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裁员都不太体面?
2020-11-10 16:31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裁员都不太体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职问(ID:zhiwen_15),作者: Henrik,原文标题:《互联网公司的裁员,往往都不怎么体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以游戏直播闻名的虎牙公司被卷入一场疑似“暴力裁员”的事件中。


被裁员的当事人在网上发布视频,称因为拒绝签署辞退书,被虎牙公司的HR带着5个人抬出了公司。



随后,虎牙公司发布声明,表示被裁员工是因为违纪行为被辞退,同时对辞退过程中的欠妥行为致歉。



最近几年,互联网公司频频爆出有争议的裁员事件,愤慨的声音越来越多。


在资本与人性之间,许多人选择了站在人性一边,对代表资本的互联网公司口诛笔伐。


不可否认,互联网公司有其趋利的本质,以及裁员过程中的手段令人发指。但这些现象,光靠批评就能改变吗?仔细想想,或许背后的问题更加值得深思。


一、裁员,总是不够体面


盘点近几年的互联网公司裁员事件,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个别员工的裁员事件上发生的争议,另一类则是大规模裁员引发的讨论。


个别员工的裁员,往往跟“暴力”“单方面”“抑郁”等关键词分不开。


2019年年底,神州优车一段裁员视频在网上流传,两名HR站在被裁员工的工位旁,直接宣读辞退书,要求员工立刻收拾东西走人。



有人称这类裁员为“圣旨式裁员”,单方面宣布,不接受协商,不接受提问,不接受反驳。


另外一家著名大厂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一名在腾讯工作7年的程序员称遭到腾讯的"羞辱性裁员"。


不过,根据腾讯方面的说法,这名员工因为不履行工作职责而被辞退,劳动关系属于依法解除,同时也在劳动仲裁中得到了深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支持。


群体性裁员中,争议点则集中在“大规模”“套路”等话题上。


2017年年底,万达集团旗下的万达网络科技集团曾进行过一次规模达95%的裁员:6000名员工,被裁到只剩300人。


许多员工被要求到月薪仅有2800元的销售岗报到,工作地点在贵阳,必须一天内到岗,否则就按解除劳动关系处理。



有网友在网络上分享网易的裁员策略:



手段可谓软硬兼施,尤其是校招进来的刚毕业的学生,还没搞懂职场的套路就已经中招。


事实上,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裁员,虽然公司总是会给出一个体面的说法,但实操上往往都不太体面。



二、为什么不体面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裁员都不太体面?


可能要从当代互联网公司的急功近利说起。


朋友小K,2016年毕业于北京一所不错的211院校,毕业后想留在北京,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去了在一家规模还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做运营。


刚开始的时候,小K工作很有劲头,这家互联网公司给的薪资比同届其他同学要高一些,公司发展也不错,几乎每周都有新人加入,团队迅速扩大。小K认为这是公司良性发展的信号。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因为同赛道的竞争越发激烈,公司发展受到各种冲击,小K所在的业务线的经营数据每况愈下。终于,公司决定裁撤掉整条业务线,辞退大部分员工,剩余员工并入其他业务线。


小K就在裁员之列。和许多互联网公司一样,直到接到裁员通知,小K才知道自己所在的业务线已经连月亏损。


于是,小K成了同届同学中最早体会裁员滋味的人。


任何行业的公司都是趋利的,毋庸置疑。但只有互联网公司,是急功近利。


互联网的急功近利体现在,扩是一窝蜂地扩,裁也是一窝蜂地裁。在互联网公司,扩招和裁员往往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并存的关系,现在扩了多少,大概率不久的将来就会裁掉多少。


比如,万达集团因发展金融业务而建立的万达网络科技集团,倒下之时裁掉了95%的员工。


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某OTA(在线旅游)公司被爆料裁员超过了90%。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互联网公司是急功近利的,而急功近利是不好的,但从生存模式上看,我们又不得不认可他们的急功近利。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赖以生存的是源源不断的新鲜流量,新鲜流量又要靠新的市场拓展、新的技术研发去实现。因此,互联网公司的盈利,往往是建立在大量投入基础上的。


拿一家最近比较火的游戏公司米哈游举例吧,这家公司开发的游戏《原神》上线不久,一个月营收已经超过2.45亿美元。然而,《原神》的开发是从2017年1月立项的,陆陆续续建立了300人的制作团队,前后投入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


投入如此之高,在这过程中,哪怕研发过程有一点闪失,或者游戏上线后的营收效果不理想,都会直接导致资金出现问题,接着又是一轮数百人的大裁员。


在这种模式下,致命要害就出现了:资金。


许多互联网公司依赖于不断的融资去实现规模化,进而通过占领市场、抢占流量而盈利。


最典型的莫过于一度创造最快上市纪录的瑞幸。瑞幸画给美国投资者的大饼是中国14亿人口的咖啡市场,通过融资建立起万家门店,期待着占领市场后慢慢盈利。


当然了,瑞幸财务造假是后话。抛开财务造假的问题,瑞幸的模式其实代表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模式:融资-扩张-融资-扩张-融资-扩张-盈利。


从这个角度看,许多互联网公司,就像永远都在远渡重洋寻找新大陆的一艘船:


找到了新大陆,就有吃不尽用不完的财富;而一旦遇上风浪,或者粮食吃完,所能做的,也就只有抛弃辎重、减少负担罢了。



三、如何避开裁员风险


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是想强调互联网公司裁员的不体面,有其客观原因。


我们无法指望这些互联网公司能有什么改变。毕竟,我们无法改变公司趋利的本质。


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可以做的,就是要尽量避开裁员风险高的公司。


一方面,对公司的考察非常有必要。


一般来说,一家老牌的公司、一条成熟的赛道是风险低的保证。比如去腾讯、阿里一般来说要比去字节跳动、猿辅导这样的公司稳定性更高;去电商平台工作要比去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风险更小。


同时,在笔面试环节,毕业生也要尽可能多观察,从工作人员的状态、面试环节的交接等地方捕捉这家公司的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行业的求职者,都必须要对行业发展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互联网行业以高压、高效和高回报著称,不能因为给出更高的薪资就轻易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


打个比方,1万月薪的国企955岗位,和1.5万月薪的互联网996岗位,按时薪计算,其实国企岗位更高。


最后一点,就是要不断磨砺自己的竞争力。


裁员并不可怕,裁员的本质和跳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裁员是企业觉得员工不合适,跳槽是员工觉得企业不合适。何况裁员还能拿到补偿金,从这个角度看,裁员甚至比跳槽更赚。


裁员后找不到下家才可怕。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惧怕“35岁定律”,本质上还是因为许多人在35岁时的竞争力不足。


身在互联网,必须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才有可能摆脱“35岁定律”,在裁员面前临危不惧。


永远学习、永远不要停下提升自己,不仅是这个行业的要求,大概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职问(ID:zhiwen_15),作者: Henrik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