大家过得怎么样?(其实阿信更想问的是上班第一天,酸爽吗?)


不知道大家国庆期间有没有进行一项传统活动——参加婚礼。


国庆前收到类似微信的,让阿信看看你们的双手以及......钱包


当然参加婚礼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随礼。


所谓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大概是你以为假期可以浪得花天酒地,却被婚礼安排得明明白白,年初推迟的婚礼都扎堆到国庆了:新人觉得寄给你的是爱的邀请,在你眼里却是一张张缴费收据。


只见一对新人踏乐而来,你笑意盈盈递上红包与祝福,说着:“要狠狠幸福啊!”转过身的下一秒,摸着干瘪的钱包内心独自悲泣。



1. 份子钱,是从谁开始的?


如果问一个成年人,步入社会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很可能是:随份子。


份子钱,一个看起来喜庆的存在,却时不时突然出现,足够吸干原本就不充盈的钱包。


最可怕的是:发了一波红包,想着何时才能回血,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还是单身狗。


到底是谁,包了世界上第一个“万恶之源”的婚礼红包?


随份子并不是现代人的创举,古人早就有靠份子钱沟通感情的觉悟。



文学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份子钱”的身影:


《红楼梦》里凤姐生辰,宁荣二府主仆上下凑了一百五十两银子为她设宴庆祝;


《牡丹亭》里,一个州县的百姓集体凑份子建祠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给份子钱安排了极高的出场率,因为明清文人们常以凑份子的方式集资雅聚。


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凡亲友婚丧嫁娶都要随份子钱的习俗,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初期,朱元璋发布了一部特别的刑事法规——《教民榜文》,用以教化百姓。这部法规在当时社会的法律效力甚至比《大明律》还高。


榜文规定:


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伤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周给。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贫窘,一时难办,一里人户,每户或出钞一贯,每里百户,便是百贯,每户五贯,便是五百贯。如此资助,岂不成就。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轮流周给。


 

从榜文中不难看出,明朝的份子钱,相当于乡亲间的互助金。


朱元璋出身贫苦,知道百姓财富积累不易,又要周全婚丧大事的礼仪,实无余力,便规定一乡里,如若遇到谁家发生大事,邻里乡亲便拿出一小笔钱来资助,这一笔支出是可以回收的。


到了明末清初,随份子的风俗愈演愈烈,喜丧之事频繁,金额愈重。


老舍先生在描写清末旗人窘迫的生活困境的作品《正红旗下》中说:


这些年,我越来越发现,份子钱不过是友情和金钱遭遇战的缩影。


这些婚丧大典既是那么重要,亲友家办事而我们缺礼,便是大逆不道。母亲没法把送礼这笔支出打在预算中,谁知道谁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生呢?不幸而赶上一个月里发生好几件红白事,母亲的财政表格上便有了赤字。


到了近代,物质贫乏的时期,庆贺新婚多是送简薄的礼品,只为添些喜气。


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为表诚意,贺礼逐渐固定为礼金,金额也水涨船高,渐渐成为了年轻人有苦难言的负担。


网上有人总结出了各地随份子平均金额地图,江浙沪地区高居榜首。据《国人工资报告》显示,中国人除了吃穿用学住行这六大开销外,人情往来的开销占到了工资的14.65%,其中相当比例是份子钱。


图:网易数读


不少网友说,国庆黄金周,又到了一年一度给老同学随礼的季节了。假期参加几场婚礼,一个月的工资轻轻松松就没有了。


图:微博


对此,前不久山东沂水发出一份婚俗改革倡议书,随之上了热搜。倡议书提出“彩礼不超1万元,随礼不超200元,婚车不超过6辆......”然后,免不了又是一番网友之间的大battle。



2. 份子钱,为何经久不衰?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 包括给红包那点事儿。


知名商业顾问,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在《商业简史》中指出:当代人的噩梦——包红包凑份子的商业本质,其实背后是保险行为。


