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树下的梦想与现实:戛纳电影节75周年
2021-09-23 17:14

棕榈树下的梦想与现实:戛纳电影节75周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实习生王俪洁,编辑:林子人,头图来自2002年金棕榈奖作品《钢琴家》


9月上旬刚刚拉下帷幕的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余温还未散尽,20日又迎来了全球电影行业另一值得纪念的日子。75年前,戛纳电影节正式起航。


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其实原定于1939年9月举办,海报、邀请函、游轮、明星和电影万事俱备,却不得不被战争打断。当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3日英国向德国宣战,法国旋即也加入了战场,电影节只放映了威廉·迪亚特尔执导的《巴黎圣母院》(1939)便惨淡收场。因此,戛纳电影节真正意义上的首届开幕是1946年9月20日。


这是当时的世界在战争结束后举办的第一场盛会,灿烂的阳光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一切都令人兴奋无比。”戛纳电影节的发起人菲利普·埃尔朗杰曾这样写道。


第一届戛纳电影节中涌现了大量经典作品,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相见恨晚》(1945),《七重心》(1945),《失去的周末》(1945),《伟大的转折》(1945),《美人计》(1946),《田园交响乐》(1946)……在电影展映之余,华特·迪士尼,比利·怀德,大卫·里恩,让·雷诺阿等名垂影史的人物亦出席了这场盛会。


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年,戛纳电影节以一种轻松愉悦、庆贺般的方式拉开序幕,然而其后续发展伴随着种种波折。1948年和1950年,戛纳电影节均因财政问题停办。


1968年5月,“五月风暴”波及戛纳电影节。在一片狂热与混乱中,电影节于5月11日如期开幕,开幕当天放映了维克多.弗莱明的修复版《乱世佳人》(1939)。随着“五月风暴”的火越烧越旺,旧电影宫大厅成为了人们论辩的场所,特吕弗、戈达尔、路易·马勒、波兰斯基纷纷反对电影节的继续举办;阿伦·雷乃宣布撤回他的电影《我爱你,我爱你》(1968);狂热的人群爬上银幕挂上红色帘幕,中止了卡洛斯·绍拉的《薄荷刨冰》(1968)的放映……


至5月19日,总监勒布雷不得不宣布第21届戛纳电影节就此终止。这是戛纳电影节多年以来第一次被中止。


然后是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戛纳电影节停办一年,这是自1939年以来该电影节的再一次停办。今年恢复举行的戛纳电影节又从往年的5月推迟到了7月。


关于戛纳电影节的往事,充满了兴奋、不安、波折以及希望。电影节作为一个全球电影人的聚会,背后也隐藏着种种规则与力量的角逐。在戛纳电影节的台前幕后,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混杂着一半梦想,一半现实。在《戛纳往事》一书中,戛纳电影节前艺术总监、主席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以词条形式收录了他担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主席四十余年来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讲述了戛纳电影节从一个欧洲区域性电影节成长为全球顶级电影节的变迁历程。


《戛纳往事:电影节辞典》[法]吉尔·雅各布 著 王雅伦 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8


从选片到评选获奖影片:戛纳电影节运作机制的门道 


1951年,为了与同在9月举行的威尼斯电影节争夺存在感,戛纳电影节将举办日期提前到了5月。自此,每年5月中旬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从业者都会涌入法国南部的这座海滨城市。电影节的利益相关方包括电影节组委会、电影制作团队、媒体记者、影评人、电影片商。电影节组委会由电影节主席、艺术总监、评审团等组成,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遴选优秀作品——官方评选是电影节的基石,大致包括七个阶段:电影的查收、观看、选择、评判、排片、接待、结论。


决定下一届展映影片名单的工作,一般提前一年就会开始。先是通过各方渠道了解大概会有哪些作品参与下届评选,然后就是实际工作的展开。组委会会收到制片人寄来的参赛作品,看片从当年2月持续至4月。数字时代之前,寄来的影片是分成两盘的胶片,没有调光,没有混音,只有临时的配乐。因为寄来的影片数量巨大,一些“有心机”的制片人会故意在胶片之间塞入一张小纸片,如果电影被退回后纸片还在,就说明作品没有被观看,种种争执便会引发。


看片结束后的选择和评判是最关键却又最令人头疼的环节。选片委员会(包括外国电影、法国电影、短片和剧情片委员)不断地观看、讨论、协商分歧,最后将决定好的影片名单交给艺术总监,艺术总监进行最后的定夺。选片的过程总是会被诟病为“精英主义”,而且众口难调,结果总是难免会有差强人意的地方。


