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数据背后的城市变迁
2025-03-13 13:17

上海地铁数据背后的城市变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原文标题:《没想到上海最新地铁数据变这样》,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上海地铁数据揭示城市东西向发展和居住、工作迁徙趋势。

• 🚇 地铁东西向线路人流量高,反映城市发展方向。

• 🏠 居住地向南北迁徙,性价比成首要因素。

• 🏢 工作地向西迁移,CBD租金变化影响企业选择。

每年差不多这时候上海会释放上年度地铁数据,这份数据里我们会看到2024年的日均客流、各条地铁线路的人流量、早高峰各站点的客流。


©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去对比这些数据的前后年变化的时候会看到背后城市的改变。


比如工作日夜班地铁增加背后的加班现象、还有早高峰进站人次变化背后我们租住地的迁徙、以及同为早高峰的出站人次变化背后我们CBD的大迁徙……


这里面有不少变化是我们没想到的。


接下来我们就透过这份地铁数据的小视角去看看眼前这个上海不为人知的变化。


一、上海地铁永远以东西向为贵


上海1-18号线外加机场联络线、浦江线共计20条,这其中东-西、南-北走向地铁各9条,另加1条环线和1条浦江线。


底图©上海地铁


为什么说东西向贵,这点从大面数据是看不出的,但如果你拎出20条地铁里的TOP10人流量会看到东西向和南北向是60%pk30%的存在。


如果你再将这9纵9横的地铁人流量各自相加,又会看到横向也就是东西向地铁在人流量上的领先,而这份碾压还在增加,2024年里9纵9横各自的同比数据也差距明显。


数据整理自©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这里面2021年开通的14号线在2024年的增幅是20条地铁里的最高,东西向的。


同时2024年唯二同比人流量在递减的两条地铁分别是闵行区的5号线、浦东区的6号线,都是南北走向。


网格化地铁里看似流量平权的背后藏着自己的偏爱。原因也不难猜,东西向地铁里程更长、站点更多、换乘也多。但这些“因为所以”都太表层。


深入东海大陆架的上海从城市出生的最初就是东西向>南北向的城市格局。


长三角卫星地图


这样的地理格局也框定了城市发展的最终格局。


浦东大开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从最初上海向北还是向南发展的时候最终拍案上海向东。


更具人气的东西向地铁承载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资产要素流动,这是最让人遐想的部分。


2024年底开通的机场联络线就是例子。12月底开通后单日最高客流记录3.8万人次,但其中23%客户是两大机场直达客户,很好地解决了东西两大枢纽的交通联络。


©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而机场联络线只是开始,在2035年前的地铁规划里我们还会看到这些东西向的地铁规划,五年后我们也将看到这也是上海地铁密度提高的主要方向。


©metroman


所以你永远可以相信东西向的地铁价值,不仅是因为现在的地铁人流量或者未来规划,而是这一切背后城市东西向发展的底色,而且不管你相信与否这点也会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居住地的南北向迁徙,尤其宝山。


从这开始我们才正式进入分析,地铁数据里最重要的两类数据分别是早高峰的进站、早高峰的出站。


前者代表我们的居住地附近,不管租房还是买房;后者代表我们工作地点附近,不管大小这些都是上海商务中心,也就是CBD。


我们从进站数据开始,拥有16个区的上海全市有着自己的固定居住区。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的地铁早高峰进站TO5永远都是泗泾、九亭、佘山、莘庄、曹路。


以松江九亭、闵行莘庄、浦东曹路为中心的三大城市居住聚集区,数据整理自©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不过这已经不稀奇,也许此刻正在看这篇文字的你刚从这些站点上车,所以稀奇的是什么?是变化。


20条地铁线路上超过700个交通站点里,当你拎出TOP40人流量站点时,你会从他们排名同比去年是上1位还是下1位,看到背后我们正在用脚选择的居住地的改变。


©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从2023年到2024年我们居住地的最大改变是走势的变化,更往南北两端走了。


数据整理自©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更两端的走向意味着更便宜的房租、更便宜的房价,但就仅此而已么?