甚至可以给它起个名字,比如“婚礼险”:“一不小心”结婚了,大家都来帮帮我,江湖救急。下次,我也会帮你救急的。


这听起来与六百多年前朱元璋设立份子钱的初衷一致,那时虽然没有“保险”的概念,但已经诞生了保险的商业行为。



比如,小王在乡村长大,家里很穷。到了结婚的年龄,娶了同村的小艾,家里非常高兴,想摆30桌酒席庆祝,请全村人喝喜酒。


可是没有钱,怎么办?凑份子。每家人来喝喜酒,都会给小王和小艾包个红包凑份子。


过段时间,小艾的好朋友小晴也要结婚了,也想请全村人吃饭,也摆了30桌酒席,也没钱。怎么办?全村每家人去喝喜酒,也会给小晴包个红包凑份子。


这就是保险,保险的本质是:同质风险分担。


为什么结婚成了一种“风险”?需要先了解一下风险的含义。


风险可分为4类:


第一类风险:发生的概率特别小,产生的影响也特别小。


比如说明天有10%的概率下小雨。面对这类风险的处理方式,只需要“承受”就好了。


第二类风险:发生的概率特别大,一旦发生,产生的影响也特别大。


比如大地震之后紧接下来发生的余震。对于这种风险,就要尽可能地规避、逃离。


第三类风险:发生的概率特别大,但发生之后没什么大影响。


比如明天有90%的概率下雨,那么带把伞就能避免被淋湿。这种风险处理方式叫“减轻”。


第四类风险:发生概率特别小,但发生之后的影响非常大。


比如癌症,得癌症的概率很小,但患癌之后的影响就太大了。再比如航空意外,也是概率小、危害大。这类风险的应对方式,就是“转嫁”。



结婚,就是一种典型的“低概率”(毕竟结婚次数不会太多),但是一旦发生就“影响大”(摆酒彩礼嫁妆等)的事情。


怎么办?通过“同质风险分担”的方式“转嫁”。什么叫“同质”?你们家也有孩子吧?早晚也要结婚吧?我们的“风险”是“同质”的,互相帮忙吧。


这就是同质风险分担,这就是保险。


但是,“凑份子包红包”这件事,是只能在熟人之间有效操作的民间“保险”行为,因为“信用不传递”。


比如,公司同事结婚请你去,你会包红包,但是隔壁公司的人结婚请你去,你多半不会去。



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万一有一天你结婚了,他会不会也给你包红包。如果他不给,可不就“亏”了。你们俩之间,没有“天然信用”。


天然信用,只能用于解决熟人之间的小问题,所以红包保险到亲友这也就止步了。


3. 份子钱与商业模式变革


明代推广的这种用“婚礼险”和“份子钱”解决生活“风险”与“信用不传递”的方法,是商业文明早期的形式“线段型商业”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商业世界的第一次进化。


这种商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网络密度极低,仅限少数人熟人之间解决“同质风险分担”的问题,无法在大规模陌生人之间使用。


后来,这个问题被保险公司解决了。


保险公司的背后是银保监会,是国家。所以投保人之间不用彼此信任,只要相信保险公司这个第三方的、中心化的信任中介就好了,有了问题,它来赔付。


这就是商业世界的第二次进化:“中心型商业文明”,保险公司这个中心,成为了连接交易的超级节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拥有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用来收集交易双方的信息,让彼此的信用程度一目了然,就可以进行更精准的风险评估。


这个时候,我们不必再依靠“更高级的第三方”这个传统信用中心,就能在“平级、平辈的人”之间解决“同质风险分担”问题,让交易更加便捷。


这就是商业世界未来的趋势:“去中心型商业文明”。



仔细想想,这简直太适合应用到“随份子”活动中了。


现在,熟人越来越分散,结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很多人无法再从这份“随份子”保险中收益。毕竟有些人,要礼的时候称兄道弟,回礼的时候销声匿迹。


在知乎上搜索“份子钱”三个字,跳出来的都是血泪控诉:


“对我们这些注孤生的单身狗而言,包份子钱根本就是在买P2P啊!99%的概率有去无回!”


图:知乎 


那么现在,还能请谁来为我们新出现的风险出谋划策?


大数据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数据系统,将每个人亲疏程度、红包金额、信用程度、结婚计划等诸多信息都纳入其中,换算出一个“份子投资比”,帮助你轻轻松松判断这个人的红包到底要不要包、包多少,简直不要太贴心。


大数据,让交易双方的信用程度一目了然,就可以进行更精准的风险评估,让交易双方受益,也更加便捷,这就是商业世界未来的趋势。



话是这么说,就算对方的信用劣迹斑斑,但当他把喜帖送过来的时候,你有勇气说:“你这钱我又收不回来,就不去了吧”吗?


嗐,说到底,都是成年人的无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编辑:Yoyo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