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冠军“体测”不达标,这种标准科学吗?
2020-10-29 21:00

全国冠军“体测”不达标,这种标准科学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原标题:《违背科学的指导不能说服竞技比赛》,作者:曾杰夫,编辑:尹昊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著名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2020年全国游泳冠军暨东京奥运会达标赛中,斩获预赛第一。但是在赛后采访中,她透露自己因为体能测试未达标,无缘决赛。


此次比赛规定,预赛成绩前16名选手中,取体能成绩前八名选手进入决赛。体能成绩相同,再按照游泳成绩排名进入决赛。


中国泳协主席周继红后续在接受《中国体育报》采访时也表示将力挺体测规则并坚持下去。



体能是运动的基础保障。


今年2月27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


通知称,“在东京奥运会的备战周期中,体育总局意识到过去对于基础体能训练的认识不足,要从训练方法手段上进行新的突破”。同时提出了“体能是东京奥运会入场券”的选拨标准。


在当下,这个关乎奥运会竞赛资格的标准引发人们的质疑和吐槽。




体育总局在《通知》中表示,体能达标测试分为:基础体能测试、躯干稳定性和上下肢左右侧力量均衡性测试和板块体能测试。


三项测试各100分,单项不低于75分、总分不低于240分者视为体能达标。


基础体能的训练是长期以来竞技体育训练体系中的盲点。过去的训练中,专业运动员常常针对比赛周期进行规划,针对专项比赛的特定技术进行训练和突破。


因此,过去专业运动员从小到大进行的更多是长时间、高强度的专项训练。


于是乎很长一段时间内,专项教练和运动员对于基础体能的训练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在基础体能中,肌肉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留洋的中国足球运动员武磊,在接受西班牙人队的转会体检时被发现肌肉质量不合格,这折射出中国体育的竞训体系思路存在着基础体能训练的短板。



本应从小到大都关注和重视的基础体能训练,现在恶补给已经技术动作成熟、定型的国内精英运动员,究竟是会起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呢?


以田径和游泳为例,田径和游泳对于运动员的肌肉和神经类型有特定的需求,特别是对核心肌肉的力量要求很高,这使他们在基础体能测试的某些要求上处于异常的劣势。


中国飞人苏炳添今年5月体测时的3000米成绩是13分38秒,许多网友都调侃中国飞人3000米还没有他们快。


这间接反映了短时间内恶补基础体能训练与现有精英运动员专项能力要求的冲突。


苏炳添5月31日微博


意识到基础体能训练短板对于中国的竞训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帮助,但是基础体能不能成为一刀切竞赛资格的标准,不能让行政指导性政策掩盖了背后体育发展的科学性。


过去“Yo-Yo跑”和体能测试给中国足球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年的12分钟跑测试让彭伟国、高洪波等明星球员如临大敌,往往要补测几轮才能通过。


现在中国男子篮球联赛每个新赛季都要进行体测,每年的体测成绩都会成为讨论热点。


一方面,基础体能测试作为制度有存在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运动水平出现问题的根本因素不是摆在公众眼前的体测——行政指导不应该是体育发展的拦网者,而应该是助力体育发展腾飞的二传手。



由行政主导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的特色。


这样的行政模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冲击奖牌、冠军。但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上,除了行政力量以外,中国还需要发展自己的体育科学、体育理论和体育文化。


基础体能与竞赛资格挂钩,本意上是为冲击东京奥运会补短板,但是在实践中变成了重行政、轻科学的刻板政策。


就像当年中国足协为了提高头球能力,在联赛中出台了将一个头球进球算作两个进球的荒唐政策一样,恶补基础体能的短板和竞赛资格挂钩,短期内能刺激国内运动员加紧体能冲刺,可只在竞训体系的末端用指标化的标准来衡量结果,而不去源头改变竞训体系设计,只会让类似的一刀切政策在今后不断的重复。


用不科学的行政指导来干预体育竞技训练体系的发展,只能说服行政官僚,不能说服竞技比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作者:曾杰夫,编辑:尹昊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