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降至20%,越南和美国达成协议,出海越南怎么看?
2025-07-03 20:59

关税降至20%,越南和美国达成协议,出海越南怎么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海图出海,作者:赵梓运,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越南和美国达成协议,将原本46%的关税降至20%,但美国对越南商品关税从10%增至20%。越南进口美国商品并采购飞机作为补偿。转运商品征40%税,定义模糊可能影响在越中企。中美缓和提供利好空间。出海越南需转向本地化、扎根和产业升级,而非成本红利。

• 🌐 协议达成:关税降至20%,美国出口越南享零关税开放。

• 💰 越南补偿:主动进口美品并采购波音飞机补差税逆差。

• 🔍 特朗普艺术:表面降税实为增税,谈判掌控权在美国。

• ⚠️ 转运风险:40%关税定义模糊,恐成精准打击中企工具。

• 🤝 中美影响:联合声明下调关税带来暂时缓和空间。

• 🚀 本地化转变:出海需扎根纳税、技术升级并融入本地供应链。

终于来了!


越南在对等关税暂缓期只剩7天的时候,按下了暂停键。


作为受对等关税影响最大的东南亚国家,越南在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和美国达成了协议。


原本46%的对等关税,将被下调到20%。


越南终于迎来了喘息的空间,但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从46%到20%


今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已经和苏林通话,达成了一个“划时代”的贸易协议。


这也是第一个和美国签订协议的发展中国家。


按照特朗普本人的说法,这项协议规定有3个重点:


1. 所有越南对美出口商品将征收20%关税;


2. 经过越南转运的第三国商品,将被征收高达40%的关税;


3. 美国销往越南的所有商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越南市场将“全面开放”。


听上去像是一个“双赢”的协议,但很难说越南占到了什么便宜。


让我们回到4月初。


特朗普当时高调宣布,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所谓“对等关税”,并点名越南将被征收高达46%的关税。


2024年越南从美国赚走了123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按照46%的对等税率,那就是566亿美元的税金。


面对这个“天价账单”,越南立刻反应,迅速成立了高级谈判团,三轮飞往美国展开磋商,谈判背后伴随着大力度的“示好”。


谈判期间,越南主动下调了多项美国产品的进口关税:包括汽车、大豆粕、饲料用玉米、樱桃、葡萄干、木材和乙醇;


越南航空公司宣布将从波音采购50架飞机,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


4月当月,越南从美国进口商品金额飙升至15.7亿美元,同比增长40.2%。


最终特朗普“同意”将越南商品的关税税率从46%下调到20%,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让步,美国对越南的关税还是从之前10%提高了一倍。


这就是特朗普版的“交易艺术”。


虽然目前这份“协议”的具体文本还未公开,美越两国政府也没有就联合声明发布正式版本。


但可以肯定的是:越南想保住自己的出口市场,不得不拿出真金白银来“补差价”,而且这场谈判节奏完全掌握在美国手里。


不管越南进口了多少美国商品、签下了多少订单,对特朗普而言,只要逆差还在,公平就还没来。


以特朗普的个性,恐怕不会就此收手,以后会发生什么还尚未可知。


如何定义转运


虽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与越南达成“历史性协议”,但他还是留了“后手”。


虽然对对等关税降到了20%,但是,对于“转运商品”还是要征收40%的关税。


那到底什么是“转运商品”?


特朗普不明说,这就代表着最终解释权仍在他手里。


这个定义很关键。


转运商品是按照原产地证件签发国来判定,还是按越南本地增值比例来衡量?


这不是细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出海中企利益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360家中国上市公司在越南建立了生产基地。


没有中国,越南就没有原材料,没有美国,越南就没有销路。


美国和越南明面上不会直接聊中国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问题真正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越南不仅是“中国制造”出海的第一站,也是目前中资制造业布局最密集的目的地。


像歌尔股份、立讯精密、华利集团等,早已在越南建起了完整产线。


“转运”的定义有待澄清,不过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今天像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这样的企业,股价都有明显上涨。


这表明资本市场对最终落地的税率和执行细节,持相对乐观态度。


“转运”的定义不是越南和美国的事,归根到底还是看中美怎么谈。


如果中美之间维持一定程度的缓和,美国在“转运界定”上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击面就会相对温和。


如果中美之间再度紧张,美国完全可以借“越南转运”之名,精准打击中企,形成间接加税。


但是,5月12日中美刚刚发布联合声明,美国将中国面临的“对等关税”暂时下调至10%,这被不少分析人士解读为“阶段性缓和”,也为中资在越南的这口气留下了一点喘息空间。


在中美竞合的大背景下,这场关于原产地、关税豁免和价值增值率的细节拉锯,很可能才刚刚开始。


出海越南的机会在哪?


现在这种情况下,出海越南还有没有机会?


只能说:机会窗口还在,但出海观念,真的该换一换了。


过去一提出海,很多人想到的是“成本红利”。


越南人工便宜、离中国近、还能避开欧美的关税壁垒,一时间成了“代工天堂”。但现在你再看,现实已经变了。


山海图在东南亚深耕8年,见过太多“搬来搬去”的工厂。


我们也发现一条铁律:


只有真正能扎下根的企业,能给当地纳税、能解决就业、能带来技术升级的企业,才活得好。


比如越南扎根了26年的TCL,最开始也是亏损,但慢慢扛过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越南已经成为TCL的核心生产基地,创造了大量就业,为越南出口做出了贡献这就是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样本。


过去很多人出海,是奔着“压缩成本”去的但越南早就不便宜了人工、土地、水电都在涨价


而且越南政府自己也在逼着产业升级。


2017年,那时候在胡志明宝元工厂人山人海,中午换班,一个厂门口出来五六千台摩托车,吃饭都要错峰。


是,现在这家工厂据说不到3万人了产业发展的阶段已经变了


越南做代工很久了,已经把“组装”这门生意做到了极致,他们的目标早就不是招几万人来拧螺丝了。


现在,越南想要的是镜头、内存这种更高附加值的部件制造工厂,希望把上游供应链留下来,推动更深层次的本地化。


而中国企业要想继续占据主动权,也要从思维上完成一次“越南重启”


出海不是把中国流水线搬过去就能躺赢要考虑怎么参与越南本地产业链,服务本地市场,带动就业,融入生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破解美国关税大棒的打击,否则,总是被人卡脖子,躲得过初一,恐怕也躲不过十五。


写在最后


越南和美国达成协议,绝对是好事,但是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中企出海越南的机会还在,但需要去做本地化。


越南是中企出海最好的练兵场。离得近,文化接近,有制造基础,有人口红利,政府也支持。


但如果你连越南都啃不动,别的地方就更别想了。


出海是一场真正的“再创业”。


你怎么融入、怎么深耕、怎么共赢,决定了你能不能活到下一个周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海图出海,作者:赵梓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