选片结束并不意味着电影节的开始,真正拉开电影节序幕的是排片。排片实际上事关权力关系——虽说排片由艺术总监一人完成,但它也需要与各方周旋。


艺术总监一方面要根据电影类型为影片选择适合的日期,比如开幕电影通常需要气势万钧,第二天适合放映“作者电影”;另一方面也要与制片方和发行片商争论协调,根据明星档期做出调整……毕竟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电影能够被排在一个好的时间段,但让所有人都满意同样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如雅各布所说的,“在戛纳,不管什么决定总是会有人唱反调。”


最后是电影节最后一天的评审审议,也是大家最关注的环节——评审最终获奖名单。评审审议通常在一个星期日的上午9点开始,在多美阁别墅(位于戛纳城外的一座著名建筑)召开。各个评审团成员发表自己的投票意见,在各种争执、妥协和平衡中形成最终获奖名单。


评审团的成员构成也需要形成一种平衡,早期评审团成员多为具有国际声誉的导演、演员和影评人,而后作家也是常客,田纳西·威廉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威廉·斯泰伦、彼得·汉德克等作家都曾担任过戛纳电影节评委,据雅各布透露,温贝托·埃科、村上春树也曾收到邀请,但他们以各种理由拒绝了。除了职业方面的平衡以外,性别、种族、国别、资历也是评审团成员选择的考虑因素。


在电影节的运作机制中,媒体记者和影评人同样也是忙碌且必不可少的存在。电影节甫一开始,他们便连轴转般一场一场地看电影,然后迅速跑去参加新闻发布会,接着马不停蹄地回到电影宫或酒店写稿。


不过在雅各布看来,记者和影评人有时也颇让人头疼,他们会毫不留情面地质疑或批评官方片单中的作品,造成戛纳电影节历史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部分。为此,戛纳电影节官方还曾于2017年70周年庆时推出了名为“戛纳丑闻”的回顾展,展出了20多部曾在戛纳历史上引起过巨大争议的影片,争议的焦点多为电影的美学定义。


1960年代,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1960)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奇遇》(1960)曾因不同于大众趣味的美学表达方式被人批评为枯燥、无意义且不可理解。1987年第40届金棕榈奖获奖作品《在撒旦的阳光下》(1987)因其晦涩难懂的宗教题材而在颁奖典礼上招致大量嘘声,对此,导演莫里斯·皮亚拉本人以“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但我也不喜欢你们!”作为回应,场面一时火药味十足。


除了不同的审美意趣引发的争议以外,电影涉及的道德问题、政治问题以及像路易·马勒《艳娃传》(1978)涉及到的儿童色情问题,同样会引起激烈反应。


从戛纳走向世界:戛纳电影节的转变与挑战


1938年,威尼斯电影节将奖项颁给了宣扬纳粹精神的纪录片《奥林匹亚》与意大利影片《空军敢死队》,这一结果引起了众怒,法国、英国、美国纷纷宣布退出该届电影节。法国人菲利普·埃尔朗杰(Philippe Erlanger)回到法国后,与时任文化部长的让·泽商议举办法国自己的电影节,可见,戛纳电影节自创立之初就包含着法国文化输出的政治目的。


法国政府想要借电影节发展法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戛纳的被选中也包含着“旅游度假”的元素)并以此向世界推广法国文化。从早期的多届获奖名单来看,法国电影的数量占大多数,而且尽管电影节官方明文规定主竞赛单元不能有超过三部法国电影,但电影节还是经常破例选择三部以上的法国电影进入主竞赛单元。


不过随着戛纳电影节逐渐从区域性电影节发展成全球性电影节,它在作品的选择上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包容态度。电影节的获奖名单上渐渐能看到女性电影、 第三世界电影、少数族裔电影、新人电影等视角独特新鲜的作品,尽管这种进步有时稍显缓慢。在今年的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上,凭借《钛》获得金棕榈奖的朱利亚·迪库诺仅仅是戛纳历史上第二位获得金棕榈的女性导演,虽然此前已经有阿涅斯·瓦尔达、简·坎皮恩、河濑直美等优秀的女性导演登上戛纳的舞台,但最终能获奖的少之又少。


雅各布还在书中介绍了中国电影人进军戛纳的历史。直到1983年(第36届),岑范的《阿Q正传》才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大陆电影。继1990年(第43届)张艺谋的《菊豆》获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之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1993年(第46届)获金棕榈奖,这是华语电影首次获得金棕榈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次。