还记得上海东西延伸、南北受限么?这点放在房租或者房价上恰恰是优势。因为同环线同档位的房租里,南北向距离市中心的距离要短于东西向。


最明显例子就是宝山,如果有住过友谊西路、富锦路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很神奇的大货车出入的城市边缘地段(富锦路是1号线底站),但如果你从富锦路上车到人民广场站只需要38分钟。



所以回看上面那张图你会发现宝山是这轮迁徙的最大赢家。


从彭浦新村开始一路向北的共康路、通河新村、富锦路的人流量排名都在上升,此外顾村公园、罗南新村、长江南路这些排名上升的站点都在宝山。


统共14个排名上升的站点,宝山占了一半,所以性价比背后是城市格局给的底气。


不过这还不够,因为光便宜还不能成为我们搬家的全部理由。



上海CBD热度向西。


为什么说居住地的迁徙改变的背后不仅仅是性价比,还有我们的工作地点。


虽然跨城工作在上海不是新鲜事,但围绕工作地点周边去租住才是更多人的选择,所以改变是什么?


同样的,跟我们居住聚集地一样我们的CBD也有自己的固定骨架,比如静安寺、五角场、陆家嘴、徐家汇几大商圈的地位从来都稳固,这里面陆家嘴、静安寺、南京西路也早已形成自己的铁三角。


数据整理自©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也同样的,即便骨架已定,但如果你去看2024年的同比变化数据依然能捕捉这个城市的变化,也是700多个出站站点的TOP40人流量里我们去看排名的前后变化。


©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这里面上涨最猛的是徐汇滨江的龙耀路站,一己之力一年功夫上升整整30位。


这两年不少科技类文创类企业搬往徐汇滨江,背后徐汇滨江商务中心效应不容小觑。


不过整体轨迹来看,人流量排名下滑的站点和排名上升的站点之间有条向西移动轨迹。


数据整理自©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西向轨迹里第1步是向市中心归拢、第2步是整体偏西。


后者比较好理解,更外围的CBD也意味着更便宜办公租金,比如全市租金黄浦高过静安、陆家嘴高过大虹桥。


但市中心CBD在2024年冒出来的虹吸是怎么回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如果我们翻看2024年租赁市场整体行情就会知道,办公租金下行是整体趋势。


©全国房价行情网


而这可能也是市中心办公租赁回流的最大原因,因为同样的租金可以租到更市中心的办公地点,所以无论是市中心归拢还是整体偏西,背后更多是租金下滑带来的企业办公回流和外溢。


这时候我们再回头看那份居住迁徙的改变也更有结论,工作地点的改变带来的居住地的迁徙,不仅仅因为租金便宜,可能还有工作地点的西迁。



也许你也感受到了,就是无论居住还是工作我们都在与背后经济共进退。


那不妨问一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站在单单一个地铁数据维度去问这个问题有点螳臂当车,但背后其实更想做的是从最小侧面去回答一个城市的未来。


单从地铁数据看有什么是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经济有好处的?


2024年的地铁数据这次统计的别出心裁,它不仅统计了上下班的正统维度,还增加了城市活动、城市文旅商综合体对人流量的影响。


2024年每次开演唱会的时候周边地铁站都迎来进出站高峰。


©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双子山开放之后、温室花园开放之后,周边的地铁都迎来人流量高峰。


哪怕是真如中海环宇城的营业都带来真如站的人流量高峰。


2024年国庆热门站点客流情况©上海交通指挥中心


这背后千万别小瞧,这可不仅仅是坐了趟地铁,而是演唱会经济、文旅经济带来的美食、娱乐、文化等系列消费内容。这些点状刺激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怎么做可能是对的,毕竟先有星星之火才有后面可能的燎原之势。


我想这也是本轮经济调控里那句刺激消费的最佳注解。



每次数据和现象分析的背后我们都会多问自己一句:为了什么、又能怎样?


明明有大把的经济数据比如GDP、M2、CPI,缺一个地铁数据么?


薛兆丰在自己的经济学讲义里分享过一个案例:他说有位学者想要了解某个领域的市场行情,最后他采用的方法不是直接去看这个领域的市场分析,而是通过它的上下游市场的真实变化去关联这个领域的市场变化,最后反而更深刻地认识了市场。这也是分析地铁数据异曲同工的地方,就是通过上下游的数据去挖掘一个更为真实的城市。


地铁数据宝贵的地方,也是城市最宝贵的地方,就是有关人的数据,尤其是我们用脚投票的数据。


当你只是站门口看一眼的时候它就是份地铁数据,但如果我们关联去看这就是此时此刻你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上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