之后,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姜文、王小帅、贾樟柯等导演的作品在戛纳陆续斩获各种奖项。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第59届),为了致敬这一届的评委会主席王家卫,电影节海报直接选用了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背影剧照。在雅各布看来,电影的重点在于艺术,它不应该再添油加醋地被民族主义狂热所遮蔽,不应该成为一场外交的扑克博弈。


提到法国电影之外的其他国家电影,就不得不提美国电影。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以欧洲学院派电影为代表的“艺术电影”与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商业电影”相对立,但其实电影无法简单粗暴地做此划分。讲求艺术性的法国电影与被标签化为商业性的美国电影也并非一直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在首届戛纳电影节上就出现了美国电影《绿野仙踪》(1939)


好莱坞电影通常有“经典三段式结构”(开端制造冲突,中段发展冲突,结尾解决冲突),在电影制作过程中遵循“工业体系”的制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全都是商业化、缺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陆军野战医院》(1970)、《稻草人》(1973)、《现代启示录》(1979)等作品都曾在戛纳揽获金棕榈。


正如戛纳电影节现任艺术总监福茂所说,戛纳电影节与好莱坞的关系是爱恨交加,一方面它需要与好莱坞争夺观众与市场,另一方面又需要好莱坞的电影和明星来提高自己的曝光度,吸引赞助商。在某种程度上,戛纳电影节对好莱坞的需要超过了好莱坞对戛纳电影节的需要。


并且,艺术并非空中楼阁,电影节作为一个大型的国际文化活动,必然渗透着商业性。在戛纳,并不是只有入围官方选片的电影才能进入人们的视野,电影片商也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来进行交易,电影交易市场正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这里汇集了来自各个国家的电影行业工作者——无论是前来筹资的新人导演、寻找合拍项目的制片人,还是询价议价的买家、设立展位的卖家——在这里交易、交流、讨论电影,因此电影交易市场也被称为戛纳电影节的“巴别塔”。


1959年,戛纳电影交易市场成立,起初它只是在电影宫旁的建筑里临时搭建的几个简易展示摊位,在1983年,新电影宫的建成为电影交易市场提供了专属场地,自此该市场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壮大,为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流媒体的冲击是戛纳电影节现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平台Netflix曾与戛纳电影节产生过多次争端,直至今日双方关系仍未缓和。说到底,双方的争端焦点是电影的发行方式和电影的放映权。


2017年,由Netflix投资的两部电影《玉子》(奉俊昊,2017)和《迈耶罗维茨的故事》(诺亚·鲍姆巴赫,2017)入围戛纳电影节,但戛纳方认为不能在法国院线上映的作品没有资格入围主竞赛单元,在协调未果后,Netflix愤而离场。2018年,由Netflix买入并负责发行的电影《罗马》(阿方索·卡隆,2018)虽受到艺术总监福茂的喜爱,但还是因发行放映的问题没有资格进入主竞赛单元,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即便是在今年,就放映与发行问题,双方依旧僵持不下,在刚刚结束的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凭《犬之力》获最佳导演奖的简·坎皮恩就因其作品由Netflix投资而未参加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虽然她是电影节前任主席雅各布力捧的“嫡系”导演,也是第一位获金棕榈的女性导演。


《罗马》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从为对抗政治对艺术的过度干预而诞生,到经历多年虽波折不断,但发展壮大成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再到放眼世界,关注不同角落、不同群体的声音,以及现如今市场和流媒体对其造成的冲击与挑战——戛纳电影节有着值得称道的过去,但它将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应对新的挑战,将决定它的未来。


参考资料

[法]吉尔.雅各布《戛纳往事》[M].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1,08.

Lucy Mazdon.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as transnational space.Post Script 25 (2), 19-30, 2006.

De Valck, M. (2007). Film festivals: From European geopolitics to global cinephilia.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Charles-Clemens Rüling, Jesper Strandgaard Pedersen.Film festival research from an organiz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 (3), 318-323, 2010.

《女性电影人在戛纳电影节的复杂历史》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complicated-history-of-women-at-cannes-film-festival-164911

《戛纳历史》https://www.festival-cannes.com/zh/69-editions/history

《丑闻!争议!戛纳居然也有这样的过去》https://www.douban.com/note/617740448/

《电影手册》采访吉尔·雅各布:戛纳的灵魂https://mp.weixin.qq.com/s/wViBTLCZKfrGmlG_H1eF5w

《戛纳电影节也有“潜规则”?左手梦境,右手现实》https://mp.weixin.qq.com/s/ixLW8Bbl5D63SqOV10nIxQ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王俪洁,编辑:林子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